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与译文的相对长度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尤金·奈达
不同语言文本的信息流率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包含有大约50%的多余信息用以消除物理和心理"噪音"。这就是说,如果听到大约一半话语,通常就有可能填补上没有听到的另一半。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是只把必须交流的东西讲出来,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因为同一言语社团的成员共享大量的背景知识,常常有可能用十分简洁的方式交流许多信息。
语际交流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许多情况下,共享信息在数量和种类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原语文本中不必说出的内容在译语文本中却往往需要表述清楚。这样一来,译文比原文就要明显地长得多。然而,衡量译文和原文长度差异的重要标准并不是使用词汇的数量或字行的长度。长度上的某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构词或正字法不同造成的。比如说,德语或西班牙语文本的英译文在总的长度上往往会短一些,这也不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德语和西班牙语中都有许多必须使用的词尾,而英语中则没有这种情况。相反,一篇汉语文本译成英语后往往要长得多。这倒不一定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结果,而是由于汉语词的文字符号所占的篇幅相对要少一些。在衡量篇幅长短差异时,完全理想的作法都取决于所指语义特征和联想语义特征的数量。这样测算出来的各种类型的差异就会对两种语言承载信息方式上的差异程度作出唯一切实可靠的解释。换句话说,篇幅的长短必须按照所传递的全部信息量来测算,而不是根据拼写、音位、构词或句法表示词位和词位关系的特定方式来确定。
翻译技巧教学
有些人对于翻译能不能教会和该不该讲授翻译的问题提出质疑,因为一些最优秀的译者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翻译教育。事实上,许多出色的翻译都认为开设翻译课程是浪费时间,因为对于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人来说,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完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讲翻译是一门技巧,所以最好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而不是光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适用的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此外,由于人们的天赋和动力各不相同,因此学习新的技巧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所以翻译课程的设置无异于教人学习走路或说话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情,看来这也是不高明的作法。
尽管对翻译教学存在这样一些反对意见,但为了学好翻译,在仍然需要开设翻译课进行指导的问题上还是取得了共识。欧洲许多大学和学院为那些想成为职业译者的人开设了非常有用的课程。在中国,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翻译课,因为翻译能力被认为是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国际译协还出版《巴别尔》(Babel)杂志,目的在于帮助翻译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与世界各地同行联系的渠道。
翻译课程一般开设一到三年,通常包括下列背景学科:社会语言学、传播理论、文学批评、资料使用(资料库、词典、百科全书)和编辑业务。不过,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分级语言材料的翻译上,先是从外语译成母语,然后是从母语译成外语。一般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并在某一国际上普遍重视的重要领域(如生态、商贸、地理、公共卫生、航空、气象)或者是在某一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化学、物理和医学)具有一定的造诣。
除分级文段翻译外,大多数教学大纲还采用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当广泛的语言材料,强调对学生的译作进行中肯的讲评,研读职业译者翻译的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并且分析优秀译作的独到之处。不过通常来说,学生从对他们自己的译作进行富有成效的讲评中,学到的知识远比他们从背景理论或罗列一大堆原则的作法中学到的要多得多。
大多数教学大纲都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而另外一些大纲则几乎完全侧重实践,目的是让学生从实践经验中掌握一些适用的原则。这两种类型的教学大纲,都培养了合格的翻译人才、在满足世界各地对语言搭桥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它们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职业译者却从来没有上过这些课程。
某些出类拔萃的译家一直认为,非凡的才能来自非凡的天赋,任何有组织的、成批培养翻译的办法都是办不到的。换句话说。翻译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造就的。
遗憾的是,许多翻译课还得花大量的时间来提高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中,情况尤其如此。这些国家的大学外语课程过于偏重语法,因此学生不能获得正确翻译的能力。
许多翻译课仍然把传统的直译主义作为"正确"和"忠实"的标准,受害匪浅;学生几乎不知道译文还必须获得创造性的等值,而认识到改写和综述重要性的编辑和出版商更是凤毛麟角。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对许多文献可以进行有效的综述而不是进行翻译,这样也就扩大了读者的受益面,文献发挥的作用也就更大。
在处理具有强烈文化特色的材料时,也需要十分注意语言上反映出来的社会方面的敏感问题。例如,某些语言学家在论述语言结构的文章中竟然使用淫秽词语和政治性的谩骂语句作为例句。这些例句毫无价值,完全偏离了正道。
译者应具备的能力
一般认为,译者至少要通晓两种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译者,还必须熟谙两种文化,这样才能意会"弦外之音"。译者应该能够领会原语文本中有意含蓄的内容,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实际上,许多译文过于冗长,因为译者认为他们必须把原语文本中的每个词或每一个暗含都毫无遗漏地表达出来。
尽管在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不得不犯一些错误,但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还是可以学会的。然而,吸收两种文化就必须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不过也有一些称职的译者,从来就没有机会在所学外语的国家中生活过,因而他们不得不进行大量阅读。当然,这些人只是例外。专门翻译古语言文献的译者,常常面临双重的不利因素,一是这类文献的数量和类型有限,二是无法向提供文献的人请教。
除了精通原语和译语外,译者常常还要具备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知识,如航空学、化学、人工智能、力学、会计学、国际法、医学或农学。这些领域需要称职的翻译,报酬也比较丰厚。不过有些平常实用的领域也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如电视机维修手册、风味菜谱和建筑规程。
一般说来,根据所受教育的层次可以对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类:(1)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如商业信函和提单;(2)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3)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然而,正规教育并不总是衡量知识的可靠标准,特别是在全球教育水准滑坡的时候。
译音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只知道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了解原语文本的内容还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写作技巧是可以教会的,但要写得清晰流畅,还需要特殊的天资。如果译者有意专门从事抒情诗歌、小说、戏剧、通俗散文这类文学体裁的翻译。他们自身就应具备驾驭这类语篇的能力。
写作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能够写作通顺得体的信函,有效的新闻报道和个人记述;(2)能够写作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论文或技术文章;(3)能够创作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不过,这里也潜藏着某种危险:某些富有创造力的译者,常常不满足于认同原作者的思想,而硬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原作者。
对于译者来说、或许最大的坏处是在他们还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之前,就开始承担翻译工作,结果他们长期实践养成的坏习惯看起来非常"自然",无法轻易改掉。
只要对世界各地的种种译品进行认真广泛的研究就会发现,足有一半译文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甚至在文学著作领域,许许多多出版商都满足于出版劣质译作: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谓优秀的译作,二是因为约请优秀的译者进行翻译,既费钱又费时。
(节选自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