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2015-02-05 手机版 | ||||
阅读理解是学生英语学习最头疼的,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很重要的,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集文化差异、词汇、心理、思维等于一体的综合任务。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同时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有助于学生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内容才会丰富,并且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目前新课标对阅读理解教学和检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平时多朗读,背诵精彩句子和短文,以培养语感。中学生首先要学会按意群阅读,摆脱逐词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一个句子的完整意思是根据句子结构和词与词之间在意思上的互相联系而形成的,因此,语言的意群单位也就根据结构和词义在句中的作用而定。一个句子从句意上来说可以是单意群的,也可以是多意群的,不能无根据地任意打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找到了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传授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就会大大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指点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泛读、略读、跳读、细读),一方面要扩大学生阅读量,还要提高阅读速度,着重提高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3、认真选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利用我们的快乐阅读和练习中的阅读题,再让学生上网看一些健康的,有意义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与课文相当,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生词率控制在2--3%,难易适当,使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增强了他们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英语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搞好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先进行预习。他们在预习中肯定会遇到生词,这时不要忙着去翻工具书,而要尝试着去猜出它的意思,这也就要求学生养成用英语知识去识别或猜词意的能力。而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还可以教给学生以下方法: 通过构词法分析,掌握构词法中前缀、后缀和词根的意义,帮助理解上下文中的新词的意义。例如:前缀un-具有否定的意义,healthy是“健康的”意思而unhealthy就是“不健康”的意思了,后缀-er是名词意义work是“工作”而worker就是“工人” teach是“教学”而teacher就是“教师”等许多这类的词。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单词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前缀、后缀会改变原词的意思。 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的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我认为文章的第一段很重要,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理解段落和全文,反过来读段落或全文,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应过分在意对个别词的理解。即使遇到较难理解的句子,也不必着急,要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等读完全段或全文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前面遇到的许多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要适当讲解,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 其次,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可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 再次,指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每篇阅读理解题都有相应的问题,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又可作为阅读的提纲。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一片文章要看三遍,先看一遍文章,再看问题,再读短文,再做正确答案,然后再看遍答案是否正确。这样使学生阅读的正确率大大地提高了。 总之,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事情,还得多读多练。在多读多练的同时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排除阅读障碍,会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