高中英语学科能力结构及其教学实践的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结题报告 温州市十四中学 沈永铭 内容摘要:本文综观各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以及英语学科的性质、特征和任务出发,研究了高中英语学科能力的结构,以及高中英语学科能力和一般学习能力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此为基点,再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高中英语学科能力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学科能力结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既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是关键而又敏感的学段。多年来,高中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学生不堪重负,学校缺乏生机活力,改革在这里举步维艰。进行高中新课程试验,课改进入这块"禁区",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将进一步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说到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既然这是一场国际竞争,就需学习外国语。而在诸多种外语中,英语的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当代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新的形势对我们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英语成为各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而且,英语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无时空阻隔的分布式语言学习环境,学生要学会利用英语这门工具性学科知识,搜索和筛选相关信息,知道怎样有效使用互联网以助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成为使用互联网资源的终身学习者。 (二)国际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中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获取终身学习的精神与技能对于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的认可。 3、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5、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教学资源的扩展将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6、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鼓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7、强调外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采用活动途径以及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 8、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外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外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9、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外语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这是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也是指导我们实施高中英语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 三、外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高中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高中英语课程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英语课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任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指人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的,而在学校里是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的。高中英语课程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高中英语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英语学科的特点为: 1、交际性强,强调教学互动和语用能力的发展。 2、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3、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4、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互动联合体”。 5、以发散和运用为学习英语课程的根本目的。 高中英语学科的基本教学理念为: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四)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价值 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穿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注意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培养学科能力的意义表现为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三、四、五级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六、七、八级为高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和其他学校外语特长学生的教学参考目标。《标准》规定,二级、五级和八级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2、引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新高中英语教学要求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提倡"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做中学, 用中学”,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自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高中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高中英语学科的学科能力”的概念与界定 1、高中英语学科能力的内容和结构 A、英语语言知识: ①听、说、读、写、看的基础知识; ②语言、词 汇和语法的知识; ③正确、规范的书写习惯; ④语言交际意识; ⑤英语国度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跨文化的背景知识。 B、英语语言技能: ①口头和书面理解能力; ②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交际能力的培养; ④运用英语语言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⑤英语语言审美能力; ⑥英文电脑打字的能力。 C、英语语言运用: Ⅰ)自学能力: ①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学习的能力; ②能自觉地对双基进行自省的能力; ③能总结、归纳、比较语言知识的能力; ④能根据语境猜测语意,理解体态语言和手势语的能力; ⑤能正确使用英汉、汉英词典及有关参考书的能力。 Ⅱ)思维能力 ①综合思维运用能力; ②辨析能力; ③逻辑思维能力; 其中,语言知识是语言技能运用的基础;语言技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上的,同时又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运用则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和深化,是交际能力的体现。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 语言运用 因此,在中学英语这一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的互动规律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语用能力。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方面的能力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英语学科能力结果如上图: 3、学科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关系。 所谓“英语学科能力”,通常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学生掌握英语学科的一般能力,如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学科时所进行的智力活动; 三是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英语学科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学科的一般能力,而且有着英语学科能力的结构;而这种结构,不仅有着常见的英语学科能力的表层表现,而且有着与非智力因素相联系的深层因素。英语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1) 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 (2) 用英语获取信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4、英语学科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观察、注意、思维、联系、想象等能力,同时,要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于平时教学过程中,贯穿于高中英语教学阶段。智力开发“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也是大纲规定的一个教学目的。这一重要的教学目的过去被忽视,现在正式写入大纲,必然会对英语教学和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观察。语言的功能体现在言语的行为上。学生应善于通过观察使用英语的人的行为模仿习得。观察力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的第一能力,是一种宝贵的、威力巨大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充分地、巧妙地运用你的观察能力。要"视而见",不要"视而不见"。在中国,由于英语语言环境有限,学生普遍能观察到的榜样就是英语教师。