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输入为中心的灌注式导入,以“灌”代“导”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关于英语课导入的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课文讲述了“大爆炸”之后,地球大气和地球上水的形成,以及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课文中有两张插图,其中一张是太阳系(the Solar system)的图片。也许是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太阳系的知识教师设计了“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olar system?”的导入环节。
教学实录:
T:Today we’ll learn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You know the earth is a member of the Solar system.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olar system? Let me show you some pictures. Tell me what are they?  (点击课件,呈现太阳系的图片)
T:(指着太阳)What’s this?
Ss:Sun.
T:(指着水星)What’s this?
Ss:I don’t know.
T: It’s Mercury. Read after me “Mercury”. (板书Mercury)
T:(指着金星)Then, what’s this?
Ss:(零零星星地)It’s Venus.
T:(逐个地指着图片上的行星问学生)What’s this?
Ss:(除了响亮地齐答地球是“earth”外,对其他的行星都保持沉默)
问题剖析与对策探讨:
 分析以上的教学实录,不难看出教师想通过这一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太阳系,并扩大词汇,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上看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和其成员的英语名称。其实,整个环节“学生忙于观看图片和相关的文字,根本无暇思考” (王玉虹,2007:25)。学生看了,读了,也就忘了。因为这是以信息输入为中心的以“灌”代“导”的灌注式的导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有备而来的。作为“信源”,教师轻松点击鼠标,呈现一张又一张图片,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地位,而且大多数是学生暂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新的词汇在屏幕上快速出没,容量和速度大大超过学生认知加工水平,致使学生被动“挨打”。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有一种挫败感。当然,谈不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了。其结果就是“导”而不“入”的状况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笔者首先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beginning of life? If you don’t have any idea of it, please use your imagination to make up a story about the beginning of life.”。两分钟的小组讨论之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小组汇报了他们已知的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有的小组翻译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有的小组编造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全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发言的学生体会到了被认可的骄傲。这时,笔者呈现一张毛利人有关宇宙起源传说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根据所给的关键词想象构思毛利人有关宇宙起源的传说。结果,从学生所编造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认知图式” (王玉虹,2007:25)。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说“This is just a tale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What is the scientific idea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Let’s read the passage on P25 and…”。
以教师预设为中心的牵牛式导入,以“牵”代“导”
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有关旅游准备和计划的听说课的导入教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想象自己住在青海,要去东南亚旅游。要求他们选择三个不同的地方并查出不同交通方式及所需费用。然后与同学讨论六个问题,以了解旅游的必要手段和必备费用。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现在进行时交流已经计划好的不久将来的行为。由于“住在青海”和“去东南亚旅游”对学生来说都太遥远,而且,学生对票价不感兴趣,正好国庆长假将至,所以该教师把导入教学内容改编为“为你的国庆长假做计划”。
教学实录:
T:Now class, Nation Day is on the way. What will you do on National Day?
Ss:Stay at home.
T: If you plan to spend your holiday somewhere else, where are you going? 
Ss:(没反应)
T:(问一学生): Where are you going? 
S:(犹豫地站起来): Maybe…. I don’t know. 
T:Now please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o make a plan for your National Day trip by answering the six questions. (打出幻灯片: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are you staying? How are you going to…?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in…? When are you arriving in/at…? When are you coming back?).
Ss:(不很情愿地开始讨论)。
问题剖析与对策探讨:
从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兴趣仍然游离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外,是明显的“导”而不“入”的现象。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What will you do on National Day?”的回答是“Stay at home.”,而教师还接着抛出第二个预设的问题“If you plan to spend your holiday somewhere else, where are you going?”。 明显地,学生没有出去游玩的兴致,而教师却要根据自己预设好的问题继续教学程序。直接导致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局面,致使“导”而不“入”。 
其实,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找准话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应该说旅游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活动。与其说他们奢望旅游,不如说他们更奢望休息,睡到自然醒,和通过网络的方式休闲一把。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对旅游的话题稍做了一点别致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了解老师的国庆安排:“Guess where I am going without asking ‘Where are you going?’ or ‘Are you going to…?’”。虽然,话题相同,但效果截然不同,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问“How are you going there?”的,有问“Who are you going together with?”的,也有问“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there?”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逐一给予回答,可还是没有学生能猜对,因为“I am staying at home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的结果是出乎学生预料的。这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告诉学生“In fact, it is not good for us to stay at hom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ll day long. It will make you a computer potato. Why not go out into the wild and plan for your trip now?”。于是让学生开始小组谈论设计自己的出行计划“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o make a plan for your National Day travel”。小组活动后,让组长汇报讨论结果“What have you considered about your travel plan?”。当组长汇报说“Where are we going?”,时,教师板书“destination”, 当组长汇报“How are we getting there?”时,教师板书“transportation”。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上和语言素材上的准备,同时还收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并且渗透了文化,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