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加强校本教研的案例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案例 手机版


 吃透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加强校本教研的案例研究
----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胡春林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英语教育教学,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然而,从近几年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特别是一些乡镇小学,与课改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的原因,我市当前的小学英语师资的总体教学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自身的教学能力不尽人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就成了我们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着力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新课改要求创新教学思路
(一)、清楚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目标不清晰。一节课,到底该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过程学会哪种学习方法,这些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或技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具有哪些重要作用等等,师生双方心中无底。 
2.重教不重学。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关注度不够。每个学生的学情几乎与教师无关,只顾一味地讲,一味地“完成任务”,一味地把“备”的东西倒出来。课堂检查反馈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率不高。 
4.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参与方式单调, 练习训练太少,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巩固。
5.课堂木然。缺乏有效的唤起手段,很多甚至一大半学生不在状态,缺乏激情与激励。 
6.公开课形式化。有时市、区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中,公开课、观摩课等成了“声光电”的多媒体展示课,代替了师生的展示、思考、动手和巩固。这些课像看一场电影一样,画面华丽,但“华”而不“实”。 
(二)、认清新课改要求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传统农业社会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承,即上一代人把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原原本本地授给下一代人,以利于下一代人再积累,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化社会,强调的是知识的创新,即“积累”不再是目的,“生成”才是目的,教师的职业特征转换为“管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说的“师资水平”,实际上多是指的“学科知识”和“课堂讲授能力”。很多学校因为“师资水平高”,降低了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增加了对改革的忧虑和担心;因为“师资水平高”,形成了强大的角色惯性力量,难以在较短的时间转换。目前许多的所谓“名师”大多是“讲”出来的,而不是“导”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理解的“师资水平”是十分偏狭的,是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
我们应该从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讲课能力”这个与“教”关联的方面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这个“学”的方面来思考,教师不应该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这样做一方面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不足”带来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放弃讲课的权威,溶入学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起引导、协调、督促的作用,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我的课堂我主宰”。这样,教师角色一转换,课堂就从主要是以教师的“教”变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了。在学生具备基本自学能力的条件下,应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学习成果“展示”取代教师的“一言堂”;以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改变课堂的死板面孔,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时空和交流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应多思考自己在“教育知识”、“科研知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引导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是否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遏止角色的惯性力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感性经验,不断加深新角色的理解。
(三)、比较借鉴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
1.“预习—展示—反馈”这个模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学习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这种模式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讲得很少,学生自主性强、活动性大、参与量大;学生要讨论、要展示、要分享。
预习的步骤有:(1)预习目标和预习方法。目标一般由教师提出,学生补充,方法可以师生共同制定,比如,查字典、找材料等。(2)疑难反馈。学生提出疑难,小组讨论解决,本组解决不了的其他组帮助解决。这是指小的疑难,大的疑难到展示课时解决。(3)内容分析。提出问题,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巡回,把一些偏离文本的题剔除,避免在展示时耽误时间。(4)展示设想。学生说出展示课时怎样展示。
展示课的步骤有:(1)预习交流;(2)确定目标;(3)分工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6)达标测评。
反馈:每单元反馈一次。目的是查缺补露,落实差生的达标。形式可以是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也可以是考试。
预习可以初步解决“双基”;展示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可以得到体现;学生查询资料,自学能力就强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会活起来,效果自然会好起来。
2.“导入—讲解—训练”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英语教学往往是优秀生认真听、中等生听不懂、学困生睡大觉。
比较这两种教学模式,我们会发现,“预习—展示—反馈”其行为是学生发出的,“导入—讲解—训练”的行为是教师发出的;前者的过程、步骤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而后者体现的是学生的被动,我们不可能抛开“预习”、“展示”、“反馈”这些字眼,去空谈“自主”。
(四)、关注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 
1.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 
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采取1/3或1/4模式(师生时间分配比为1:3或1:4),就是说我们老师应该适时“退居二线”,真正做一个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director、guide、helper、advisor,在课堂上主要去“纠偏、点评、总结、释疑”。 