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英语流利、语音语调标准、教态美、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生动活泼,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是说,榜样所显示的行为的功能性价值高,学生反复观察学习的速度可以加快。学生在观察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地道的语言、自然的语调、表情和体态。由于印象深刻,这些听觉和视觉映像容易长时间记忆。教师还可以放手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的操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显示出其观察学习的内容,然后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自我矫正的调整,逐步熟练完成言语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观察认真、模仿得好的学生应加以鼓励 ,使学生自觉地培养观察力。在中学英语学习中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有 1、培养观察的心理倾向。2、制定观察计划,增强观察的目的性。3、做好观察记录。4、掌握观察的方法。 2)注意。学生的注意是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正是那扇一切从外部世界进入到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教师要善于打开这扇大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有趣,教师精心备课,讲授逻辑严谨,内容丰富,言语清晰,富于表情,速度适中,恰当地使用直观性教具(图片、简笔画、实物、模型、图表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变换活动方式(两人一组,分行分组,半班或全班)。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当学生发生兴趣时,或理解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时,注意力也就培养起来了。这时就能产生最富成效的智力活动,甚至会“过目不忘”,“当堂巩固”,学习的高效率就会出现。 3)记忆。记忆是人们对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与回忆。高中学生已学习了1000多个英语单词和一定量的习惯用语,以及最基本的语法结构。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很发达,应指导他们运用合理的识记方法。例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和单词,课上教师不必单教单词,进行机械记忆,而应结合课文重点讲解,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在呈现新语言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以旧带新,新旧对比。通过比较促进记忆。凡是有趣的内容就能促成积极的智力活动,识记就更有效。为了保持记忆,必须不断复习巩固。每节课以复习开始,以巩固结束。这就是再现和回忆,即从记忆中提取过去已产生的心理内容,并转为操作记忆的方法,使该心理内容得以恢复的记忆过程。成串地记英语单词效率高,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记忆的心理过程就是遗忘进行斗争的过程。凡是纳入个人活动之中,并对人始终具有意义的内容是不会遗忘的。学了语言必须用,越用越熟,记得越牢。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语言机制的一部分。 4)思维。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高中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已有了基础,已获得了一些英语的知识和能力。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过多地依赖直观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已不适宜,要特别注意发展抽象(理论)思维。外因通过内因条件起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初中已形成的对英语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启发他们思考,经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形成新的概念。例如接触和感知课文中出现的-ing形式、过去健忘和不定式等非谓语形式,教师应利用初中教学过的有关动词词形变化和句子的成分的知识加以引导,逐步归纳,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实际练习,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语法的运用。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最后由原有的认识(由词承担句子成分),迁移到新的认识(动词非谓语形式可用作主语、宾语、宾补、定语和状语)。在这样的过程中,诱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达到触类旁通。教学课文应鼓励学生自己预先阅读、思考和发现问题。找问题和提出问题常常比随后解决问题要求付出更大的智力劳动。在口语问答和交谈中,提问和开始挑起话题的人要比答话的人更需要独立的思维。而在做口笔头练习题时,首先让学生思考怎样解题,然后教师给提示和帮助,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现代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疑问,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另外,不要注意在课内或课外造成轻松愉快、平静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想象。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具有能动性和有效性的特点,积极想象(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的机制被用来作为发行周围事物的创造活动的条件。创造想象常常表现为幻想,这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凡是一个意志热烈和思维健全的青年人总是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更爱护他们的理想和幻想。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无数发明和创造、莎士比亚笔下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乃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可以说都是同他们的创造想象分不开的。通过有关的英语课文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应在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际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了一组单词或短语,让学生想象出情境,运用这些词语编一段话。根据所学内容编成小剧进行表演,要演得惟妙惟肖。没有想象力不行。命题作文,如“我的未来家庭”、“我的理想”,或编一段笑话、小诗或小故事,这时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夸张、突出、联想等方式,实现《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有关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的教学目的。 5、学科能力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思想和信息都是有具体内容的,这些内容在多数情况下都包含着情感教育的因素。因此,我们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做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有些心理学家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道德感是以人对人,人对社会的态度为其内容的。属于道德感的有:爱心、同情、善心、仁爱、忠诚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真理都是崇高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具有这些情感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美感表现了对各种不同的生活事实及对艺术的反映态度。美感表现在对各种事物的评价之中,识别和判断它们是真、善、美、高雅,还是假、恶、丑、庸俗。美感是人的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的意识形成过程的产物。在综合国力剧烈的竞争中,一方面要发展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精神文明。英语课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良莠、明辨是非,树立起道德伦理的标准,摒弃那些落后、糜烂、腐朽的思想和陋习。 理智感表现为反映一个人对认识过程、对这过程是否顺利的态度。属于理智感范畴的有:兴趣、求知欲、热情、发现、意志、毅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不断加强学习的动机。要产生兴趣,就需要有新鲜感,甚至神秘感。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最美好与深刻的情绪,这便是神秘感。这里是一切真正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语言教学内容有较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强,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使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所不语言有限,不能要求过高。如果要求适中,学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在英语学习中的每一个,哪怕不大的进步或成功也会激发起兴趣和动机。 意志是人在达到预定目的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中国学生不出国门要打好英语的基础,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中学六年的学习是磨炼意志的过程。订出的学习计划要坚持执行,有困难就克服,遇到挫折和失败不气馁。见到别人比自己强不急躁。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努力,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改正,不停地往前进。就这样逐渐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总之,思想情感教育是人生的教育,非中学英语学科教育所能完成的。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将它作为教学目的一部分,表明人们对高中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6、学科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文化素养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主导文化密切联系。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为人类做出贡献。 语言和文化又相当于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基础是文化。