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王 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日趋容易和频繁,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假期赴美国学习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方式最先兴起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在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均有学生参加。对我国中学生假期赴美国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不甚了解者认为,这种活动是有钱的家长让孩子出国去游山玩水,是“钱多了没处花”。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内需流失”。(1) 而组织者认为这种活动不仅“为中国青少年的梦想插上翅膀”,而且“这种特殊的机会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众多教育家、企业家和孩子的父母都一致认为:国际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优势远远超过他们在国外生活期间的收获。事实上,通过学习语言,居住在美国家庭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 目前掌握着中国最大的教育软件公司——北京CSC科利华软件集团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3) 从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社会对这种活动的价值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持否定态度,有的持怀疑态度,有的持支持态度。这种分歧主要是因为对这种活动的价值了解不够,看法不一引起的。因此,客观地探讨分析其价值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笔者于2000年1—2月应重庆市史迪威国际商务顾问公司的选聘,带队赴美国加州洛杉矶参加了一次全程活动,从其“活动方式”、“活动对象”、“活动内容”及“活动价值”等可以看出:这种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出国旅游。组01-7-10际教育活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交往价值上,这一点也正是其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地方。而其中最明显的价值在与其能快速提高参加活动的学生的英语综和素质。 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矛盾与斗争的世纪,世界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科技发明从生产到应用时间的大大缩短,经济高速增长,世界格局的形成与重构等等使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如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社会治安秩序的混乱,家庭观念薄弱,人际关系冷漠,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低下等使得本已非常脆弱的教育更加显得力不从心。为此,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出了“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学会关心”,力图使教育在改变这些现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国情除具有国际教育面临的共同困境外,由于“独生子女”加“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更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孩子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同情心,协作态度,奉献精神;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刻苦精神,奋斗的意志,勤俭朴实的作风;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怯懦脆弱或专横跋扈等等。对此经探索反思,我们认识到我国教育的出路在于进行素质教育。但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生存能力,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使学生学会做人,仍然一直困挠着我们。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开展了许多有效的素质教育活动,我国教育出现了新的转机。而我国中学生假期赴美国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新型素质教育活动模式。 英语作为我国中学三大基础性工具学科(语文、数学、外语)之一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不管教师怎样尽职,学生怎样尽力,家长怎样尽心,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总难令人满意,英语教学费时较多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又相当复杂,但造成英语难教难学的主要原因乃是我国英语教学中重语法词汇的细讲泛练,轻视英语的实际运用,使学生感到英语的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使其丧失学习动机和信心。(4) 而这种情况在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方面问题更为严重。我国英语教学方法长期受原苏联的语法结构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是有关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由于实际生活中缺乏应用的机会与条件,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不少学生经过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学习,英语考试成绩可观,但听不懂一句外国人的英语口语,说不出一句让人听懂的英语。加上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各种英语考试(尤其是极具导向性的“高考”)不考听力(或听力所占比例很少)和口语,学生的听说能力极差。升入高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感到最棘手的是听力考试,因为这些学生中有不少在中学时连语言实验室都没进过一次,更谈不上直接听英美人士的口语了。而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会用两门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摆脱第一语言的羁绊,进入一种新语言,新文化,一种新的思维、感觉、行为方式,你的每根骨头、每条神经纤维都得受到影响。