而当前我们的课堂是教师表述的课堂,甚至是表演的课堂,学生不痛不痒。虽然讲的很到位、很清晰、很精彩,但真正听懂(注意力能集中起来且能跟上你的思维)的一半,一半中听了能记住的一半,记住的一半中能重述和再现的一半。多讲的弊端在于:大部分时间被一人充斥,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实践训练,没有进行自我加工、重复加工和深加工。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的方式。 
2.学生练习时间和方式的调控
即让学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度。 
① 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听、读、思、问、议、评”, 亦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② 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
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 
③ 重视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记随堂笔记、随堂练习、黑板板书及课后
作业等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 
④ 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可适当淡化对教师
备课教案的检查。
3.成果交流展示的调控
① 充分地让学生展示,充分地让学生“暴露”。好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中,不断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功感、优秀感、羞耻感、落后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的兴致及至欲望(至少有表现欲)。 
② 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即学困生或所谓的“差”生。 
③ 拓展和注重交流展示的方式:教师检查打分;学生交流互评;班级张贴公布;小组互
换宣读;班主任组织评议;教务处不定期抽查。 
4.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 
自学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是终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应大力提高预习自学的效果地位,而这正是我们的课堂所忽视的。 
① 坚信预习绝对有效果: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
② 正确处理好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的关系,逐步过渡到将预习自学纳入正课环节。 
③ 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六)、优化教学资源的“二度加工”过程
小学英语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裁剪,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即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灵活编排单元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牛津小学英语》是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的,各单元基本都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听、说、写训练的,这样的体系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拘泥教材的体系,必然使教学程序化。因此,我们必须灵活编排单元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4B Unit 8 Open day 这一单元中它原有结构是这样的:Part A . Read and Say这一部分出现了:What’s in your classroom? There’s a noticeboard. There are some bookcases. There’s a piano near the window. There are some songbooks on the piano.等句式,同时还出现了sometimes/big and bright/in class/lots of等生词和短语。(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集中教学的话,学生接受起来肯定困难重重);Part B. Look、read and learn.主要学习十个单词,其中chair、blackboard、computer、picture、bookcase学生已经接触过了;Part C、Work in pairs主要操练What’s in…? There’s …/There are …。
我们不妨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这样的调整:先用实物图片教学Part B部分,学习新单词,在教单词的同时渗透句型:What’s in …? There’s…/There are …. 再通过教学Part C来进一步巩固句型,然后再做What’s missing?和摆放物品的游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已经非常熟悉,最后再回过头去学习Part A就非常简单了。这样的话,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水到渠成。
2、创新英语教材内容,体现“任务型”教学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再创造。如果说,教材的编写者是教材的一次创作者的话。那么,教师就应该是教材的二次创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调适能力,课程实施并不是要求教师照般教材,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积极的调适和创造,体现教学的创新和个性化。“任务型”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任务型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然而教材中并没有提供给我们现成的任务素材。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创新教材内容,以人为本,以真实生活为依据设计教学任务,使教材内容任务化。如:《牛津小学英语》课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调查性的表格,我们教师通常会把它们设计成简单、易操作的调查任务。如在学习3B Unit 10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式的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句型Do you play …? What do you play?来了解同学喜欢的运动。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抓住一条主线――教学的主题或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去理解、去思考、去展示。这样,无论学生是听,是说,还是读或者其他方面的活动活游戏,他们的思维都始终能够围绕着课文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这里应结合教材,再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同时我们还可以把Unit 11单词结合起来教,因为这两个单元都涉及到了体育方面的英语单词。然后再设计一个调查性任务,我们允许学生带着各自的任务去“采访”本组以后再去“采访”邻组,看看在规定时间内谁采访的人最多。这种任务创新而有挑战性,学生个个都能积极开口,人人都能踊跃表达,渐渐地学生便会熟练掌握这些单词和句型。
3、提供鲜活语言材料,有机拓展教材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不管多难,他们都愿意去尝试,而学生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教师认为多么重要,学生都不感兴趣。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我们应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尽可能提供接近他们生活的内容和语言材料。例如:新授单词时可设计猜谜游戏,我让学生猜书包或铅笔盒里的物品和猜玩具车的颜色等。
再比如教4B Unit 7 At a snack bar时,我们可以模拟带学生到卖当劳用餐的情景,设计这样类似这样的一段对话:
T: Can I help you?
S: I’d like some chips (教师把图片或实物给学生)
T: Anything else?
S: Some milk, please.
T: Here you are.
S: How much are they?
T: Ten yuan.