高中英语涉及到英、美、加、澳等国家英语的变体,涉及到各国体态语的异同。要弄清这些必须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具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制度、习惯、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窍不通,是不可能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在实际交往中还要能产生误解、尴尬甚至格格不入。高中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增进中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7、学习策略与学科能力的关系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学习,如“学习,学习,再学习”、“Never too old to learn.”“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等等都是关于学无止境的格言。然后,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呢?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类似地,我们有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材料,然而却很少教他们的记忆术,现在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教学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和练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及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有必要进入这一学科研究领域,探讨学习策略,来提示学习策略的性质。 针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我们能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积极开展了适应新教材教学模式的研究,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点拨、辅导,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知识感悟+学法体悟+思维试验。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诊断反馈和监控策略、情意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诊断反馈和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进行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他们只的关系如下图: 高中学生已走近成年,人际交往、社会体验都会不断使高中学生能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英语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高中学生应该积极利用多种渠道使用英语,在真实交际中培养有效的焦急策略。同时,高中生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资源策略,学会独立地获取学习和资料,并能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充实生活、更自觉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自觉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扫路。 三、高中英语学科能力的发展策略 1、听说能力及其培养 许多英语教学法理论都以听为主,如“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和“自然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沉默法” (the Silent Way) 更是强调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的、只用于听的时间,“其间学习者听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就没有必要担心被迫要说”。 克拉申 (S. Krashen) 在谈到他的输入假设 (the input hypothesis) 时说,人们习得语言是先注意意义的,而不是先要学好语言结构。我们设法理解信息,结构也说习得了。我们教听力也应输入相当数量 的有效信息 (comprehensible input) 。输入多了,自然也就会说(输出)了。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中学的英语听力教材大多篇幅较短,话题也相对直截了当。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热身” (warming-up) ,广泛讨论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话题,先说再听,听完后再说,做完规定的练习后,做一些口头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一些辩论。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背景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不要总是当“裁判”,而是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调控者。但是,作为语言教师,主要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上课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及时获得对学生的情况和需要的反馈信息。语言教学内容要有较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强,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使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所学语言有限,不能要求过高。如果要求适中,学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在英语学习中的第一个(那怕不大的)进步或成功也会激发起兴趣和动机。 2 、读的能力及其培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吸收,是输入;说和写是产出,是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输入得少,输出就少;输入越多,输出就越多。在我国这样缺少英语环境的条件下,要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要使学生产生语感,训练他们用英语思维,自由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大量阅读是这一条便捷的途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阅读。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 ) 、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 训练上述阅读知识和技能,如有的语篇几乎每段都有一个现成的主题句,细节较有条理,以关联词为主的语篇标记也较容易寻找。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应以英语知识(句法、词汇或修辞等)为重,又反过来为泛读打下语言基础;泛读课应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词汇量,培养一定的阅读技巧为主,又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乃至专业知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泛读技巧,主要是略读 (skimming) 、跳读 (scanning) 和整体阅读 (global reading) 等。 当然,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课文必须从整体入手。这里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预习必须先整体理解内容;二是教师上课必须先从背景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问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然后,有重点地讨论一些语法、词汇等知识点。 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这些也是语篇层次上的训练。它们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总之,阅读理解是一种活用语言的素质。影响阅读素质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量、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个性差异、阅读策略、环境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平时,适时测试。 3 、写的能力及其培养 写和读同属语篇层次,但方向相反。写是一种输出。笔者认为,它的特点可用“生产性” (productivity) 来表述。写的素质应包括各种文体,如信件、电报、议论文、日记乃至诗歌、小说等等。但是中学阶段应从最基本的书写开始,逐步由看图说 / 写话、较复杂的句子的“连词成句”、造句过渡到语篇层次,并适当结合文体知识,如信件、日记、报告、故事等等。此时,教师应多让学生做些 guided writing , note making , outlining , summary 甚至是 cloze test 这样的训练。这里还是要强调 comprehensible input 的重要性。一个教师或许可以教学生把语法题做得很出色,但写作是不能那么简单地教好的。也许大家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会写,或者写出来的几乎无法读通,有的人写起来水平一般,而有的人文彩飞扬?关于这一点,语言心理学家雷纳伯格 (Eric Lenneberg) 曾经拿“游泳”来打比方:世界上不是有优秀的、一般的和很差的甚至是一点点也不会的游泳者吗 ?教师在教写作时,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 group work ,并在构思、遣词等写作前期准备中相互帮助,将不同等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学习小组里,进行评价时,注意过程的管理。教师着重帮助学生修改 pidgin 现象,精心挑选写作题材,并适当结合以背景知识和阅读训练,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4 、译的能力及其培养 翻译的素质包括口译和笔译。中学阶段许多教师都将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译不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作为一种补充倒也必要。这是因为,在这一学习阶段如果过分强调译会使学生对它形成一种过度的依赖性。 5、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对“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涵义,语言学家们有许多分析。