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衢十二校2011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金丽衢十二校2011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解析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选择题均答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嗔(chēn)怪  目眩(xuán)     与(yù)闻    无耻谰 (lán) 言
B.干 (gān) 系      纰 (pī)漏        勖 (xù) 勉    游目骋 (chěng) 怀
C.卓 (zhuó)绝     弭 (ěr)除       璀(cuǐ)璨    血脉贲 (bēn) 张
D.草窠(kē)       惊悚(sù)       罪愆(qiān)     大巧若拙(zhuō)
【解析】B(A. 目眩(xuàn)  C. 弭除(mǐ) D. 惊悚sŏng)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金华正在大胆借助新能源汽车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当地汽车产业“换档提速”,一个新兴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在浙江中部加速成型。
B.当年外管局宣布开通“港股直通车”时,人们蜂涌开户,场面火爆,内地投资者对直投海外资本市场的巨大需求可见一斑。
C.“东方蜜”甜瓜是由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哈密瓜型优质甜瓜,产品口感脆甜,深受消费者欢迎,具有良好的试场前景。
D.八届残运会的比赛已经进入收官阶段,闭幕式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如果说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观众大饱眼福,那么,闭幕式又将呈现怎样的精彩?
【解析】A. 档—挡;B. 涌—拥 C.蜜—密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近日,武汉市新洲区法院公诉科人性化办理聋哑人陈某盗窃案,使被告人认罪服法的同时,也得到了其家属的赞许。
B.事业与终身大事的矛盾如何化解呢?越来越多的适龄未婚男女正利用互联网寻找伴侣,把婚恋网站着实炒火了一把。
C.弹指十年,风雨如磐,希望的山野地覆天翻。经过周永殿一家10年来努力,昔日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裸露的山岩被绿色覆盖。
D.美国固然难以改变一贯偏袒以色列的既定政策,但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对巴勒斯坦人暗送秋波。
【解析】A项,服法:有罪依法受刑,服从法院的判决。B项“终身”大事,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C项“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此处误认为“风风雨雨”的意思了。D项“暗送秋波”也有献媚取宠,暗中勾结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旅游公司负责人说,7到10年内,如果我们能把握良机,中国游客将成为美国入境游的最大市场。
B.今后五年,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
C.揭露西方媒体歪曲事实不容易,让西方民众明白真相更不容易,中国留学生将主要力量用在了这方面。
D.北京时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我国在掌握空间交会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解析】D(A项“中国游客将成为……最大市场”属主宾不搭;B项,成分残缺,应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项,表意不明,“这”指代“揭露西方媒体歪曲事实”还是“让西方民众明白真相”,不明确。)
5.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恢宏博大的体系,往往精良与糟粕并存,优秀与陋劣纠缠,要吸收其中的精良、优秀,就不能不剔除、针砭相随伴生的糟粕、陋劣。比如,孔孟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学术体系来说,不乏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作为意识形态来说,却渗透着令人窒息的浓厚封建气息。
                                                                            
A.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研究孔孟儒学、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因此,我们在剔除传统文化糟粕的过程中,也就等于弘扬了优秀民族的传统文化。
C.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陋劣,才有可能借鉴、吸收传统文化上的优秀、精良。
D.因此,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糟粕的过程。
答案:D(试题来源:09年工程硕士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这是语段的话题,最后一句应与之保持话题的统一。A项没有呼应前面提出的“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主题;B项、C项弘扬与剔除、针砭应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D项较好地呼应了前面的主题。
6.请仿照划线句,再写两个句子。(4分)
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声!                    
                      (试题来源:2004年浙江省高中语文试题)
【试题解说】:细看这道试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句式上看,划线的诗句与考生写出的句子应该构成一组匀整的排比句,每个句子都是一个“介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形式,并且音节和谐,节奏明快,诗意浓郁。
二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所给的诗句语言高度精练。“诗题”是“寻找诗歌”,下面的两句诗就是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寻找到浓浓的诗意;从细微的事物里找到诗歌的意境。“细雨”、“微风”、“落花”、“流水”,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而产生了一个柔和宁静的意境。因此,要仿写好诗句,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很难做到的。
三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例句中,两个动词“点”和“飘”使用得既生动又形象,落花之声本来就轻而又轻,流水之音原来也是飘渺若无,一个“点”字,一个“飘”字,给原本就朦胧飘渺的景物恰如其分地增加了更为些许灵动和生机,妙不可言。因此,在仿写句子时,必须要注意到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参考答案】(1) 在湖水中,倒映群山画!在斜阳下,惹得晚霞笑!
(2) 在余晖里,唤来雁归声!在幽山中,啼出归鸟鸣!