要想成功地接受与产出第二语言,你得用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包括体力、智力、感情等。”(5) 如此而来,外语的学习方式最理想不过的就是去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生活、学习,置身于外语的“汪洋大海”中让学习者的“每根骨头,每条神经纤维都受其影响”,力求一种自如使用语言的生活方式。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而且不少语言学习的成功者也大都走过这条路。(7) 因此,人们把能去英语国家学英语当成一种难得的机会以快速提高英语水平。 一. 教学交往活动 我国中学生假期赴美国进行以语言学习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正是这样一种英语学习方式。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学习中心”,“在美国中小学”,“在居家”,在外出参观和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中被英语的“海洋”所包围,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语言沉浸式学习方式,其明显的语言习得效果是勿庸置疑的。 在学习中心上课为这种活动的正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的正规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专职美国英语教师授课,其所用的组织教学语言只能是英语。中方代队老师只是在必要时做些翻译,绝大部分时间由美国老师组织授课。二是有专门的教材:到美国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的学生所用的教材(如CHI所用教材)。但是美国的英语教师不管是上课的方式,还是教室的摆布等都与中国中学有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中国教师上课过余正规,主要模式为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有时也可能进行些对话表演之类的活动,但其中大多数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美国教师授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语言规范标准,又极富幽默感。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中国教室布置长期固守一个方阵模式,美国教室多布置为圆周形,而且还可以因需要随时调动。美国教师授课力求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中国教师紧密联系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 参加1998年由北京科利华集团组办的CSC赴美夏令营的随营记者记录了该营第一天上课时的情景: 沙丽(美方组织者)很优雅地把Fred——一位热情而认真的美国青年请到讲台上,告诉大家这是他们的新老师。 Fred(弗雷德)叽哩咕噜说了一大堆,孩子们一脸困惑。OK,弗雷德慢了下来,一句一句地介绍自己,并把Fred写在黑板上,问大家去过美国哪些地方,是否喜欢美国,然后认真地望着孩子们,等待着他们的回答。 “喜欢!”刚去过贝弗利山庄和好莱坞的孩子们再一次兴奋地欢叫起来,并七嘴八舌用简单的英语试图说点什么。 “看得出来,你们很兴奋——excited. Do you know what means excited?”耐心的弗雷德一字一句慢慢地用英语引导孩子们理解每一个词。有的孩子摇摇头,“NO”。 孩子们摇摇头。他又高兴地举着手跳了起来,大声说,“Is this excited?” “Yeah!”孩子们快乐地叫了起来,不懂的孩子马上明白了过来,也伸出拳头望天大叫:“Yeah!” 弗雷德伸手做了个满意的动作,告诉大家,要想学英语,必须做到: 第一,放松,relax,relax! 第二,兴奋,excited,excited! 所有的孩子都听懂了,他们兴奋地大叫起来。 湖南的少女崔晓玲是98年CSC夏令营营长。她在日记中写道: “学校为我们16个人开了一个班,安排在一间洁净,铺有地毯的教室里。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是在教我们说话,课堂特别活跃。老师与同学们显得特别亲近,没有一点距离感,没有一点压抑感,简直不是师生,而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听懂,他讲得非常慢,并且时常穿插着一些风趣幽默的动作和表情,所以理解起来特别容易。 “我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发表意见,就是讲错了,老师也耐心地指出来加以改正。没有人笑话,没有人说风凉话。以前我总以为英语难学,但今天我竟能比较流利地与老师对话,在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竟然办到了! “照这样下去,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等着瞧吧!”(7) 2000年寒假担任重庆市贵阳市赴美学习交流活动英语课的是一位精力充沛,开朗大方的女士,在使用CHI教材时,她十分注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学习Unit Two American Money这一单元时,她在课前“印制”了若干用于教学游戏的“美元”、“美分”。她先教学生识别不同面值的“美元”和“美分”,然后讲解“美元”与“美分”之间的兑换关系,接着便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易”。这时老师也参与其中与中国学生进行“购物”,并用此来检查教学效果。另外,这些“美金”还被用来评价和奖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周结束时,谁拥有的“美金”最多,谁就能获得一份精美的奖品。上午的课上完后,下午就去附近的商业区实地购物。学生们用上午学到的有关“美金”的知识,与店主店员进行实质性的买卖,学生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又在实际运用中使用了英语,一举两得。这是一种交往式的学习活动,对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又如:在学习Unit Six Travel and Sightseeing in America这一单元之后,学生们被带到了闻名全球的Disneyland。学生们早就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因此上课时非常投入,尽量了解有关Disneyland的情况。学生们来到“乐园”后玩得特别顺利开心。他们在痛痛快快的游玩中不知不觉地应用了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又在活动中真正使用了英语。这是一般的英语课很难办到的。 直接进入美国中小学随班学习也是这种活动的正规学习方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参加活动的中国交流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方式更具有实效性,当然,学习困难也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原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高于中国学生(也有个别例外,比如新近刚移民美国的学生),美国任课教师不会因为中国交流学生的到来而降低语言难度。