概括起来,交际能力至少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语言能力,即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第二是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指在预先未知的真实(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的能力;第三是社会语言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高中英语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而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英语知识甚至是交际知识,并在交际活动中把英语知识和交际知识活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去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素质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科学高效、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有创新的语言交际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语言交际活动中,高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而真正的英语交际活动应当由学生完成。当我们组织 pair/group work 时,可以多组同时进行,然后再由一组或几组上台表演。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大胆进行怨言交流活动。英语教师应尽可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其独立活用语言能力;开始时,要讲清语言活动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及时调整语言学习活动的难度;密切注意学生的语言活动,以便正确地进行评估;即使活动任务较难,英语教师没有必要的干预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当然,这不是说英语教师仅仅是被动地旁观。当学生遇到大的障碍或观点不一致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排除困难,及时解决争端。这时,英语教师是交际者的“心理支柱”,特别是对那些独立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学生利用英语进行表演时,英语教师评判其优劣,同时注意听学生表演的簿弱环节,便于以后分析讲解。 6、思维能力及其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是通过 “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 “创造者”——学生的 “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特征”,以发挥创造的潜能,引导创造的行为和结果。创新思维教学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英语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科学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进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 7、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培养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学会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 使课程结构合理化、多样化、信息化,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讲的课程结构创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可谓得天独厚,它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优越性: 广泛性: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它运用的类型多样,涉及到学生关心的话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共享性:检索快捷,方便整合,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即时性:网络上的材料鲜活,更新方便,可以为学生提供不断更新的最新相关资料,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个性化:不同英语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进度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另外,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氛围化:多媒体功能及各种软件很便利地为英语学习者 创造了英语氛围和歇息气氛, 不仅便利于学习者学习英语,而且有助于他们习得英语。例如,英语广播网就可以让他们处在浸泡式的学习环境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既创新地处理了教材, 优化了教学过程,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使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不再做一个脱离社会的书呆子, 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对学科能力的自我测定和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致于割裂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将导致在各自领域里留下很大的遗憾。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硬实教师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应能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伴随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即将开展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等领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教学的功能从过去注重传授知识、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朝着综合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层面。 2.教学资源从过去依据教材单一媒体转向教材、网络以及报刊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 3.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渠道从过去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转想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生的多渠道信息交流。 4.评价功能从过去注重分等鉴定朝着诊断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过去注重结果评价转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5.评价内容从过去重视语言知识的评价转向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评价;从过去关注评定学生语言本身的掌握程度朝着语言本身、学生学习语言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6.评价手段从过去重视笔试这一单一形式转向笔试、口试等多形式的评价;从过去重视考试这一单一形式转向利用考试、课堂提问、课堂观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手段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 7.评价结果分析,从过去注重分数的单方面分析转向定量描述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定性分析描述想结合。 为了有效地发挥英语评价机制在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我认为 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中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这涉及到学习效果评价的概念,包括评价的功能、评价的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方式以及评价过程。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结果和发展潜能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既然,这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评价,无疑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和老师,既要体现出老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过程。这种新的中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地反映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中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另外,教学评价可以着重教学过程,也可以针对教学结果;前者是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 后者是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tion)。由于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结果,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设立“Footmark of growing up”,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荣誉与收获,宏观上延伸到整个人性,微观上细致到每节课的课堂表现、优秀作品、某项小发明创造等方面。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情绪反映,包括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都由专人负责统计;然后以星期为单位进行累计和表彰;把每学期的统计结果同平时测试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自评综合起来,作为对该生的学期整体性评价。 对多元化英语课程评价的内容注重掌握下列三大要素: 1、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是否重视听、说、读、写、看的全面训练; 3、是否激发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另外,测试试题的命题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英语素质的构成与培养,要随时注意以下五点: 1、书面测试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 2、测试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正在学习的语言内容,要紧扣教材。 3、在命题中,一定要考虑到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即检查他们是否把所学的外语语言变为可操作的内部语言,这就是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4、对语音的测试应该通过听力与口试来体现,以利于提高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读、写、译及观察的能力。 