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阅读技巧的养成性训练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阅读专题指导 手机版 | ||||
摘要: 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尝试在中学阶段进行大容量语言输入,把《二十一世纪英文报》作为泛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报刊的能力,习得技巧,养成习惯。 关键词:报刊阅读、预测、默读、浏览、掠读 、隐含意思 为开拓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我校于2001年秋开设了英语报刊阅读课,开始了报刊阅读课的大胆尝试。如今我校已将《二十一世纪报》(中学生版)定为报刊阅读的基本教材。通过一年多的读报实践,我们也初步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报刊阅读技巧方面的宝贵经验。 一、阅读前 “阅读就是一个人看着并理解文字的过程”(威廉斯,Eddie Williams,1984)。而英语阅读又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除语言因素外,它还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根据语言学的有关研究,阅读理解有两种图式:语言图式和知识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知识图式是指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通常能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重要性,强调词汇、句法和语法的学习和记忆,但忽视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不重视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曾对学生就阅读《二十一世纪报》(中学生版)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回答“你觉得哪类文章最难懂?”时,多数学生认为科技生活(Science Life)与时事之窗(Our World)中的国际新闻最难懂;在回答“你认为文章难懂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时,更有90% 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是生词多和相关背景缺乏两项。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内容图式也是导致理解困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阅读速度、加深理解程度,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向学生提供理解所必需用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还可以将其融会贯通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开展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英语之角、圣诞晚会、英语知识竞答等。这些我们认为不仅是阅读前准备阶段、更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除了加强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在阅读报刊时,首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许多学生刚开始,由于受到朗读习惯的影响,在阅读报刊时会不自觉地发出声音,或者即使不出声,嘴唇却不停地在动。我们都知道,默读速度要比说话的速度快,所以要想提高阅读速度,首先必须克服出声的习惯。还有一些不良习惯,如用手指着读、不断回读等,教师一旦发现,都应及时地予以纠正。 掌握查字典的正确的时机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部分。同样,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即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查清,才肯往下读。结果不仅阅读速度慢得惊人,还常常是读到后面,忘了前面。熟练的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意义的理解,有选择地对部分关键词和语段进行信息处理,而不是对材料逐词加以辨认。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之,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可咀嚼消化”。读报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一份报纸内容庞杂,我们不可能每一篇都细读。在《二十一世纪报》中,比较专业、特殊或关键的词,编者都会有汉语解释,有的文章旁还设有专门解释生词的帮助(Help)小专栏。实际上如果只是泛读,并且加上这些帮助,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查字典,以保证信息摄取的完整性。而且报刊中每一类新闻都有相对固定的报道格式和一些常用的词汇。同类的文章阅读多了,就可以积累起相关的词汇。经过一定的训练和体会,学生自然会明白在阅读文章中,不需要彻底掌握读物中的每一个单词及其用法,需要的只是理解、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 因为报刊文章主要是新闻,人们阅读报刊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所以在报刊阅读时有一些特定的技巧,如:怎样才能迅速找到要看的文章,如何尽量少查字典而又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如何有分析地阅读一篇新闻等。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阅读英语报刊还有一个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细读的机会多一些。通常每一期报纸中我们都会选择一到两篇作为精读材料,要求学生做到通过精读,不但掌握文章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及文章的价值;不但要理解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通过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方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吸收,使之置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真正汲取营养,提高能力。于是我们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分别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技巧的训练。 (1) 逐步培养预测技能 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相当于一本书的目录,通常放在头版。每一版的页眉还会有其相应的栏目名称。读者可以通过它迅速查阅到自己想要阅读的篇章。而具体到对某一篇文章内容的初步预测,就应该首先从阅读标题、导语和内容总结句开始。标题通常用较大的字号或彩色,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能反映文章的内容。一段新闻的开头一段或两三段叫导语段,通常将读者急于知道的,比如五个W的信息概述出来。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可以称为内容总结句,它经常配合标题和图片,把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来。为了更便于中学生理解,《二十一世纪报》(中学生版)还特意在每篇文章的标题下给出了汉语的内容总结句。我们要求学生在拿到一份报纸后,不是没头没脑地胡乱翻阅,而是有针对性地找出想要看的文章,并根据以上所讲的几个方面预测文章会进一步提供哪些信息,从而迅速把握文章的意义轮廓,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推理活动的过程。对文章中事件发展结局的预测也是预测技能的一部分。在精读中,我们常常会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并通过“What makes you think so?”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推测的依据。