另一方面是美国中小学学生课堂上活跃积极,争先恐后发言。中国学生一是因为语言水平有限,表达能力弱,二是在国内长期上课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美国学生的主动积极精神,常常坐“冷板凳”。但是,中美学生一同上课,中国学生既可以听美国教师的讲解,也可以听美国学生的发言,比在学习中心更接近“英语的海洋”。在学习中心上课有时有中国带队老师的提醒,同学们的互相“暗示”。而且,随班学习中国学生每人有一个固定的美国同学,上课下课放学回家经常形影不离,既是同学又是老师。一般情况下,我国中学生大都进入美国小学或中学低年级随班学习。北京四中部分学生1998年在犹他州就是“上的小学”。2000年寒假重庆、贵阳两市学生在美期间每周有一天时间在当地的一所中学随班上课。美国中小学的组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很多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老师只起协调引导作用。听说有中国学生要到班上来上课,同学们非常兴奋。教师让他们回家尽量想办法了解中国的有关情况,第二天上课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找不到什么有关中国的资料,也可以多想几个问题,第二天亲自问中国“同学”。第二天上课,有的学生绘制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有的带来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录音带,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长江”、“黄河”,等等。当然,也有什么都没有找到的,可他们准备了许多问题,如“Where is your hometown?”、“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What is your hobby”、“How did you come to America?”等等。一节课非常热烈,中国学生有时会弄得“应接不暇”。到下课了活动还在进行。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我国中学生胆子也逐渐大起来,过不了多久,也开始进入美国学生的状态,与他们一起听讲、讨论、做游戏,溶入班级之中。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一举多得。 二. 家庭浸润与交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儿童语言习得的摇篮。当然,对于语言习得而言,这里主要是指母语的习得。但是,家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因材施教等方面的优势对外语的习得也同样高效。正因为如此,去国外学习外语者大都想尽办法入住在一定的家庭之中,这也包括不少出国深造的中长期留学生在内。在与房东的共同生活起居中,从早起的Good morning到晚别的Good night,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均在进行。而且,居家语言学习还有一种良好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不具有强制性。在学习中心,在美国中小学,在外出参观旅览时,学生们还不得不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即使美国的学校那样自由,那样随意,但总有一种是在学习的压力在从中左右着学习活动。而在居家生活中,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地学,自然地用。在美国“家里”,学生们有美国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作息,全都是语言教师,语言的教学活动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语言的难度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随时调整,这是典型的困材施教。而且,组织者们在“建立”这个“新家”的过程中也颇费苦心。不管是CHI,还是PLIES,还是UIESC,他们在活动前均要求报名参加赴美的学生用英语写信比较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家庭、个人志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美方组织者收到这些来自国外孩子的信函之后,召集愿意参加本次活动的“家长”,让他们自由选择其中他们认为很合适的人选入住他们一家,建立起一个“国际主义大家庭”。一般来说,他们在选择人选时是要考虑那些与他们有许多共性的孩子,以求更多的共同语言,其中还有他们自己子女的参与和要求,努力使远道而来的学生有“宾至如归”之感。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接待一名交流学生(最多两名),而且家庭中一般都有年龄大致相仿的小孩。特别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学习交流更容易进行,虽然国度不同,肤色有异,语言交流也不大通畅,但童心相近,志趣多同,而且儿童语言清晰生动,语言难度不会很大,有的还童音优美,与之交谈,给人语言交际美的享受。所以,赴美的中学生大都有美国的“兄弟姐妹”,而且不少还长期保持这种关系,建立了超国界的友谊。这种居家式的语言教学与其所独具的因材施教与其它情境中的因材施教有不同的内涵。在学习中心,在美国中小学,尽管教师们在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但毕竟因学生人数不少,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调控力度上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而在居家过程中的语言教学活动,有时还会出现各种“照顾”,如语速减缓,用词用句选易,并努力以实物、表情,甚至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课堂教学也可用实物、表情,简笔画等,但那些都是数量很少的活动),使学生并不感到十分吃力。这还是建立在一种“亲情”上的教学活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有情感因素在推动着。很多接待家庭在对待国际学生的热情周到,使不少学生感动。很多美国人是工作狂,他们早出晚归,每天在家时间有限。但是无论早晚,他们都想法与入住家中的“孩子”进行交谈,给他们更多语言学习运用的机会。而且美方组织者也有要求,不得让国外交流学生单独一人在家。若有发现,“家庭”还将受到处罚。周六和周日两天更是全天侯与学生在一起活动,或在家里料理内务,谈天论地,或合家外出观光游玩、购物或访亲探友。在整个居家过程中,他们说的是英语,听的是英语,看的是英语,写的也是英语。从简单的This is my daughter, Mary的初次见面的招呼语开始,到居家毫无拘束地谈古论今,英语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成了一种交流方式,语言学习的价值得以体现。学生们通过沉浸在美国家庭中的语言学习与使用,在全家人的共同教辅下,听说读写均有提高。这种沉浸式的语言学习和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使学生受到了美国家庭文化的熏陶,其价值是其它语言教学活动难以获得的。这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的方式,体现了教育交往活动中的全息性。整个生存环境均有其语言输入资源,学生在立体的交往活动中学习与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幅度很大。 