5、在命题中,不要一味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在适当的场合,我们应提倡答案的多样性、新颖性、想象性,以检查学生是否灵活地掌握了英语知识,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多元化英语课程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建立学习档案)、学生互相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和家长评价 在实际操作多元化英语课程评价时还应提倡灵活性、多样性,提倡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创造性工作和实践。教师应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化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艺术,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是情感性原则。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同法官裁断那样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而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大脑思索的判断,尤要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蕴藏,摒弃求全责备。 第二是差异性原则。如果不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而用统一标准去评估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将会窒息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要从课程起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去关注每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富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往往能体会到英语课程学习中的差异性常蕴含着学习主体的特殊性乃至创新性,那些无法为标准答案所“标准”的学生恰恰可能很有思维活力和言语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英语教师如果能够接纳个体之间的差异,这说明他(她)真正领悟了创新教育的真谛。 总之,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英语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五、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的发展注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前提和基本条件。我组主要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已经成功申请了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该高中英语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已经通过近一年的进行了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三为一体”的课题实践,采取一系列措施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师能、师技水平。主要措施:一是组织教师参加Intel未来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考级, 组织教师撰写案例和制作教学整合课件;二是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三是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四是互相交流,各教研组及学校的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每学期达10多节;五是给中青年教师压重担,把他们推向教研教改的前沿,使他们成为全校乃至全市的学科带头人。 加强教学指导和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新《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和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新体系、新思想、新方法、新要求和新特点,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各学科加强了新和教材的对比研究工作。一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对比,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立意和取材角度;二是从知识体系上进行对比,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三是从能力和技能上进行对比,研究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我门主要通过请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教研组及备课组同事的相互帮助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益的不断提高。 为了及时了解教师和高中学生对于英语学科能力的理解,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学生进行了高中英语学科能力测试(见附件)。 六、总结 总之,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更新了教学理念, 丰富了教学手段, 促进的自己的专业成长。 在此期间我们在教学、学科竞赛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 科研方面: (二) 学科竞赛方面 (三) 教学成绩方面 自从本课题的实践开始以来, 我校的高三英语会考的及格率均保持在99%左右,A、B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准;2004年省会考本校的高三英语平均分、及格率和A率均名列全省I级行列。每年的高考英语成绩军超出全市或全省的平均分数, 保持较好的学科发展水平。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着眼于高中英语学科能力的发展,发挥好自己的教学“促进者”的角色,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既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ng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1997 年第 3 期 3、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钟启泉、崔允郭、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沈永铭:论中学素质教育,《中学英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10期第2-10页 6、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系列文章之一;《外国语》1994年第4期 7、李国庆:略论素质和素质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8、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9、葛炳芳: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8期, 10、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关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附件一、 中学英语学科能力测试试题 (总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听力试题 (共三大题,计20分) I. 句子理解 (Sentences) (共5小题,计5分) 请听句子,然后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你所听到的句子意思一致或相近的选项。每个句子只读一遍。(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1. A.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watch TV sometimes. B. It’s not necessary for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the society. C. Children shouldn’t watch any programme on TV. D. Children have been watching TV too often. 2. A. Cars will be forbidden to go through the city centre. B. A motorway is being built to reduce the heavy traffic of the city centre. C. The government will spend much money on building the motorway. D. The government has done nothing to stop the heavy traffic. 3. 4.A.He bought a big fish while he was on vacation. B.Fishing was his favourite sport while he was on holiday. C.It was surprising that he found a dead fish in the river in his holiday. D.He was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his fish had died during his absence. 5. A. From tomorrow on, the entrance to the building will be at the back. B. Today you can enter the building at the front. C. Today you can enter the building at the back. D. There are two entrances to the building which you can use only today. II. 对话理解 (Dialogues) (共5小题,计5分) 请听下面五组小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问题,然后根据你所听到的对话内容,选择能回答所提问题的最佳选项。每组对话和问题均读两遍。(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6. A. At an airport. B. In a plane. C. At the railway station. D. At the bus stop. 7. 8. A. Taxi driver and customer. B. Father and daughter. C. Manager and shop assistant. D. Boss and waitress. 9. A. 20 minutes. B. 30 minutes. C. 1 hour. D. 1.5 hours. 10. A. The man speaker. B. Betty. C. Tom. D. Tom’s sister. III. 短文理解 (Passage) (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请听下面短文,然后根据你所听到的短文内容,选择能回答所提问题的最佳选项。