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及表达习惯歧因摭谈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王 英
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今天,外语水平的高低成了“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少’的问题。”(李岚清副总理对外语教学问题的讲话)换言之,外语重要,但难教难学。英语也概莫能外。学英语,教英语有数难,如单词难记易忘,词法句型变化多端,复杂难辨,文章就更是欲理还乱。用英语进行交际时“金口难开,一开即黄”,听人说英语“如坠五里云雾”。更为可悲的是,即使花九牛二虎之力肯下一大堆单词,熟记各种句型结构,但要用英语进行交际,仍脱不了土气,不能灵活运用。有时还会闹出笑话,甚至产生误解,达不到自如交际的理想境界。不少人都在深究其中原因,而我们认为,除了教学,语言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外,英语学习运用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太了解英汉思维、表达习惯上存在的歧异。因此,分析、了解这些歧异,探究其形成原因,努力达到求同存异,互相理解的境界是很有价值的事。
一、英汉思维习惯歧因
1.思维基础——世界观歧异
在厦门大学工作的美国学者Dr Bill Brown在《英语世界》97年第一期上撰文写道:“On occasion, I have felt that some Chinese were rude or inconsiderate. Unfortunately, some Chinese have thought ever worse of me.”(有时我感到有些中国人粗野,或者不替别人着想。遗憾的是,有些中国人则认为我比他们还差劲。)[1]这样的冲突与误解在语言交际中经常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思想交流的顺利进行,实在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的误解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语言本身的障碍所致,也不是因为教学上的适当,而是人们不太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带来的。在这里,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却在于更高层次的差异——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特别是两种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与年轻的英美等国家比较,有一个明显的思想意识上差异。中国人向以儒家思想继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既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作用与奉献和集体对个人的发展的协调促进与制约规范。而西方众生则向以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文化思想与基督教神学思想继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为其思想座基:即强调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集体对此个性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前者为集体主义,后者为个人主义。由于这两种思想基础截然不同甚至多有矛盾和冲突,且长期往来较少,因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便直接呈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更不用说思想意识上的矛盾冲突。语言是思想活动的外显形式,这种矛盾与冲突便直接显露出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渗透进东西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其政治、经济、伦理与价值观,在交往方式上尤其如此。调查研究表明:国际商务和国际关系的失败,首先不是经济的,也不是商务上的,而是跨国文化交流方面的。[2]汉语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种“千”与“半”的反差乃是思想认识不同而产生矛盾的生动写照。
2.思维维度——时空观歧异
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里,一个四川省的面积差不多等于英国的面积。这种地大物博的先天条件,给中国人一种豪迈自满的感觉,中国人的闭关锁思想由此而产生。而英国(美国是以英国移民为主的后起之秀,其官方语言是英语,思维方式也是由英式发展而来的)自建国于不列颠岛以来,总感领土狭小,不能容其自由开放思想的发展,因而四处扩张,到处建立殖民地,在19世纪几乎全世界皆姓英了。这种总把目光盯在别处的国粹习惯,使得英国人具有多维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其注重个性全面发展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此有联系的是,英汉在时间观念上存在严重歧异。英国美国人视时间为生命,因为他们的个人主义强调及时行乐,时间是其个人主义价值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必备条件。相比之下,中国虽知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在惜时守时的实际行动中却显得异常大度和随意。中国的会议可以开一年半载,英美国家视冗会为毒素。
这两方面的维度差异,非常明显的表现在两种语言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习惯上。汉语表示方位的词语不多,大都与可怜的“在”字相连,如“在……上面、中间、左(右)边、前面、后面”等等。而英语表方位的词——介词,多达数百个。而且有的介词虽然词形只有一个,但词义却非常丰富,有的多达几十个。一个词的众多词义与用法,多数情况固然可以从其本意上的引申、转用中寻其含义的脉络和踪迹,多数介词的本义都是表示空间关系的,由此引申或转用而表示其他关系(时间关系、原因关系、让步关系等),但在繁复的引申、转用过程中,有的意思已和本义相距甚远而看不出其中的关系了,而且更多的介词的用法并不能从词义逻辑上去追寻,而全然是一种暴力式的习惯表达法。[3]汉语中的介词在使用量和词义用法的复杂性上,都没有英语多,大。因此,汉语语句表达方式和习惯使得中国人学习、掌握英语介词就尤为困难,在使用时就难以移位到位。而所有这些,均是英语多维思维方式和汉语单维思维方式相背造成的。而英汉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就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动词基本上无时态变化,要表时间,只须加上一些不同的时间助词,如“了、过、将、已经”等。而英语就不尽然了,但就时态而言,常用的就有三十多种,各种时态还有互相交叉使用的情况。这是中国人学英语最感头痛的地方之一。细究其原因,仍然是对时间的对待态度不一样所至。因此,了解这些差异和其成因,适度调适因表达习惯不同产生的误解与失协,对学英语、用英语均颇有裨益。
3.思维意象——文字表示歧异
这里的意象,不是文字上的概念,而是指文字外形与其寓意之间的联系。众所周知:汉字为象表文字,绝大多数汉字与其相应的含义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是故有俚语:中国人尖,认字认半边。英语则没有这种联系,单词字母的组合方式和形态与其含义之间并无丁点形态上的联系,英语是一种意符文字。如汉语里的“月”古为“D”,[4]多少与夜空中的环状带光物体有意象联系。而英语里的moon一字与天上的环状带光物却缺乏哪怕半点对象联系。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现代汉语也在朝着间接表义的方向发展(如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等),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象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要使一个长期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从意象思维转向英语的意符思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这正是造成英语单词难记易忘的根源所在。其实,这两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仍然在于思维基础的差异,即对世界的认识各异造成的。汉语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一种源于自然的思维方式,即自然界与文字表义基本一致的结果。而英语的表义是从古希腊沿革下来的理性思维中找到表义的方式,即文字代表一种人为的理性——前人如是说,后继者续此说而已。相比之下,汉语更具有科学但原始的理性。因此,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努力避免因两种语言之间的表义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在学习使用英语是尽量用英语所特用的意表思维进行思维,对学习使用英语均有好外。
以上是英汉思维歧异。由于思维习惯存在如此严重的差异,作为思维外显形式的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就不难理解了。下面小结英汉表达习惯上的一些主要歧因。
二、英汉表达习惯岐异及原因浅析
1.英语句式结构有多种牵制,而汉语却牵制较少。
英语强调主语和谓语动词保持数与人称上的一致,而且句子大都涉及时间——时态。如:
A number of strdents are having lunch now.
