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的营建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 
师生关系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特色,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符合新课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对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育学有一个很好的论断:“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的确,在学校教育的众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基于对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我拟引用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理论,,并结合当今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就目前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改革问题做些具体讨论。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问题剖析;营建原则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前不久,我看到一份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六大心理问题分别为:厌学问题、学业失败、注意力障碍、学习过度焦虑、学校恐怖症、网络综合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分别为16.8%、14.2%、14.6%。但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但在学校环境中、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互尊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而且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当今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营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剖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近几年,在师生关系的实践中,尽管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十分严重。
有人曾就目前师生关系现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问卷调查中发现,当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教师说。而在教师问卷调中,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同样在问卷中发现,有85.6%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们的课余活动;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学习成绩。”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可见,目前师生关系中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师生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地扩大。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主要原因。
1、 师生关系不民主。
(1)教学专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放不下架子,行事主观武断。在课堂上或平时,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就显得不高兴,甚至压制、打击学生的看法。当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时,通常采取斥责、讥讽、挖苦,甚至侮辱人格。
(2)放任自流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各种媒体的介入,部分教师为了推卸责任放弃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职责,对学生不管不问。
2、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部分教师以知识和真理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学生对学习内容无选择权,只能跟着教师跑,学生没有自主权,学生也不愿意与教师打交道,更不愿向教师倾吐内心的秘密。
3、学校教育扼杀学生的个性。
当今某些学校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天赋、兴趣、愿望和特长,无视学生的差异。教师传授知识时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而很少考虑到自己如何适应学生,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自主、自立和开拓精神,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4、社会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社会上在认识师生关系时,常常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即所谓“师徒如父子”,也就是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5、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受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性存在着差异。如:智商的高低、兴趣爱好的不同、认知水平的差异、体质的强弱等方面。
三、营建和谐师生关系须遵循的原则
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民主平等性原则
北京师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康健之认为:“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是教育的民主化。如果没有教育的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化,也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师生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教师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尊重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对现代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他们总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取得成绩时,希望给予赞扬;出现错误时,在内疚的同时更希望得到谅解。总之,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点和内动力。
3、宽容性原则
有些教师对学生总是“批评”,认为那才是教育。事实上批评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比批评更有教育效果。而我们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呢?对待学生的过失,一味地采取批评、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有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宽容了学生的过失,甚至自责自己教育得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甚至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免其自尊心受损,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相反,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4、主体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其真正的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5、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原则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强调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6、情感性原则
就是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四、营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核心——民主平等
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字面上看来是师生双方平等对待,不过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迥然有别,学生一般不敢也不会歧视教师(极少数顽劣学生除外),问题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传统教育忽视了教育主体的定位,客观上使学生被禁锢为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很难成为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主人、主角和主体。新课程渗透着这样的理念: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采用民主的教育方法,从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实践新课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有效的管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民主平等的教育允许说服,但不允许强制,“蹲下身子同学生说话”与“谈话先请学生坐下”就是该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以及实施教学等各个教育环节上,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与自己辩论,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同见解给予肯定,对建设性意见予以采纳等。通过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民主习惯,主动、积极地对待生活和学习,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此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具有“自以为非”的精神,善于向学生学习,并且允许学生批评教师,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
2、关键——理解宽容
理解和宽容是双向的,但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要理解和宽容。对教师来说,理解的实质就是体谅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首先是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透过现象去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宽容就是宽恕包容,即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念学生之旧错。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悦纳学生的错误,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学生增强道德免疫力的“青霉素”。我们强调教师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来说,学生也应理解教师、宽容教师。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求以及种种有关的行为,尤其是教师出现某种过错或师生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时,学生更应该理解宽容教师,不可对教师求全责备,因为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有所过错也在所难免。
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由于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的局限,很多成年人可以想到、做到的事情,他们往往想不到也做不到。很多事情成年人不去想、不去做,他们却非常好奇地想到了、去做了。这就是师生关系为什么需要理解宽容的原因。相信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的宽容,课堂才会演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3、基石——互尊互信
其实师生之间首先是朋友关系,是一个大朋友有责任帮助小朋友,小朋友有义务接受大朋友帮助的关系。既然是朋友,就要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主要在于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交往的需要,学生具有成材的需要,教师要从尊重的前提出发,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需要,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换来学生一颗平静的心。“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崇敬的心态,老师的话就愿意听从,坚信不移,并且乐于实践。
在教育问题上,许多教师往往不敢放手,总是担心离开教师后,学生就没法学习和生活了,于是大行越俎代庖之事。其实,教师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是对学生不信任。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还将导致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键点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知道,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最优秀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抒己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于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及时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在各方面奋力争先。
4、目标——和谐合作
所谓和谐合作是指新课程下师生间应是和谐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师生间的互相友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尤其强调教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其实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对接受者是获取信息,对发送者则是获得反馈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流动才是高效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情感等的信息传递也遵循这一规律。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润滑剂、催化剂: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心态指导下,在“授之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和善于创新。同样,如果教师能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才能阳光灿烂。
[结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理念的逐步更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普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已被打破,立足新课程,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已成为必然。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善于寻找路子,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建立起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互尊互信即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唯有如此,新课程才能得以真正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才能越来越接近它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
3.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钟启泉、崔永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