短文读两遍。(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11. Where did Bell receive his further education? A. In Edinburgh. B. In Canada. C. In Boston. D. In London. 12. What did Bell’s father spend all his life doing? A. Looking for a good doctor. B. Moving to big cities for a better life. C. Studying human speech. D. Teaching his university students. 13. What was Bell’s main interest throughout his life? A. Helping the deaf. B. Repairing machines. C.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 D.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14. When did Bell invent the telephone? A. In 1847. B. In 1874. C. In 1876. D. In 1922.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When Bell was a young man, he liked traveling. B. In order to cure Bell of his illness, Bell’s parents moved to Canada. C. Bell was invited to be a university professor as a result of long illness. D. Bell never did experiment to test people’s hearing. 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运用 (共四大题,计80分) I. 选择填空 (Multiple-choice) (共20小题,计20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Madame Curie, for_______life had once been very hard, was successful later. A. whom B. which C. whose D. that 2. Was it_______she heard with her ears_______really made her frightened? A. what; that B. that; that C. that; which D. that; / 3. —May I move your bag a little and take this seat? —_______. A. With pleasure B. Go ahead C. You’re welcome D. It’s kind of you 4. _______what the young man said at the meeting sounded! A. What foolish B. How foolish C. What foolishly D. How foolishly 5. _______production up by 60%, the company has had another excellent year. A. For B. As C. With D. Since 6. The teacher’s eyes, without any expression, _______the boy who made faces. A. watched B. stared at C. glared at D. were fixed upon 7. The government has cut the prices of the vegetables, so the prices of vegetables are now much_______than two weeks ago. A. dearer B. cheaper C. lower D. higher 8. _______some of the juice—perhaps you’ll like it. A. Try B. Tasting C. To have D. Having smelt 9. Hardly_______I_______back home when it began to rain. A. had; got B. have; got C. did; get D. would; get 10. Jenny_______have kept her words. I wonder why she changed her mind. A. could B. might C. would D. should 11. —Which of the two dictionaries would you like to buy? —I’ll buy_______, for they are of different use. A. both B. all C. neither D. every 12. —I’ll b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for some time. Would you mind looking after my cat? —No, not at all._______. A. I have no time B. I’d rather not C. I’d like it D. I’d be glad to 13. For all the citizens of Beijing, dreams of living in_______green area are becoming_______reality. A. /; a B. the; the C. /; / D. a; a 14. —How can I take the medicine? —Well, before you take the medicine, you should read the_______first. A. explanations B. introductions C. instructions D. expressions 15. Flight BA 123 to New York is now boarding at_______. A. Gate 21 B. 21st Gate C. Gate 21st D. 21 Gate 16. You_______. 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 more active? A. always surfed the Internet B. are always watching TV C. had always played games D. were always discovering things 17. I’m sure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e successfully held in Beijing, _______? A. doesn’t it B. won’t they C. aren’t I D. won’t I 18. Her parents_______her taking some exercise, but without any result. A. suggest B. make C. let D. persuaded 19. —Haven’t you seen the film? —_______. How I wish to see it again! A. Yes, I have. B. No, I have. C. Yes, I haven’t D. No, I haven’t 20. John wanted to play on the stree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_______. A. not B. don’t C. not to D. not do it II. 阅读理解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共25小题,计25分) A)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能回答所提问题或完成所给句子的最佳选项。(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A) Without most people realizing it, there has been a revolution in office work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Before that time, large computers were only used by large rich companies that could afford the invest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mall computers have come into the market which can do the work which used to be done by much larger and more expensive computers, so now most smaller companies can use them. The main development in small computers has been in the field of word processors, or WPS as they are often called. 40% of British offices are now estimated to have a word processor and this percentage is growing fast.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in using a word processor for both the secretary and manager. The secretary is freed from a lot of daily work, such as retyping letters and storing papers. He or she can use this time to do other more interesting work for the boss. From a manager's point of view, secretarial time is better used and money can be saved by doing daily jobs automatically outside office hours. But is it all good? If a lot of daily secretarial work can be done automatically, surely this will mean that fewer secretaries will be needed. Another worry is the increasing med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working with visual display units(显示器). The case of a slow loss of sight among people using word processors seems to have risen greatly. It is also feared that if a woman works at a VDU for long hours, the unborn child in her body might be killed. Safety screens to put over a VDU have been invented but few companies in England bother to buy them. Whatever th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word processors,they are a key feature of this revolution in office practice. 21. Ten years ago, large computers were only used by large companies because _______. A. small companies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such expensive computers B. large computers could not do the work that small computers can do today C. large computers did not come into the market D. small companies did not need to use this new technology 22.