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外语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 罗燕玲
2005/7/1
摘 要: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外语素质也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论述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着力提出了一套旨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原则,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一系列的途径,使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让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讲出合适而得体的话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实施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知识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意识;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素质
一、语言和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多指狭义的文化,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和手段,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做出的精辟概括。外语教学专家Goodenough也指出语言和文化是点与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之间“舟水”相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特点。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但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对文化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它使文化得以生存,而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了语言。
二、在外语教学中为什么要强化跨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我们中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忽视交际知识和规则,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如何应答。因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在英美国家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正如语言学家沃尔夫森(M. 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也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外语素质也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三、浅析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1. 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 “正迁移”。
  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偶合现象不胜枚举。例如: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左耳进另右耳出”(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等等。
2. 文化差异是文化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语内涵及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由于两种语言产生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对应词语之间存在词义范围、词义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方面的差异。比如red一词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就孑然相反:汉语中的红色代表吉祥、如意,与“红”搭配的词大多为褒义,如“红火”、“红利”、“红娘”等等;在英语中却相反,搭配的词大多为贬义,如in the red (亏损),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 (提示危险警告的旗)。此外,“红”在汉语中还具有“正义”,“革命”的含义,但在英语中却根本没有。
(2)由于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导致中西习语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有时中西方人会联想不同的典故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果碰到英语中的典故,不讲解其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某人“惨遭失败”,中国人会借用《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英美人则联想到拿破仑的“meet a Waterloo”(滑铁卢之战);说到“令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人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英美人则会向往《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夏日夜空,汉语中叫做“天河”,英语称之为Milky Way,这是因为面对神奇的天空,中国人可能重温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它恰似希腊神话中天后Hera的乳汁所凝成的道路。
(3)由于传统习惯的不同,导致价值观上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为什么只有"I (我)"要大写呢?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语言上的反映。如“individualism”,在汉语中是最要不得的“个人主义”;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群情拥护的重要价值观,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形成并延续下来,并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的理想。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而不至于产生误解。
(4)由于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导致某些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也会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属“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他们要么把概念或思想摆在首位,要么用从概念到概念或事实的逻辑方式。这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所反映。如在地名排列顺序上,中国是由大到小,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广州"译成英语是"Guangzhou China"。姓名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相反,如George Bush (乔治·布什),George为名,Bush为姓。这反映了西方人喜欢把自己最关心的信息点放在前面,以便突出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英语句子的对划线部分提问时,疑问词一定要放在前面的原因。同理,将句子"这是什么?"译成英语应是"What is this?",而许多初学者往往译成"This is what?"。如果学生了解了东西不同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就容易拐过这个弯。在教学中许多同学反映阅读时不好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其实西方人的文章一般每段的首句是中心句,所以教会学生把握这一点对其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5)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礼仪,这种礼仪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做客或宴请客人及禁忌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假如中国学生不了解以上诸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套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模式,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影响日常交往的顺利进行。
四、文化导入的原则
1. 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在入门阶段,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和词汇知识。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着重介绍简单的词语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为主,包括称谓、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及禁忌语等方面的差异。
2. 合适性原则:
  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合适性原则要求我们精选教学内容,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但教这些用语不宜单纯用对等的中文"理解"和"模仿",要说明其语用及文化内涵。此外,早期阶段不宜一节课灌输过多,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先由感性认识着手,教导学生认识现象,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专门讲解,同时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反馈给教师后再进行矫正和提高。
3. 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4. 文化内容综合导入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也就是说将所学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表情等)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英语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融为一体。