(3) 在蓝天里,扬起雄鹰翼! 在碧海上,激起千层浪!
(4) 在长亭旁,洒下离人泪!在折柳处,涌起故园情!
(5) 在丛林里,传来清猿啼!在草原上,遥闻斑马鸣!
(6) 在暮霭中,沉淀夕阳色!在流云里,带去岁月痕!
(7) 在晨雾里,散出野菊香!在暮雪中,斗出腊梅艳!
(8) 在长亭外,响起马蹄声!在灞桥头,落下相思泪!
(9) 在秋雾中,送来丹桂香!在冬雪下,映染腊梅红!
(每句2分,句子与画线句结构一致1分,贴近诗意1分)
7.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豹纹流行,豹皮紧俏。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豹被人类大量捕杀,豹的数量日益减少,许多种类濒临灭绝。
(1)根据图片,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不超过15字。(2分)
(试题来源:公益广告)
【参考答案】时装造成的危害超过你的想象   或者你追求时髦,可它们失去生命   或者谋皮等于害命,对皮草说“不”(超过字数另扣1分)
(2)简要说明这幅公益广告图片的创意(3分)
【参考答案】对你来说是时装,对它们来说是生命。
在豹的身上标注上衣服的标签XL和S,暗示豹皮将变成时髦的服饰。即使是小豹也不例外。表明豹生存现状堪忧。(2分)揭露了人类的自私和残忍。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小历史”的盛行作为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大概念,还有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对于历史,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些“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在历史的发展中虽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但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这些在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与那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历史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却难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要把握历史的多面相,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仅仅满足于大事件、大概念的探讨,习惯于综合性、总体性的分析,眼里只有改朝换代、治乱兴衰而不见民众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过滤掉丰富多彩的细节而把历史抽象为条条框框,这样的研究就会陷入空泛,枯燥无味。因此,漠视“小历史”研究,将其斥为对历史细枝末节的纠缠,显然有失偏颇。
“小历史”的微观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参考。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简单地对具体史实的罗列、对浩繁史料的考证和对轶闻逸事的辨析。仅仅满足于此,即使把某些历史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还是支离破碎、缺乏意义的,最终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历史”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对历史总体的把握还是茫茫然、昏昏然。历史研究还需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历史”微观研究的同时具有宏观的意识和宏大的视野,在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历史蛛丝马迹的同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俯瞰式考察,善于用不同焦距审视“小历史”,从“小历史”中见大社会,从大社会出发理解“小历史”。
 节选自叶帆《“小历史”与大视野》原载《 人民日报 》( 2008年11月25日 07 版)
试题来源:浙江省瑞安十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下列对文中“小历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的“单个意志”。
B.历史变迁中的小事情、小人物、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喜怒哀乐等。
C.具有积极意义的史学发展中的一种盛行趋向(原选项为“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
D.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的不同于“大历史”的“特殊的生活条件。”
8、B(A项的“单个的意志”只是“小历史”之一,文中论述的“小历史”内容要丰富的多;C项的“小习俗”和“婚丧嫁娶”等之间是从属关系,表述不恰当;D项的“特殊的生活条件”也只是“小历史”之一,不够全面。)
9.下列阐述,最能支持“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观点”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的历史丰富复杂,除了引人注目的“大历史”,还有许多未被重点关注的“小历史”。
B.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C.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D.要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把握历史的多面相,过滤丰富多彩的细节显然有失偏颇。
9、D(A项只是指出“小历史”的存在,而没有点明“小历史”研究的“不可或缺”;B项引恩格斯的话,也还是论述“小历史”的实际意义,并没有强调研究的“不可或缺”;C项跟A、B两项的表述相近,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10.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参考答案】当以“大视野”研究“小历史”(或:研究“小历史”需要“大视野”等)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①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主动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中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②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我最后一把劲,然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1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考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①表现卢卡轻松舒坦的心情;②为下文警察失足,抓住屋檐以及卢卡关机时刻伸出援助之手等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内容和结构方面各1分,应结合具体内容作答)(2分)
1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参考答案】①偷盗得手后的舒爽坦然;②被警察发现时的震惊和惶恐;③警察失足时的心花怒放(幸灾乐祸);④救警察时的不可捉摸(果断坚决);⑤救警察后的骄傲满足。(每点1分)(5分)
1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沉甸甸”指偷到的财物丰富而贵重,表现小偷卢卡美滋滋的、舒爽坦然的心情。(2分)
(2)“沉甸甸”指渔网的沉重,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卢卡救助警察时的艰难和全力以赴。(2分)
14.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4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1分)从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展现卢卡幸灾乐祸的卑鄙心理(1分),使得卢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1分),同时也与下文他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情节形成对比,从而凸现人性中善的一面(1分)(表现手法1分,内容1分,作用方面人物形象和情节各占1分)(4分)
1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觉得应该放了卢卡。尽管卢卡是个惯偷,但他在关键时刻救了警察,倘若不是这一关键时刻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得以觉醒,警察早已命丧黄泉。警察放走卢卡具有象征意义,那就是人性当中的善的肯定与回报。我们这个社会应该鼓励这种善心、善行。不然,如果大家都担心像彭宇一样扶老人而要赔偿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就会面临集体的滑坡了。(观点明确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结合文章,抓住人性的善以及对善的肯定,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5分)
