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与RSEFC阅读教学“1+X”模式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手机版


四川省大邑中学英语组 董兵(611330)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分层教学是高中英语“1+X”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三个方面阐述一种新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1+X”
RSEFC教材(即现行的修订版高中英语教材)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93版SEFC教材基础上改编而成。与之相比较,RSEFC教材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尤其注重加大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化和优化。
一、 关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
RSEFC教材与93版教材一样,高中三年,共有六册,单元式编排,除第一册12个单元外,其余每册各设10个单元。与93版相比较,其对阅读内容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 量的扩大。每个单元的学生用书(The Student’s Book)包含至少2篇篇幅从高一的300—400词到高三的700—800词的阅读文章以及同步练习册里1篇篇幅更长的阅读文章。每个单元的总的阅读量可以与一套高考试题的阅读量相当。
2. 质的加深。阅读文章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科学,心理思想,古今中外等方方面面,力求在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
3. 形式的更多样化。阅读文章的体裁有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节选,新闻,影评,广告,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有完整篇幅的文章,也有开放型的阅读类型。
4. 阅读任务强烈的渗透性及延伸性。RSEFC教材阅读文章,不再像93版教材那样以单独的课呈现,不仅仅承载了该单元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还呈现了其中大部分的词汇与语法结构。教学任务渗透于整个单元,包括学生用书和同步练习册的听、说、写其它三方面,即不再是孤立或单纯的“读”。同时还将阅读教学延伸向课堂之外,以“任务型”模式要求学生学会从网上“阅读”,从其它书、报、刊上阅读等等。
可是,RSEFC教材对阅读的设置以上特点,在传统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和应试要求的双重夹击下,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引起了许多“供——求”上的矛盾和差异。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容量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足够量的词汇积累为前提或保障。而事实上,通过中考的检验,并非每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都储备了这足够量的词汇。尤其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层次的原毕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或重视程度,都会造成这个词汇量储备的巨大差异。由此产生对教材阅读“吃不饱”或“吃不消”的差异,而绝大多数中学教育又是以半为单位的“批量教育”,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差异越拉越大。
其次,泛内容的阅读,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必须尽可能的广泛。而在中考指挥棒下的偏“应试”教学,以及学生自己兴趣差异和范围大小,都会导致具体的阅读内容可能只适合非全体学生甚至少部分学生“口味”。这种“口味”的不同,也同样严重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三,阅读体裁的多样也可能成为影响学生阅读的障碍。类似地,学了两三年英语的学生阅读水平,就像小学二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水平,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多是记叙文体裁方面的故事性强的,比较幽默的文章。当涉及到议论文,科普说明文等文章体裁时,当前的学生们大多不愿主动去阅读,这也造成很大差异。
最后,每个单元阅读的“渗透性”很强,界限比较模糊,学生不容易清楚把握。阅读任务“延伸性”大,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如上网需要的网络设备,查资料需要的博大规范的图书馆等等)。即使条件具备,要顺利完成阅读的各项任务,耗时较多。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不可能将所有或者绝大多数课外时间只用于英语这一个科目的学习,其它科目也同等重要。因此,有条件或基础者“顺理成章”,无条件或基础者只能“囫囵吞枣”,学生个体差异也就产生,而且越拉越大。
那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确保学生个体能“吃饱”“吃好”呢?通过实践,在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提出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第二、分层教学是高中英语“1+X”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个班,一个年级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为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其理论依据有: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伟大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
因此,分层教学的理论对于解决上述关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中的“供——求”上的矛盾和差异是“对症下药”。笔者在分层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和教学高效益的。
第三、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那么,什么是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具体操作情况:
1.“1”指的是现行的RSEFC教材。从上文总结的特点来看,它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和线索。
首先,它阅读量大,任务型阅读活动多,可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如学习BOOK1A的Unit 5 The Silver Screen这一单元的阅读包括人物传记关于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创作生涯和一些作品,和在综合技能的一篇关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剧情介绍以及在同步练习册了的一篇关于著名影星成龙的奋斗历程三篇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很明显,第一篇和第三篇在体裁上雷同。笔者认为,对于“吃不消”的部分学生而言,则可以将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进行简略的处理,即泛读;对于“吃不饱”的或感兴趣学生而言,则三篇都可以作为精读处理。
其次,它阅读内容覆盖面广,可作为知识范围小或片面的学生进行知识补足的参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涉及到学生比较陌生题材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至少通过精读教材文章来弥补相关知识。如学生很可能对古今中外的一些节日知道不多,通过对教材BOOKIB 的Unit 14 Festivals的学习,帮助学生们更多了解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
第三,每个单元的阅读文章,总有一篇承载了该单元的主要词汇或语法现象,一篇在结构上是该体裁文章写作的标准范文,一段或几段文字优美值得背诵的段落,这些都有助于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其说,写等能力的培训。如BOOK1A的Unit 1中文章Chuck’s Friend中的最后两段文字优美,既可作为背诵的佳句,又可灵活应用于学生自身的写作中,还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现在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等一些英语重难点知识。
所以,“1”即教材,是伴随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的“纲”运用好了教材,就可以“纲举目张”,为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英语作好铺垫。
2.“X”则是比较灵活的,也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
首先,“X”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而进行“额外量”补充的阅读材料。对于,对于“吃不饱”的或感兴趣学生而言,“X”可以是老师补充的,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其它渠道,自主补充的一篇或多篇相关阅读材料,有助于他们对这一块知识进行深入、广泛的探求和学习,使优生更优;对于“吃不消”的部分学生而言,“X”指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回归到相对应的初中部分阅读(据笔者了解,高中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绝大部分在初中教材里都有涉及,只不过初中的知识内容更为浅显)找出所欠缺的那一块,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必须的补充,扎实基础,帮助他们至少不落后别人太多,甚至有机会赶上别人。
其次,“X” 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对日常阅读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次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而言,对教材阅读放低起点和要求,主抓对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即Read for fun。对于B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而言,则要注重对教材“1”的运用,即帮助学生对教材文章的阅读,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养成并规范日常阅读习惯,初步形成语篇阅读能力,也就是Read for knowledge。对于C层次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学生而言,则在掌握甚至超前完成教材阅读任务的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通过其它渠道扩大或加深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技能,即Read for soul。
第三,“X”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对于A
层次学生,采用“问题带读法”,即Problem-solving,通过老师事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去展开阅读,获取问题的答案即获取了文章信息。对于B层次学生,则通过“结构整理—主旨归纳—意图推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Structure rebuilt-Main idea concluded-Intention inferred,训练学生对语篇阅读的把握。对于C层次学生,以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形式,通过讨论,深思等方式对阅读文章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走近作者的内心。
第四,“X”还可以指对学生阅读水平进行评估的多样化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取词汇、翻译、复述、改(续)写、听力等诸多方式进行水平和能力的测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群爱读,会读和善读。
总之,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是笔者将分层教学理论与现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它与其它的阅读教学法并不互相冲突。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
参考文献:
1. 王松美 林继玲《中学英语典型课事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2.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3. 成都市教育学院《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研究》 2002年6月;
4.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5. 《英语教案(从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相关链接:阅读专题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