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反思性教学 造就反思型教师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反思 手机版


   薛伟民
【摘要】 新课程执行力在某种意义上关系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执行力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当下教师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实施反思性教学,养成反思教学专业习惯,造就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缄默知识  实践知识 教师决策能力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新课程执行力在某种意义上关系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执行力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引领教师发展,教师促进学校发展。当下教师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实施反思性教学,养成反思教学专业习惯,造就反思型教师。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大师杜威(J.Dewey)最早对教学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反思是“够使我能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1]美国思想家萧恩(D.A.Schon,1983)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这种思考可以发生在行动之中、行动之后和未来行动之前,即为行动而思考。[2]
罗永勤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或者特殊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师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审视与重新认识,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既有“教学的反思”,也有“反思的教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反思性教学就是要追求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通过审视、探讨、研究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改善和教师的专业发展”。[3]
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实践。它是对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反思教学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哲学,是教师立足真实的教学实践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智慧的再认识和深化;反思性教学不是教学评价和反馈,而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对包括教学评价和反馈在内的教学诸要素反思。因此,反思性教学以“会教”和“会学”为宗旨,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丰富自己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和学会发展。
反思性教学催生反思型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4]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使教师在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对理论认识的提升,找到了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努力使自己成为反思型教师。
但是,“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己的教学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教育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5]教学反思不应是一次性任务,而是经常性的行为。反思性教学能否发挥效用,能否长久地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关键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6]如果教学反思没有成为教师职业活动的常有形态,没有成为教学主体习惯性存在,就不可能成为教学主体的智慧和能力逐渐增长的进阶,而只会成为教学主体的专业成长的桎梏。反思型教师具有坚持自觉的反思意识,秉承自觉的反思态度,自觉进行坚守反思性教学。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拒绝“反思”甚至将“反思”剔除出生活世界,那么,即便他有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充其量也只是一年工作的数十次重复。
反思型教师需要教师深入地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成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的反思者,需要对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情境进行分析和探讨,尤其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勇敢地使用自己的“话语权”,从教育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从职业的“谋生者”发展为专业的“创生者”,最终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睿智的教学智慧。
   三、反思型教师要反思什么 
   1、反思课程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创造者、课程实施者、课程研究者。没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就无法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教师不能坐等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然后一股脑儿地把这些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学中。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且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课程实施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让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
  2、反思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为有道德的教师
  教育实践表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有责任心的教师是自觉的反思型教师,他们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次反思发现一个(或一些)问题,进行一次研究,学会一些东西,教学能力会逐步增强。相反,教学能力强却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往往非常有限,教学能力可能会踟蹰不前。因此,与操作性教学不同,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性问题,又把按照教学伦理与道德原则处理教学问题,在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上下功夫。
反思型教师会避免教学冲动,跳出惯常教学行为的藩篱,谨慎行动,精益求精,着力改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教育行家,会引领学生的持续发展。
  3、反思教学理念丰富教缄默知识和实践知识。
   波兰尼( Polanyi)认为在人类知识系统中存在着两大知识系统:缄默知识和外显知识,并将缄默知识定义为“那些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楚”的一类知识。[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则认为缄默知识是“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是一种“实践智慧”。[8]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缄默知识进行了定义,表明了缄默知识存在方式的内隐性和习得方式的间接性。笔者认为缄默知识是在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有意或者无意获得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又无法用公认的文字、符号等表述的知识。
   从“缄默知识”的形成路径来看,缄默知识属于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个体创造和反思形成的“个性知识”。缄默的知识难以通过正规的教学途径来获得,而只能由当事人本人在特定领域内通过亲身活动经过多次的反思总结去构建,且只能以实践者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据此,我们有理相信教师的“实践知识”属于缄默知识。因为,教师的实践知识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它虽然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却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以“案例知识”的形式积累并传承的;另外,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中心,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
萧恩认为,反思能帮助教师形成所谓“实践中的理论”,[9]即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中行为其实都受到了某种或某些理论的影响,只是教师很少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的存在。当潜意识里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发生冲突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就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实现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融合。缄默知识对于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效利用缄默知识,对其进行反思、整合,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改善教学效果[10],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4、反思教师决策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决策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决策不仅需要以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从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境出发,清楚地认识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四者如何综合互动、共同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决策能力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反思的结果。通过反思,使得教师有机会对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的进行完全、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从更高的层次重新认识并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正是反思,使教师能够有机会对所作的决定进行回顾,对影响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行思索,对其它选择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从而使自己进入自我指导性学习过程中[11]。反思性教学帮助教师从冲动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无的放矢;理论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就成了空中楼阁。反思性教学在教师专业生活中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反思性教学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觉改进教学实践,是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教育行家的利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6~70.
[2][9]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3]罗永勤.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再解读. 《中国教师》.2009,(6).
[4]Posner.G.J.field Experience:Method of Reflective Teaching.New York:Longman,1989,22.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6]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85~88
[7]M.Polanyi.The Study of Man.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8]郭秀艳..内隐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3.
[10]王喜海.透析教师教育行为后的缄默知识.学前教育研究,2005,(7—8):70~72.
[11]王桂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科学教育家》2009,(1):26~27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