观点二:我觉得警察不应该放了卢卡。卢卡救了警察,警察理应感恩,但是小偷毕竟是小偷,警察毕竟是警察。法律赋予警察的职责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情而有所改变,要不然社会的正义就无法得以彰显。试想,如果我们都可以将个人的情感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社会岂不是一团糟了。像文强、成克杰、王辉忠之流之所以被绳之以法不就是因为徇私枉法吗?(观点明确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结合文章,抓住警察的职责和社会的正义,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赐绯。故事,赐绯者给涂金银带,上特命以文犀带宠之。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大略假汉事以明之:“今国家之广大,不下汉朝,陛下之圣明,岂让文帝。臣愚以为:外则合兵势而重将权,罢小臣诇逻边事;内则省官以宽经费,信用大臣以资其谋,不贵虚名以戒无益,禁游惰以厚民力。”帝深嘉之。二年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俟雨足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
  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偁策。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①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信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二》)
【注】①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访群臣以边事               访:咨询
B.谓宜明数继迁罪恶           数:列举
C.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   预:通“与”,参加
D.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      臧:褒贬
【参考答案】D (臧:褒扬)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内则省官以宽经费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屈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以直躬行道为己任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参考答案】D  把(A项第一句的连词,可译为“就”;第二句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向第一句指示代词,那;第二句人称代词,他们;C项第一句连词,表转折;第二句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禹偁九岁就能作文章。宋太宗通过面试提拔他做了官,按旧例赏他穿红袍,并赐予有纹饰的犀皮腰带以示荣宠;王禹偁献上了一篇《端拱箴》,文中寄寓了规劝之意。
B.王禹偁在国家边疆未宁之际献上《御戎十策》,受到皇帝赞赏;京城遭遇干旱之时又上书表示自己愿意带头减少俸禄,他关心百姓疾苦,为国分忧的情怀可见一斑。
C.王禹偁多次提出讨伐李继迁的建议,认为不必用武力征讨,而应用计智取,虽未被采用,但最终潘罗支射死李继迁,西夏人归附宋朝,证明他的建议非常合理。
D.王禹偁从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到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再到出知黄州,先后三次遭到贬谪,但从《三黜赋》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因此改变自己坚守道义的心志。
【参考答案】C (计策“未被采用”,原文中无此信息)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俟雨足复故。
【参考答案】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俟雨足复故。(括号处可断可不断,其余六处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俟雨足复故。’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
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犯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扛疏:上疏直言;雪:洗刷;论:判定;坐:因犯……罪,每处1分共4分)
(2)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禹偁作文著书,内容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很不被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
(规讽:规劝讽刺;摈弃:排斥,弃而不用;被动句式。每点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含义和作用。(3分)
【分析】 “满”字从视觉角度入手,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茂盛之状),(1分)实际上是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1分)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1分)(共3分)
②联系全诗,赏析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表现手法。 (4分)   
【分析】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凄凉情怀)。(2分)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答出任何一条即可得1分,对表现手法的解说得2分,答出诗人心境1分,共4分)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旗。”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3.(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1分)
【答案】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4分)
【答案】我认为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1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并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淳朴的民风,而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思想。(1分)老子主张小国寡民 ,追求的是生活安定,不动干戈的风淳太平之世,(1分)而孔子认为,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他的言论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1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只选三小题)
(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
(2)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
(3)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世间行乐亦如此,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5)古来万事东流水,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拍卖会上,有18栋面积相同、结构一样的别墅竟拍出了18种价格,最高98万元,最低48万元,那栋价格高的到底好在哪里何处?原来在这栋房子的窗口,波光浩渺的湖景可以尽收眼底,而其它的房子就没有这个优势,多出来50万,原来是一窗风景的价格。
    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钱的东西大多是看似不相干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时也是这样,不是你拥有的实实在在的某种东西的较量,不是金钱、权力、房子的较量,而是与此无关的人格、品行、道德的较量,就像湖畔的那几栋房子,最终决定价格高低的是有无窗外的风景。
    根据上述的含义,以“窗外的风景”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