三. 社会交往与适应 参加赴美学习、交流活动的学生在美国期间,还通过“旅游”、“参观”、“社区活动”及其它活动方式进入美国社会,频繁接触、学习、使用英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更是直接溶入“英语的汪洋大海”,他们在这个“英语的海洋”里挣扎、拼搏,从“不敢开口”、“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到“逐渐听懂”、“敢于开口”、“日臻熟练”。在这里,学生把在国内外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在美国家庭练熟的英语能力直接派上用场,真正进入“一种生活方式”。当学生们一踏上美国的土地(甚至在去美国的国际航班上就已经开始),迎接他们的是有着强烈的现代化色彩的英语文化。在机场,在港口,在车站,在汽车上,在学习中心,在住家,在旅游景点,学生们看到的文字是英语,听到的语言是英语,英语遍地皆是,他们全都被沉浸在英语的“海洋”里面。而学生们只要与美国人打交道,开口也只得说英语,头脑里也得想英语,在这里,英语的使用真正是“一种生活方式”。学生们在外出购物,问询,参观,去美国著名景点游览时无处不接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虽然有不少听不太明白的时候,但那种实实在在的英语语言文化氛围是国内任何努力均无法创造出来的。学生们要想在美国愉快地生活,他们只得充分调动他们所学的英语并大胆地使用,他们才能“买到东西,点来饭菜饮料,听懂导游介绍,开心游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适应,就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因为他们在国内课堂上学到的绝大部分英语是“关于英语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English),而不是真正的活生生的语言。这正如北京四中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别看我们在学校时都把英语课本啃得滚瓜烂熟,弄得明明白白,然而真正到了美国,却没有多大 好处。美国人的英语说得相当快,其中还有连读,省略;有的美国佬又口齿不清。我们在国内学的大都是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中[r]音又太多,有的单词与中学教材里的读法大不相同。开始时,我们大都如坠五里云雾,只得靠带队老师翻译过日子。但过了不久,对我而言不超过10天,居然能大概听懂一些。而后来,基本上没有多大的问题。”(北京四中李云鹏提供)。这是绝大多数参加活动的学生大致相同的经历。他们开始时一下进入美国英语语言环境,就他们那点中学英语水平是不可能马上就能自如运用的。我国许多留学生在美国开始学习时大都要遇到类似情况。有的虽是英语专业毕业,到美国后听课都有困难,还不得不进入美国的语言学校“补习英语”,更何况中学生。但短期学生交流主要是以语言学习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学习运用英语,因此学生进步自然要快些。即使如此,有时还会出现很多语言障碍,有时还会因为语言的问题闹误会、闹笑话。2000年寒假赴美的伍寒颖是重庆巴蜀中学高一学生。英语水平自我感觉不错。第一周周末,她与“家人”一道去餐馆吃饭。她要了一杯饮料,但服务生忘了给他吸管,她便对服务生说:“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pipe?”(请给我一个烟斗好吗?)(pipe一词有“管,管子“、“烟斗”解。美国人常作“烟斗”解)。这句话弄得“家人”和服务生莫明其妙:一位婷婷玉立的小姐要烟斗何用?后来还是她自己用对面美国mummy正在用的吸管(straw)作实物提示才使服务生和“家人”明白,但当时引得几位美国人捧腹大笑。她后来,吸取了这个“教训”,处处留意,随时学习,收获不小。有一天她还在一家餐馆为一位日本交流学生解了围。她不知有一道菜怎么说,急得叽哩哇啦地叫。伍寒颖正站在身后,随口说了出来,令那日本女孩感激不已。而在外出游览过程中开始时情形更为“糟糕”。美国导游在游客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介绍,但我们的学生开始根本听不懂一句话,传给他们耳朵里的只不过是一些声音,毫无意义。后来带队教师和美国协调老师在学习中心进行了辅导,讲清了导游的一般用语,并且告诉学生要边看边听,结合到景物进行猜测推导逐渐弄懂,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导游放慢语速。后来出游,学生基本上能听懂一些。当然,更多的是学生们在语言环境中不失时机地学习、模仿,加上“教学活动”和“居家学习”等方面的合力,过不了多久,许多学生的听力水平显著提高。口语的进步过程也大致相同。在活动开始时,许多学生保持沉默,或者依靠带队老师的帮助在过日子,但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不少同学胆子开始大起来,开始学说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后来带队教师的帮助逐渐减少,学生们开始独立地与美国人进行语言交际,英语口语也逐渐熟练起来。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参加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英语,大胆地使用英语,其语言基本素质,特别是国内课堂教学一直难以解决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语言学习和使用有机结合促进语言运用的语言习得高效方式。勿庸置疑,语言学习者有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是语言运用的前提,我国语言教学也十分强调这一点。但是语言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前提之上是无效的,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因此,国内外语言教育家,特别是现占据我国英语教育主潮流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者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实际语言交际,要调动语言学习的全部手段,眼、耳、口、鼻、身全方位参与,使学习者的“每根骨头,每条神经纤维都受其影响”,而且还要把语言的使用同一定的语言环境、社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得体地使用,达到活动用以提高语言素质的理想境界。我国中学生游学于美国社会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接受各方面语言信息的全息输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交际活动,使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同步进行,同步提高。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中学英语课堂上的语言学习的不足,特别是激发了学生大胆开口,不过多地受语法规则的过渡约束,灵活机动地使用英语,使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上课”、“居家”、“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们活用了语言基础知识,提高了交际能力。特别是在培养语感方面更效果明显。语感是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的具体表现。