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the main progress made in office work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is_______. A. the saving of time and money B. the use of computers in big companies C. the wide use of word processors D.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secretaries 23.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with the use of word processors_______. A. some secretaries will lose their jobs B. daily jobs can be done automatically outside office hours C. medical problems with a VDU never appear D. the British companies will make less money 2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using a word processor. B. The British companies care much for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using word processors. C. Th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s has been greatly advanced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D. Using word processors, secretaries can get more time to do more interesting work for their bosses. 25.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_______. A. safety screens are of poor quality B. working at VDU for a long time is good for one's health C.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British offices will use word processors D. British companies will need fewer and fewer managers (B) There are about 22 million non-European Americans, mainly Black Africans, Red Indians, Latin Americans and other peoples. The Red Indians number about 600, 000. They are the natives of America. They look somewhat like Tibetans(西藏人). They are not red, but brown. They were called Indians by mistake. When Columbus landed in the New World in 1492, he thought he had landed in India and called the people Indians. The Black people had a sad history. Nearly all of them are the descendants (后裔) of Africans brought from Africa to America and sold as slave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Today, they are about 21 million in number or 11 percent of total American population. Most of them lived in the South till the 1930s and since then more and more have left the South to look for work in the industrial North. Today, 60 percent of Black Americans live in New York, Chicago and other big cities. Mexicans who belong to Latin Americans are the 2nd biggest minority nationality. Most of them are immigrant(移民) farm workers. The Puerto Ricans' from the island of Puerto Rico off the coast of Florida, live mostly in the slums(贫民窟) of big cities like New York and Chicago. These two peoples like the Afro-Americans mostly live below the poverty(贫穷) line. There are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America, too—almost a quarter of a million(The exact figure is 236,000). Many of them went to America about 100 years ago to build the railways there. They suffered a great deal. Today, most Chinese Americans live in California(a state facing the Pacific Ocean) and New York, and also in Hawaii, anarchipelago(群岛) in the mid-Pacific, which is counted as the 50th state of the U. S. A. 26. The Red Indians are_______. A. European Americans B. natives of America C. Black Africans D. brown Tibetans 2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of the population of American minorities? A. Chinese American natives>Blacks>Mexicans>Chinese B. Red Indians>Afro-Americans C. Mexicans>European Americans>American Indians>Blacks D. Black Americans>Mexicans>Indians>Puerto Ricans 2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right historical order? a. The Afro-Americans were brought to America. b. Lots of Chinese people built the railways in the U. S. A. c. Columbus found the "New World". d. Hawaii became one of the states of the U. S. A. e. The Black Americans left the South for the North. A. c—a—b—e—d B. c—b—e—d—a C. a—e—c—d—b D. d—c—b—a—e 2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Puerto Rico is among the 50 states of the U.S.A. B. Columbus was the first to call American Indians Indians. C. Most of the American minorities used to live a happy life. D. Black Americans and Puerto Ricans have begun to move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big cities. 3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ps gives the right positions of the given places? (C—California? F—Florida? H—Hawaii? N—New York? P—Puerto Rico Island) B)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或完成句子?(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C) In 1682, the English astronomer Edmund Halley identified and studied the motion of a bright comet. First, he figured out the comet's orbit, or path, around the sun. Then, Halley studied the records of two bright comets observed in 1531 and 1607. He decided that all three were actually the same comet returning to Earth's view about every 76 years. Based on these studies, Halley predicted that the comet would reappear in 1758. His prediction was right, and on December 24, 1758, the comet returned. Since then, every 76 years the comet, now called Halley's comet, comes close enough to Earth to be seen either through a telescope or with people's eyes. The main part of a comet is its nucleus(核). The nucleus is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methane(甲烷;沼气), and other gases. Billions of tiny pieces of rocks are frozen into the "ice". As you can see in the diagram below, a comet can be very near the sun at one point in its orbit and very far away at another point. As the comet comes closer to the sun, the icy material of its nucleus starts to melt and evaporate(蒸发). A tail of gas and rock particles forms and may stream millions of kilometers into space. Solar winds cause the bright, glowing tail to always point away from the sun. A comet's tail is longest when it is nearest the sun. As it moves farther away from the sun, the tail gets smaller and smaller until it finally disappears. When it appeared in 1910, Halley's comet could be seen clearly in the sky. When the comet appeared in 1985/86, it was farther from the Earth. Light pollution from Earth dimmed some of the comet's light. But it could still be seen without a telescope. 