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英语书面表达的批改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写作专题指导 手机版 | ||||
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听、说、读、写设定了较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中对于“写”在“二级目标和要求”中作了如下明确的表述:1. 能用书写体熟练、清楚地书写,大小写、词距、标点等运用正确、规范;2. 能听写与课文有关、结构简单、没有生词的材料,听三遍,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0—12个词;3. 能笔头回答就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4. 能仿照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便条、通知等;能按要求笔头转述所听、所读的简单内容;5. 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围绕这些目标与要求,每个英语教师在各自的课堂上如何安排组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在安排写作训练时分设不同的要求:初一侧重于造句、扩句、听写、汉英翻译等方面的训练;初二侧重于仿写、写日记等方面的训练;初三侧重于缩写、文字揭示表、看图表达、创造性作文等方面的训练。据此,写作训练就由“给关键词——造句——扩句——听写——汉英翻译——仿写——缩写”,直到最后创作。沿着这样一条思路,结合课堂上的口头训练,紧扣所学教材内容,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随着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训练方式的逐步更换与深化得到逐步提高。 1. 造句。造句是以单个的词或词组为主干,组词成句、连词成句、写简单句、由短句到长句、由简单句到复合句,这样不断地给词干注入血和肉,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逐渐丰满的句子。例如:go 就可扩展出下列词组和句子:词组:go home 回家;go shopping买东西;go to the cinema看电影等。造句:He goes home every Sunday. Her mother goes shopping on Saturdays. She goes to the cinema on Saturday evening. 随着所学语言的增加,学生逐步学会了造出下列句子:They went home last Sunday. They didn't go home last Sunday. My mother is going shopping now. Yesterday she went to the cinema after school. 最后,学生又会造出更加复杂的句子:Next Sunday, I will go home to see my grandmother. When you go shopping, please get me some ink. Last Saturday evening, she didn't go to the cinema until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如此反复,学生的语言知识不断地增加,以这些词或词组为“躯干”的句子随着“血”和“肉”的注入而不断丰富,乃至最终趋向成熟。笔者认为此种训练方式应贯穿于初中三年的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会了使用所学的词或词组,再运用已学会的语言知识进行造句,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也就逐渐掌握了这些词汇,学生的造句能力也得到逐渐的提高。 2. 扩句/补全句子。由词组句,构成句链,再扩句成段。 例如:以“Jim's family tree”为核心组句(可配以图片或简笔画):This is Jim's family. This is a picture of Jim's family. Jim has a big family. Look, there are six people in the picture. They're Jim's father, m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his sister Kate and Jim. Jim looks like his father, but Kate looks like her mother. They are English... 类似这样的话题,课文中有许多,可随手拈来,学生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一通。因为这样的话题在课堂上已经过了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看图回答问题,pair work, group work, make a dialogue等。因此,学生把操练中说过的句子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使之成为一段较连贯的文字,也就比较容易了;也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将某话题直接编成短文,其中留下部分空格,由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根据所学内容将其补全。此种形式,既有利于巩固各单元所操练的主要内容,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会随着所学知识的逐渐加深而逐步提高。 4. 汉英翻译。为了节省学生在写作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英语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还应训练学生的汉英对译能力。初学英语的人常常先用母语思考、整理某句或某段话的内容,再把用母语考虑成熟的这些话译成英语,这是应当克服的。从初一开始,教师就应在每个单元的巩固、复习阶段适量地安排一点汉英翻译练习,让学生了解汉英句子的结构差异,让学生逐步掌握英汉对译的方法。如Book 1 Unit 7所学到的This way , please。书上译成“请走这边”。但根据上下文,此处应是“请过来吧”(Come here, please.)“请跟我来”(Please go after me.)等意思。诸如此类的词语学生碰到很多,但具体表达时却不知如何使用,教师可在汉英翻译时,适当地设计一些简易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不断翻译练习,了解掌握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词语,表达什么意思。当学生知道并习惯使用have lesson表示“上课”而非“有课”,make a mistake表示“犯错误”或“出差错”而非“制造错误”,give me a hand表示“帮我一把”而非“给我一只手”等词语表达正确的意思时,学生的翻译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习语基础,学生练写作时就不会总是干巴巴、直筒筒地根据字面意思直译了。 三、互批 学生书面表达中的错误不尽相同,而互改可以取长补短。如有时我让中上等水平的学生批改上等水平同学的作文,这样中上等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尤其是对于中等学生经常批改上等同学的作文对他们来说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有时我又让他们修改下等水平的作文,通过修改水平低于自己的文章,可以避免自己在不经意间要犯的错误,如单词拼写、固定词组的用法等。当然,在互改中也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要求批改者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拿不准的可当场请教老师,也可与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商量,得到满意的答复。让学生通过互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四、集体批改 有时侯可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抄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分析,一起批改,或者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批改、分析别人的作文,积极性明显提高,效果显著。 在批改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书面表达由于批改难,工作量大等原因,一次作业经常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改好,因而常出现拖延的现象。如果时间拖延过久,待作业发还学生时,他们可能已记不清自己所做作业的一些情况了,学生每做完一次作业后,脑子里对自己用了哪些词,哪些句型等都十分清楚,他们期待老师能及时地指出作业中的错误或给出相应的评价,学生的记忆和期待会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显然,要是批改时间拖得过久,学生失去了想了解结果的愿望,那么练习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 未经批改的作业不要发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因批改作业拖得过久,可能会将未批改的作业还给学生,或者都打上“√”,或者写上一个日期了事,这样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的后果将是学生要么不认真作业,要么随便应付一下或干脆抄袭别人的。由于错误得不到批改,问题得不到解决,相同的错误会不断重复出现,而且老师因没有批改作业,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甚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 实践表明,最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批改方法,都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各种不同的批改方法交叉使用可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可以互相帮助,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写与改,不但学会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使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 文/冯国瑛 相关链接:写作专题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