中国人说英语总是缺英语的所谓“味道”,而这个“味道”就是语感。学生们生活学习在“英语的海洋”里,接受美国英语的语音语调特色,逐渐模仿,努力实践,获得一定的语感,很多学生回国后一开口说英语便有了“美国味”,这就是语感的获得。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增加的词汇、句型以及众多的特殊表达法、习惯用语等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而且,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我国现在不少地方从小学四五年级便开设了英语课。但由于教材、教学方法,评估及缺少实际应用英语的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的问题,英语学习成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三难以扔掉的包袱。我国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是人们长期违背语言教学规律而引起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把语言当成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该注意其特有的交际功能。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更要注意当人们需要互相交流时怎样处理这些结构。学习者还应该在语言交际中把所学的东西适时适地运用。”(8) 前几年,有人曾对我国十省市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这些调查发现,学生中缺乏内部学习动机的比例竟超过被调查人数的50%。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不少学生觉得英语既难学,又没有实用价值,除了应付考试,别无它用。(9) 很多学生是怀着无动机的心态在学英语,一旦遇到困难,特别是每考必差的结果,他们更是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学习效果差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但置身于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里的学习情形就大不一样。学生们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随时享受着语言交际成功的喜悦。正如有的学生说的那样:“我在国内时从不敢开口说英语,一是说错了同学们要笑话,二是老师总说我这里错那里有问题,老批评我。但我到这里来说的英语美国人能听懂,看来我还行!” 正是基于对全英语言环境中语言学习效率高这一规律的认识,我国外语界有识之士曾多次举办过国内“沉浸式英语教学营”,如1987年湘潭大学客座教授本尼库克(Alaster Pennycook)在湖南湘潭进行的“沉浸式”教学实践;(10)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于1993年,1996年(11) 和1997年(12)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学新生英语营”;上海市普陀区教师进修学校于1999年在上海举办的“英语教师夏食令营”等。(13) 这些活动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只准使用英语,用英语进行一切交流活动;第二,高强度的学习方法与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三,以活泼、愉快的学习方式培养学员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第四,在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环境中培养听说英语的信心和意愿。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全英语言环境,使参加者沉浸其中学习和使用,提高英语水平。其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受到好评和推广。这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英语语言环境,与在美国的学习交流活动相比较,其效果自然要逊色得多。但这些活动的开展足以说明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国中学生假期赴美国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在英语教与学方面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沉浸与交际,学用结合。学生利用美国自然而标准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上课,居家,出游等活动广泛接触、学习、使用英语,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语言的浸润,接受语言信息的全息输入,高强度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由于在美期间组织者的精心施教,客居家庭成员的悉心帮助,各种有益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积极性,参加活动的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强化了英语学习的动机。 个别教辅,因材施教。由于参加活动的团队每次大都在20人左右,因此有小班上课的优势。再加上每个学生入住在美国家庭中,语言的学习和辅导可以单独进行。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英语基础的状况掌握学习难度,进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均有进步。 听说读写,全面进步。由于在美期间语言环境的作用和教师、学生、“家人”等的共同努力,活动结束时学生大都能开口讲英语,听懂美国人的中速谈话,在用词用句的准确度、灵活度及宽度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虽然这种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但在活动中也安排了用英语写日记,写信,看英文报纸等内容,教材中也安排了不少读写内容,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是综合提高,听说读写均有进步。 我国中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面还不是很大,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是明显和深远的。它的开展不仅对参加活动的个体学生的英语素质有明显提高,而且对我国英语素质教育的开展模式也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当然,这种活动也有某些负面影响,如某些学生片面夸大美国的繁荣,对我国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全盘否定等。但这些人毕竟只是极少数。这种新型的英语素质教育活动的价值是不可低估和否认的。 注释 (1) 杜光辉:《我国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透视》,原载《新世纪》,1999年第9期,《文摘报》1999年9月23日转载。 (2) Lisa Nale: Pacific Link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tudent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8. pages 18-19. (3)(7)王伟群:《梦想、激情、敏感、体验——来自CSC赴美夏令营的报告》,1998年11月2、3两日《中国青年报》连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3期转载,第84-93页 (4)王啬、罗少茜、王蕾:《基础教育阶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问题初探(上)》,《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年第11期,第2页。 (5)(6)H. 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7. page 1; page 67;page 103 (8)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age 7. (9)庄志兴主编:《全国获奖英语教学论文荟萃(二)》,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第 34页。 (10)(11)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第116-117页;174-175页。 (12)维芳、曹文:《大学新生英语营实践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第23-28页。周流溪主编:《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13)詹伯安、应晓球:《探索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聘请外籍教师作短期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第33-36页。 参考文献 1周流溪主编:《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2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3徐辉、徐仲林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正东主编:《外语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 5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张思中主编:《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7.[美]P•格里编著,马涤尘译:《实用英语教学法》,重庆出版社,1987 8邓昌炎主编:《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庄志兴主编:《全国获奖英语教学论文荟萃(二)》,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3《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师培训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4《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师培训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5《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期、2000年第1期、2000年第5期 16《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1998年第8、10期、2000年第3、4期 17《英语辅导报•教师版》,英语辅导报社,1997年-1999年 18《英语沙龙》,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2期、2000年第6期 19《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期 20《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11期、2000年第1期 2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期、2000年第3 期 22《环球时报》,《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1997-2000年4月各期 23《文摘报》,文摘报社编辑出版,1997-1999年各期 24《外国教育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期 25《中国青年报》,1998年11月2-3日连载 26 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0 27 Haymond Murphy: English Grammar In U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8 Jeremy Harmer: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1988 29 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0 Dennis Child: Psychology and the Teacher, Cassell, 1986 31 Beverly J. Armento: A More Perfect Un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1 32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August 1998 33 Jane Willis: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Longman, 1987 34 Thomas Areton:Guidance of Cultural Homestay International,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35 Thomas Areton: Cultural Homestay International,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36 Lisa Nale: Pacific Link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tudents, Georgia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8 37 Curtis W.Hayes: The ABC’ s of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Macmilan, 1987 38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operation, 1987 39 C. J. Brumfit; K, Johnso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0 Bernard Spolsky: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