五、文化导入和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1. 在词汇中导入文化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学习词汇只要牢记就可以了,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一大难题就是记不住单词,或是容易忘记。因此英语教师除了教学生根据联想、音标等规则来记忆之外,还要适当地引入词汇的文化意义,因为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文化的同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该词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英语中一些常用的短语、俗语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面,这些俗语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记忆并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以便进行深层的学习。如:“ 打包(a doggie bag)”, 原来英美国家的人也有节约的习惯,开始他们想把在饭店吃剩的食物带回家去,但又碍于面子,所以就说把食物打包带回去是给小狗吃。
2. 利用导入课拓展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图片,问答,测试,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它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为我们的文化导入提供了便利。比如学习SEFC 1 Unit 7 Earthquakes时可通过录像介绍美国旧金山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所造成的灾难,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
3. 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1)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通常主体课文是精心挑选的完整语篇,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融入文化知识。例如,SEFC中有关“Britain And Ireland” “The USA” “New Zealand”“The Olympic Games”“Rescuing The Temple”“Canada”“Healthy Eating”等文章,可在介绍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英国人的来源,英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及宗教,也可结合时政介绍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渊源;美国的各大主要城市;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国外饮食习惯;由“Aswan Dam”谈到国外著名水利工程及文物的保护等。其次,结合“文学作品”及“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的习性及价值观等知识文化。
(2)结合对话课练习交际用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see you!” “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 模拟这样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时偶遇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用:“Hi, Mary!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日常生活中学生用:“ Nice to meet you!”就不够得体, 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4.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无论在导入课教学还是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 、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高二Unit 14 Freedom fighters中,可给学生播放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演讲录像,从中感受这个自由主义战士的事迹。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
5. 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导入文化教育
英语文化因素对中国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反映在英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它在语言上的一大体现是英语的句子结构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子向右开放,即向句尾扩展;而汉语句子则向左开放,即向句首扩展。修饰语的位置可证明这一点。这一现象导致早已形成汉语定势的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常常感到杂乱无序,难以适应英语句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组织大量的情景交际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尽早形成英语思维外壳。久而久之,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英语学习所需要的自然状态,养成较熟练的思维习惯,形成瞬间条件反射,从而使学习富有情趣,形成自学能力。一旦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上升到思维严谨的高度,那么他们就会较容易地从宏观上悟透语言的本质。这样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态,定语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和众多的英语成语时,就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了,而是在真正的学习语言了。同时原本枯燥繁杂的语言规律和结构方式也就简单易学了。
6. 通过课外阅读或网上查询资料感受和拓展文化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适当地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简单的外国名著或经典散文,人物传记等等,使学生在原著中原汁原味地感受英语语言和文化。另外,在平时英语报刊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体会到英语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无穷乐趣。
另外因为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外语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目前互联网是各国文化的交汇点、集合点,又是世界上信息更新传播最快、互动性很强的媒体,广播、电视台的外语节目或其他一些国际性节目也是传播国际文化,且时代性很强、生动形象的重要传媒,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言谈、收看广播、观看电视节目,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在收集并介绍一些适合学生英语学习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查询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扩大视野。如英语阅读类网站:http://www.polyu.edu.hik/comp/readcomp.html 英文歌曲类网站:http://www.kididdles.com 词汇类网站:http://iteslj.org/quizzers/vocabulary.html 语法类网站:http://iteslj.org/quizzers/grammar.html等等。
7. 通过课外活动
交际能力不仅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而且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习的内部过程(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者如不及时在交际中内化其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其社会文化能力乃至整个交际能力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课外活动形式有: 竞赛活动型: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型: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型: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英语知识讲座型:学习成语、谚语、英美文化背景介绍等多种形式。社会参与型: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比如在学习高二Body Language时,教师除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了对话、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收集相关素材,制成课件或让他们课后自编自演小品、短剧,借以体现了解不同的Body Language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而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8. 其他方式
(1).通过练习体会文化差异
比如我们在讲解练习中的情景对话时,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差异:
—— Is that Mike speaking?
—— Yes. _____?
A. Who's this B. Who's that C. Who are you D. Who's Mike
打电话问对方是谁时,英美人要说“Hello, who's that (speaking)?”或“Is that ...speaking ?”,而不说“Are you...?”。
(2)通过写作巩固文化知识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内容和文体要求适当渗透文化教学。比如在讲授Body Language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对比中西方体态语的差异,通过写作可以巩固文化知识,同时又练习了写作技能,一举两得。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六、结束语
语言的习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接纳、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转换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的中的重要地位,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并重的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另外跨文化交际对我们教师外语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个理想称职的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通”,而且还是“文化通”。
主要参考书目:
1.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7
6. 李立贵“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国外外语教学》,1998
7. 徐巍炜“渗透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