学生可能会根据适当的过渡词语 ,如however, therefore等, 猜出以下将要发生的与前文是转折还是因果关系;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常识,各抒己见,对结局进行预测;词句的解码和歧义的消除,既离不开阅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参与和运用,更离不开阅读者依据所读的上下文而进行的假设、预测、验证、确定等大量而复杂的逻辑理解活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文标题的词汇为节省篇幅,常用的是短词,如curb, 表示“限制”,bar表示“禁止、阻止、禁令”;还有一些词取的是在普通用法里不常用的特殊意义,如bid, 表示“企图”的意思;还有时为了制造气氛,选用一些特殊的词来表达,如用blaze表示“火”…… 我们将这些词收集起来,供学生参考。除了标题的词汇,标题的文体也和普通英语很不一样,并且还有一些特定的语法规则,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提醒学生注意。各种风格的标题见得多了,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 (2) 通过浏览(skimming)提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力 其实在(1)中谈到的读标题、导语段以及内容总结句就已经是浏览的一部分了。这里我还想对整篇文章的浏览再作一些补充说明。 针对学生在阅读初常常会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现象,通过此类专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根据浏览(Skimming is reading for the general idea or the big picture.)的定义,我们知道,浏览只需要学生对文章产生粗略的印象,知道文章的大意、主题句或作者写作的意图等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也正是学生阅读大多数报刊文章阅读目的。所以,我通常都要求学生在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跳跃式地浏览一篇文章后,回答一些与整体理解相关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通过浏览抓主旨的习惯。 (3) 通过掠读(scanning),了解重要信息 掠读同样要求快速阅读,但目的性更强(Scanning is looking for the exact answer to a specific question.),要求寻找时间、地点、数字等非常具体的信息。在掠读训练开始前,我一般都要把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学生展示出来,比如:主人公的姓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一些重要的数据等等,然后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掠读迅速找出答案。一旦获取所需的信息,达到目的,阅读便可终止,不必读完全文。通过训练,学生对文章中的信息敏感度大大提高。 阅读是个人反复思考与琢磨的过程,读者需要调动一切已有知识以达到理解语言的目的。学生在报刊阅读之初,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生词多的问题。在浏览与掠读时,我们往往要求学生不要在生词上纠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生词就可以完全忽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以及上下文线索推测词义。通过对一个词的前缀、后缀的分析,猜测这个词的词性或词义。比如,un-count-able、post-war、dis-agree-ment等等。此外,利用上下文线索推测词义也非常重要:有些单词的词义作者已经作了解释,例如,A thermometer is an instrument that measures temperature。有些需要学生从本句的其它部分或邻近的句子中寻找线索。如,Computers are becoming more prevalent in American schools and homes: perhaps in another twenty years every school-age child in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able to operate a computer。还有的需要根据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推测: After world War II, the “beatniks” appeared in America who had long hair, wore strange clothes, and were strongly against social convention。与浏览、快读一样,这方面的专项训练也非常必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认识的词可以先做上记号,然后在不借助词典的情况下,将猜测的词义先写在旁边,读完文章后,再通过查字典或教师讲解检查自己的正确率。 (5)了解句法结构,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对于重点选读的篇章,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大意,获取信息,还要达到有助于学习词汇、句型知识,掌握篇章结构的目的。我们发现《二十一世纪》报的语言比较自然、地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它们往往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而对长句、难句的认知理解研究表明,难句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和语言整体能力之间有一定相关。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对长句的惧怕感,然后化长为短、化繁为简。教会学生抓关键词,抓主句,长句子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在分析这些长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还特别要注意着重培养学生以语义为单位的阅读能力,避免将一个个能完整表达思想的语义单位分解得面目全非,从而影响对整句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分析一些长句或语法难句并注重提高其难句理解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整体语言能力有一定帮助。 (6)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也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真正领会一篇文章,不只是读懂字面意思,更要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包括他的态度、观点、目的等。举个很普通的例子:“Here’s the bus!” 可能隐含的信息是提醒对方收拾行李准备上车。而 “At last!”言下之意可能表示说话人已经在车站等了很久。我国古代学者朱熹的“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一段话也形象地说明不是浮光掠影地阅读就能够做到对文章精辟透彻的理解的。 《二十一世纪报》在有些文章后还附有“Understanding the story”一栏,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融会贯通,指导学生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分析,按上下文提供的线索,从字里行间的信息,挖掘文章的深层涵义从而正确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把握作者整体思路。 三、 阅读后 根据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学习必须经过输入、内化到产出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实现。因此,在完成语篇语义框架构建、掌握细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后,必须设计产出活动,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渐进提高。语言的产出活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复述故事活动,应广辟途径,多设情景,进行真实或半真实的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话题、写读后感等方法将阅读的过程与对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书目: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交互式语言教学》by H. Douglas Brow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英语教学法》 ―――安徽教育出社 相关链接:阅读专题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