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这样的语言材料和情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关,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也能让学生享受到“在用中学英语”和“在学中用英语”的愉悦。
二、新课改呼唤加强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任何一位教师都会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鲜活的真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与理性思考。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学校的发展如果要向有特色的学习型的方向发展的话,就要营造一种务实民主、活跃的教研环境,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阵地的状况,鼓励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研究水平。
而在目前情况下,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的研究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途径。
(一)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用心捕捉案例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我们只要积极有效的研究教学实践就有足够的案例。那些能够导致我们震撼和觉醒的教学故事,生活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我们要做有心人,用心将教学生活中的感动、震动记载下来,并诉诸笔端。
1、在日常工作中捕捉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是生长典型案例的温床,也正是因为它“日常”,所以往往蕴含和昭示着教学真谛与“秘密”的故事最容易被人忽视。在日常教学中捕捉案例是一个“厚积”过程,主要依靠教师能动性的发挥。班主任可以写育人日记,任课教师可以写教学故事,写教学反思,在日常教学中去发现、去捕捉、去积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首先要转变教改理念。刚进入课改时,许多教师头脑中的那根“筋”老是转不过弯来,高呼什么“改什么改,还不是就这么教么!”其实,这种高呼的背后是自负,自负的背后是落后。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相信老师们的观念肯定今非昔比了,从“还是这么教”是自负、是落后,到后来很多老师说“不知怎么教”却是进步了!虽然对新课程、新教材可能还存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但起码认识到过去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只要再前进一步,不就是“柳暗花明”了。如果哪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非常自信的高呼“该这么教了!”那可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了。
2、在课堂教学中捕捉
教师的教学生命在课堂。教师也只有立足课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课堂就应该成为教师能动的捕捉教学案例的沃土。
①在合作中进行课例剖析 
以案例研究作为课例,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研究的兴奋点,因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凭借课堂教学来实现教书育人这一伟大使命的。它主要是注重教学行为的反思,目的是以课促改,主要包括一个课例,二轮反思,三次研讨,反思和研讨是课例剖析的核心。其基本流程为:原行为(个性设计,实施教学,自我反思,合作研讨)====新设计(再次设计,合作研讨)====新行为(实施教学,自我反思,合作研讨,生成案例)。
②在过程中捕捉感悟最深的教学片断 
很多课都会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精彩或遗憾的片断。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片断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反思,再进行整理加工,就会成为不错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英语课堂上的幽默――某一英语教师
[故事叙述]八年级一节英语课上,学的是汉语名字和英语名字的不同。本来,这是枯燥的一节课,但为了把课上得生动些,我便以班上同学的名字作为例子,讲了许多,学生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很愿意学,后来的任务是我要求同学给书上一个外国朋友取一个中国名字,全班同学积极发言,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给他起的名字是“廖福”,一听,全班同学轰堂大笑,因为“廖福”同我们的方言“尿壶”相似,这一笑,让这位同学面红耳赤,他解释说,廖是他的姓,福是希望他幸福。然而就是这一笑,让他们记住了许多语法知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真想说:“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反思自评]我和我的同学们相携走过了三年,然后他们带着收获地喜悦,走进了新的学校,我却仍然在我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然而,我却没有半点的遗憾,因为在这三年里,我用新的理念,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虽然我也失去了很多,但“上帝关上一扇窗时,又打开了一扇窗。”我坚信,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象这一类案例的精彩镜头在教学中时时发生,那是教学生活中的浪花,那是学生稚嫩心灵的摆渡,那是师生激情碰撞的场面,记述下来,再加以分析,无疑给人的启发是巨大的。
(二)我们要把教学叙事作为一条有效的校本教研途径
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可以尝试着让老师描述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教学故事,进行交流研讨,这一做法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案例二】一次懊悔不已的口语测试――某一英语教师 
[情景再现]学校的一次口试共设置三大题型:①看图说话;②角色扮演;③Free talk。教师A 和另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的测试,长时间的工作把二位累得够呛,尽管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教师A却巴不得测试快点结束。就在打哈欠的时候,进来了一位女同学,她显得有点紧张,望了教师A一眼又迅速低下头。该教师让她抽了一个题目,是Free talk(题目是 Talk about your good friend or one of your classmates) 她犹豫了好一阵子才勉强开口:“My good friend is Lily. She is a American boy…" 说到这里,教师A说:“Stop here! 一个句子就错了两个地方?应该是an不是a,是girl不是boy!”她愣了,脸涨得通红,好久都接不下去。突然,她向该教师提了个请求:“老师,我能不能换一下题目? 
我准备的题目是My mother……”“不行!不行!这是规定的题目,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说不好,还想说别的!好了,就这样!”教师A 不耐烦地说。教师的话使她的希望破灭了!眼泪“涮涮”地掉了下来,她捂着脸跑了出去。该教师心里一震,如此的脆弱!接下来测试的是她的同桌,她告诉这位教师,为了这次测试,小林查字典查资料,请教同学,不断练习;她妈妈病了,她想考个好成绩安慰妈妈……
教师A 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能够这样草率地去评价一个学生?她为了这次测试付出了那么大努力,如果给她机会,她也许会比任何同学都好,可没有!就在弹指之间轻易地挫伤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灵,能这样当老师? 
