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网友来稿)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如何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对周围现实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发扬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扬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是指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而作为教育受体——学生的积极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
学生的情感领域是丰富而复杂的,还会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睡觉等情况,自制力弱的学生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上去作考虑,则易于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听话,简单草率地认为他们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如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能够自发地进行行为调试,协商解决矛盾,想办法克服困难,活动结束时还恋恋不舍。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那么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结构:接受、反映、态度,我觉得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认同教育要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意愿或行为,这就是由接受——态度能够递进的关键措施。如低年级学生在学数字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象棋、围棋及棋盘代替传统的珠子、豆子、棍子等。由于好奇,学生会愉悦地参与到原本不感兴趣甚至枯燥单调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效率则将大幅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学生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也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孔子所言极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确定的活动目标要适宜。成功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需要是伴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儿童心理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儿童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论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确定的活动目标一定要是学生“踮着脚或跳起来能摸得着的”。要求不宜过高,超出孩子的能力,就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
成功体验的积极情感对于后进生极为重要。后进生也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他们的主流是向上的。教师对自卑、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要适当夸大他们的进步,这种夸大的指向不是无意义的做作,而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感对于自卑、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雪中送炭,能够长善救失,他们的心弦定能被拨动,他们心灵深处闪现的上进火花,定能燃成熊熊的青春之火。小张把他完成得一般的数学作业给老师看,老师觉得有所进步,非常高兴地鼓励他说:“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好,100分,下次再加油,再得100分,好不好?”小张就会感到很兴奋。虽然这个100分水分很大,但是会使学生为只一振,从此觉得数学不象他想象的那么难,成绩就可能慢慢提高,今天得假100分明天就可能得一个真100分。教、育同任,这种给予对于我们是多么容易,而对于孩子却是多么重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他尤其强调孩子因某一领域取得成功而产生的自尊、自信、自豪,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一种内在积极情感动力,它能推动教育受体在其他方面也获得成功,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乐于观察孩子,洞察孩子的长处,从而为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寻找捷径。如小李善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请他当小干部或有意让他帮老师,同学们做些事;小王的嘴象个小喇叭,就让他当本班的通讯员;小赵的普通话很好,请他经常读些报刊上的重大新闻,让同学们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三、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感的满足。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爱护、尊敬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爱护、尊敬与信赖孩子又是教好孩子、获得他们积极情感的重要条件(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情感需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对学生内在诉求的深入理解和对情绪波动的谨慎把握。教师要运用积极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善于动之以情,感化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给学生被爱、被老师重视的精神体验。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问题。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即加强积极情感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老师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赞扬的表情和亲切温暖的问候;对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热情、友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摸摸他的头、握握手、笑一笑,甚至只是点点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我,肯定我!
教师的不良情绪不能带入到师生互动过程中。赞科夫曾说:“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情的、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更加冷漠。”教师的不良情绪将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四、建立同学间良好的交往关系
同学间良好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彼此心理相容、互相悦纳的人际关系。易法建曾以知心度和坦率度作为学生关系亲密程度的指标,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这项研究发现: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知心程度比较高,学生往往把同学看作友伴,其中43%的学生认为“朋友比父母知心、更谈得来”,而认为“父母比朋友更知心、更谈得来”,的仅占18%;在坦率度方面,也是同学比父母表现得更坦率,更愿意说心里话。可见,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中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喜欢独处的孩子,积极情感体验少。一个孩子与情感健康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交流,长期生活在充满积极情感的集体氛围中,其情感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愉快乐观的积极情感,使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痛苦和具有爱心。老师要给孩子更多地提供交往的机会,如班会郊游等等。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如此良性循环。马卡连柯称这种方式为“平行教育影响”。
学生之间发生争执,老师不要过早干预,鼓励学生自行解决,他们从中就可以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老师自身也要起表率作用,与同班老师、同事之间互相尊重,乐于助人。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积极情感。
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积极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师生互动、生生相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老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摸索规律,寻找途径,用最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做到情绪稳定、情感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为培养高级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