31. A comet's path around the sun is also called its_______. 32. The main part of a comet is its_______. 33. An instrument that makes far-away objects easier to see is called a_______. 34. The first recorded sighting of Halley's comet was in the year_______. 35. After its appearance in 1986, Halley's comet will return again in the year_______. The orbit of Halley's comet is shown in the diagram below. Use the diagram to answer question 36. 36. When will Halley's comet be in the same place as it was in 19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SHEFFIELD LINCOLN COLLEGE OF ENGLISH Classes for foreign students at all levels 3 mths, 6 mths, 9 mths and one year courses open all year small class(maximum(最多) 12 students) Library, language laboratory and listening centre accommodation(食宿) with selected families 25 minutes from London Course fees for English for one year are £1,380 with reduction for shorter periods of study. 37. What kind of students does Lincoln College of English take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Who will take care of you while you stay t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If you go there for a one-year course' how much will you p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The keeper in the San Diego Zoo blinked (眨) her eyes. She couldn't believe what she was seeing. The polar bears had a greenish look? They were no longer white, as everyone knows polar bears should be. After this discovery, greenish-looking polar bears were also reported in several other zoos. The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at the green color was caused by the plants called algae(藻). Algae are simple plants found in fresh or salt water and in damp places on land. They use sunlight to make their own food and are an important food source for animals that live in the water. When the scientists used microscopes to inspect the bears' fur, they found that the algae were actually growing inside the hair on the bears' bodies. Even inside the hair, the plants received sufficient sunlight to live and grow and give the bears' fur a greenish look. The scientists examined the alga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y belonged to a common freshwater species(物种) that grows in lakes or swimming pools. The scientists had a theory that the algae in the bears' pools probably got into the hair through breaks in the hair tips. Although the algae did not harm the bears, the scientists thought it best to use a salt solution to kill the plants. Visitors to a zoo would expect to see white polar bears—certainly not green ones. 40. The word "algae" is used to describe simple_______found in fresh or salt water and in damp places on land. 41. What did scientists use microscopes to d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The polar bears that turned green were living in_______. 43. According to the story, in order to survive, algae must have_______to make their food. 44. Judg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true or false. The underlined part "a theory" in the fourth paragraph means "an ide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What did scientists want to do to make the visitors to the zoo see white polar bea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完形填空(Cloze) (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从方框内选择适当的单词或短语(有多余的选项),并以其正确的形式填入下面的短文中?每个单词或短语仅限用一次?(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bad, by the way, one, happen, quarrel, talk, shake, good, laugh at, proud of, however, actual, shall, before, when, therefore,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foreign, tear One year ago, I paid no attention to English idioms. 46________, last month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idioms was shown in an interesting 47________. One day, I 48________to meet an Englishman on the street, and soon we began to 49________. As I was talking about how I was studying English, the 50________seemed to be surprised. 51________his head, he said, "You don't say!" I was puzzled, thinking perhaps that was not a 52 ________topic. So I said to him, "Well, 53 ________ we 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 54________,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Certainly, everyone back home will 55________me if I leave China without seeing it. It was really beautiful." He was deep in thought 56________I began to talk like a tourist guide. "The Great Wall is 57________of the wonders(奇迹) in the world. We are very 58________ it." Suddenly he said, "You don60 means 'really'! It expresses surprise. Perhaps you don't pay attention to English idioms." IV. 写作 (Writing) (共1题, 计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假设你是Katrin,是哈尔滨市的一名高中学生,你接到一封英国伦敦的笔友Roger的来信?请根据下面来信的内容,用英语写一封回信? London, Britain Dec. 1, 2003 Dear Katrin, Thanks very much for the invitation to stay with your family for a few days after Christmas—of course I'd love to come! I've already found out about flights, and I could arrive at 12:30 midday on the 27th December. As you know, I've never been abroad during the Christmas holidays so I have no idea what to expect. What kinds of things do you normally do then? And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at that time of year? Let me know if there are any special clothes I should bring with me. Best wishes! Yours, Roger 注意: 1. 信的开头已为你写好,不记入总词数? 2. 哈尔滨十二月末的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冬季大众体育活动是滑雪? 3. 词数:120左右? ******************************************************************* Beijing, China Dec. 10, 2003 Dear Roger, Thanks a lot for your letter—it was great to hear from you again and we're delighted you can come and stay with us.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