第二天,教师A当面向她道歉,她高兴地笑了,教师也笑了。

[感悟反思]事情过去了,我却一直思考着:作为教师,我们要如何客观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要求,多元评价才是新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更要引导他们确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这是我们教育者的天职。
教学叙事的实质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它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的效用。案例中描述了老师在一次英语口试中错待学生的经历,反思了评价方式问题。这样的描述和反思操作性强,老师之间在集体教研中交流这样一些教学事件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很有价值的。
教师将实践中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践和思考描述出来就是一篇好的研究文章,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机智和素养。课前的教学叙事有警醒、启迪的作用,课后的教学叙事有反思、借鉴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故事渗透着教师自我欣赏宽慰的色彩,蕴涵深切的教育理念,经常与同事交流,就丰富了集体备课的内涵,使有效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同时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教学叙事是个人反思的最基本素材,是同伴交流协作的最基本前提,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从教学叙事做起,加强个人反思,促进同伴协作,是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样的教学叙事应大力提倡。
(三)我们要在案例和叙事的捕捉中进行深入分析
对相关事件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对捕捉的事实进行反思。案例给我们留下什么?这是案例研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如果说捕捉的事实是皮,那么蕴藏在皮下的肉就是案例研究的“核”了。
1、多角度解读
【案例三】“质疑”的启示――某一生物教师 
[故事叙述]我上生物“尿的形成”一节内容时,点明最后一个知识点“泌尿系统的卫生”后提问:“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在过去的生活与学习中有哪些提法欠科学?”学生通过讨论,有一名学生答:“‘饭前便后应洗手’不完整”,我追问:“为什么?”学生道:“通过学习我认为便前更应洗手,这样才能保证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另一学生补充到:“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得泌尿疾病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不注意个人卫生造成的,他们上厕所前有不洗手的坏习惯。”我没想到学生全答得这么好!
[反思启示]
其一,从教学技巧上分析,在学生圆满解答问题情境中,“再生一问”将是发生奇迹的起点,这一点教师往往容易忽视。
其二,开发学生大脑中创造潜能在教学中一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二要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其三,教法与学法是互动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的独立个性,鼓励他们勇于科学地挑战传统、挑战课本,敢于质疑。
2、多层面反思 
【案例四】我被“请”出了教室――某一语文教师 
[情境再现]某年10月18日这一天,我将永难忘怀。因为正是这一天,我被学生“请”出了教室。
那是一节“多彩夕会”课,按照学校校本课程的要求,这一节课将由学生自己自行主宰课堂(包括课堂内容、课堂步骤乃至纪律)。
按照惯例,上课铃一响,我便信步迈入教室。正在主持节目的彭莉和谭云霄见状,急忙迎上前来,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小心翼翼地对我说:“龙老师,您出来一下,我们代表同学们有话对您说。”我疑惑起来,“究竟想干什么?”于是我跟在他们后面出了教室。“龙老师,这节课同学们不想让您呆在教室里面。”“什么?你再说一遍。”当时,我陡然提高了音量,语音明显有些颤抖。“哎呀,龙老师,您莫发火沙,是这样的,今晚我们同学都想说一说心里话,把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意见用这种公开的方式解决一下,但又怕您听到,大家就放不开,不敢说,当然,我们一定不会干令您生气的事。”“是吗?”我表示怀疑,但语气明显有所变化。面对两个孩子那种急切而又渴盼的眼神,我终于还是强忍住心中的怒火,放下了老师的尊严,极不情愿地点了点头。但是,我还是不放心,曾几次躲在门后窥视,可孩子们大多讲的是某某同学身上有怎样的毛病,应怎样去改正;某某同学对谁有意见,是因为什么事处理不当引起的……天哪,这完全就是一节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的夕会课。看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我顿时思绪万千,为我先前的想法和“偷窥”的行为而汗颜。
[感悟启迪]这是我第一次被学生从教室“请”了出来。试想,当时要是我不能放下老师的尊严,坚持己见,其结果不定会令孩子们有多失望。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那么不安。于是,妈妈连忙带着孩子回家。
我想,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知道孩子害怕什么;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她永远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老师之于学生也是这样。“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你和学生一般高,就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此,我想说,教师,请放下架子,放下所谓的尊严,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该案例除教师自身从“放下教师的尊严,拉近学生的距离”、“蹲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两方面进行反思外,我们还可以从“师生的平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秘密”、“学生的权利”等层面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案例,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它有时甚至会带来一次革命。“请老师出课堂”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课改实验中发生了,证明师生关系、教师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开展校本教研的外显标志应该是教师广泛参与教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参与教研当成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摆脱“教而不研”的“教书匠”角色束缚,树立起一种意识——上好一堂课就是一次教研;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备相关的资料;上课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捕捉信息,调整方案,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课后要反思,寻找课堂的得与失,撰写教学后记,进行案例分析。这样,我们就在不断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引发了思考,促进了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与同伴合作,在研讨中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从这一点上说,校本教研是一种人人都应参与的教研,而不只是校长和实验教师的事。
结束语: 
学生是火把,教育的艺术就在于点燃火把。
教师是琴师,要让每个音键各发其音,才能构成和谐美妙的旋律。
学校是大观园,要能满足不同观赏者的欣赏需求。
素质教育是生态园,让每一朵花儿都绽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让每一只鸟儿都歌唱,唱出美妙动听的乐曲。
 
相关链接:教学案例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