几个学生正在吃午饭。
A number of strdents have lunch here vevry day.
几个学生每天在这里吃午饭。
Their teacher did not have lunch together with them yesterday.
他们的老师昨天没有和他们一起吃午饭。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样是“吃午饭”,汉语几个例句全都一样,而英语句子各有要求与限制,要保持协调,而汉语却没有这种要求。
同样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为什么有这种迥异不同的差别?深究其原因,我们仍然认为,这种差异仍然是由于思维歧异,世界观不同而造成的。西方世界注重个人权利,个人主义思维也表现在语言结构上。这种你、我、他泾渭分明语言表达习惯是和其私有财产不可动摇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长期处于原始封建社会,人的一切属于国家。人的基本权利属于国家,因此也就没有你、我、他之间的区别了。当然,这种情况是语言形式表达习惯初始的情况。我国现在已进行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语言结构仍然是前人留下来的。古今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大度与随意基本上没有变化。这种差异使英语学习困难丛丛。
2.英汉句子结构的语序也多有不同。
汉语句子的六个成分的关系和基本位置被人们概括为如下一首口决: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语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分析正误心有数。
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则大致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定语)+主语(定语)+状语+谓语+(状语)+宾语(定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位置的变化较多,这是基本结构。[5]
由所形成的汉语成分定式不可避免地回对英语的学习使用带来负迁移作用。当然,两种语言的语序也有相同的时候,如下例:
Many teachers are now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the English level of the whole country to serve the building of our socialist motherland.
许多教师正拼命工作以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
上例可为英汉共有结构的典型例子。但事实上,两种在语言的句子成分的顺序是有很多差异的。如:两种语言的疑问句的构建方法就很不同。
He goes to the company by train.(肯定句)他赶火车去公司。
Does he go the company by train?(一般疑问句)他赶火车去公司吗?
英语是改变句子的主谓结构,而汉语只是在句末加疑问句。其他结构也有类似情况。不少人对英语这种句型转换的文字游戏感到难以接受,在使用时经常出错。至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发明者的本意何在,现在还少有定论,但我们认为,这种歧异的根源还是在其思维基础,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上。西方社会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因而语言结构的位置也有较多的位移自由,虽然这种自由的法则也是前人规定下来的。而中国伦理对上下有陈定的规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这种准则也反映在其语言的主次不能随意颠倒这一基本规则上,所以汉语结构总强调主语为首的定式,这也许是其君臣纲常论在汉语构式中的具体反映。英语句法结构的灵活变通之便也是起死回生多维空间思维习惯在语言上的一大表现。
3.同时,英汉表达习惯的程序连贯性上也有区别。不管是读英语文字材料,还是观看英语影视作品,不少中国人均感到英美人士干事想事总不那么连贯。刚才还讲本土上的一件事,然而眨眼之间有去了另外一个国度。其实,英语表达习惯是非常注重结构的连贯性的。英语里and, so, therefore, as等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就比汉语里相应的连接词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实例如:
Wrong: I went to town, bought some dictionaries.
Right: I went to towm and bought some dictionaries.
我到城里买了几本词典。
当然,跳跃式表达方式并不是其独有的习惯,其他语言也有跳跃。但为什么给中国人的感觉就不那么连贯呢?这恐怕既与英汉表义习惯不同又与英汉两种语言所依附的国家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有关。一方面是英汉词语表义方式存在较大质感差异,给学英语的中国人一种疏远感。另一方面,中国在汉语钦定为国语以前的几千年里,长期处于一种保守的固封状态,语言表达也强调集中上的上情下达的封建程式,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养成了一种循规蹈矩的程序。而英语在成为大不列颠的官方语言的过程中,历经数次亡国后的语言变迁,使其使用者不得不断思续想。加之英国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一跃成为当时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后恣意妄为把英语作为殖民语言强加给世界弱小语言,使本来还有某种封建程式化的英语也蒙上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武断随意性,继以美国人使用的英语就更是一种大棒式的随着语言而故言不堪回首了。这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英汉思维及表达习惯的歧异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分析还比较肤浅。但总而言之,英汉思维、表达习惯的差异是明显的。这些歧异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原因都与这两种语言的思维习惯,思想基础,文字表义及其语言发展史有关。而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也有思维习惯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美)Dr.Bill Brown:AN in dividualist American in Socialist China——Cultural Barriers to Sino-U.S.Friendship[j].The World of English, page 6, 1997, the Commerce Press.
[2]同上。
[3]刘嘉桢编:《英语前置词用法类解》[M].第2页,1981年,商务印书馆。
[4]敦锡良等编:《古代汉语》[M],第75页,1981年,北京出版社。
[5]范存智编,《最新高考能力培养及综合模拟题库一英语分册》[j].第24页,199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年10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