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ACHING 和 E-LEARNINGE-TEACHING和E-LEARNING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E-TEACHING 和 E-LEARNINGE-TEACHING和E-LEARNING
——关于 “e”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
随着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e”时代,也叫“互联时代”或“读网时代”。E-TEACHING和E-LEARNING(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普教发达地区一些示范校的硬件配置非常到位,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每间教室安装一架数字投影仪,完全具备了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进行教学的客观条件。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教案、课件、网络三位一体的研究性互动教学”,取得了一些进展,对E-TEACHING和E-LEARNING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E-TEACHING和E-LEARNING是21世纪教学新理念
E-TEACHING和E-LEARNING是21世纪正在推广应用的一种灵活、多元、开放的教学新模式,以“呈现多种信息,促进‘三向’(师生、生生、人机)互动”为主要特征。广义上的E-TEACHING和E-LEARNING是在模拟现实而又具有超现实特征的虚拟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包括网上校园、网上教室、网上图书馆、网上阅览室、网上实验室、网上实习基地等虚拟现实社会环境。这种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交互式人机世界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教学环境。它不仅可以逼真、仿真,还可以超真,将一些现实中没有的或极难仿真的情景模拟再现。学生可以借助三维动画等技术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完成在现实中难以操作或具有危险性的试验,一些抽象思维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手段形象化。譬如,模拟解剖一只青蛙的教学可能比实际解剖更形象、更精确、更经济,而且还保护了生物。模拟蜜蜂交谈或核爆炸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E-TEACHING和E-LEARNING能使学习者感同身受客观真实世界无法观察的自然现象与事物变化过程。这是常规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E-TEACHING和E-LEARNING迥异于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将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由于借助了互联网,学生可以离开教室,离开传统的纸质教材,教师不必再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老师的讲义、相关参考资料和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利用宽带互联网高速视频传输的优势,向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只要有上网接口,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捧一杯香茗轻松自如地上网学习,而他们需要做的只是输入网址、点击鼠标而已。
E-TEACHING和E-LEARNING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把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写在教案本上改为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的板书、放录音、看电视改为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而是会引起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使教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快捷化、超链化、国际化和远程化。
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甚至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最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E-TEACHING和E-LEARNING尤其适合对窦蔻(因发表《窦蔻流浪记》而出名)这一类超常儿童的培养。
E-TEACHING和E-LEARNING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与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进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观念的养成。
在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而是一名善于启发、诱导和组织的导演;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获取的信息更全面,对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更准确。
过去人们对“优质课”的评价不外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活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等等。但是,E-TEACHING和E-LEARNING所体现的教学新理念却不同,课前教师必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复杂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师上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前学生带着书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教师、走向电脑,课后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互联网、走向社会。这样的课才算是一堂“e”时代的“优质课”。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其中包括不少名校也存在着大班额授课的问题。其结果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上只能满足发展学生共性,而难以满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的需要。E-TEACHING和E-LEARNING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基于因特网的多媒体教育宽带网中的教学,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
<2> E-TEACHING和E-LEARNING可极大地提高
教与学的有效性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采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而真正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E-TEACHING和E-LEARNING摒弃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和大密度的魔鬼训练,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模式进行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既加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能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领悟到学习的妙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可以给教材配以声音,辅以动画,将理性的知识点变得感性起来。我们可以将很多知识重难点形象化、生动化,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是传统的纸质教材或者教师黑板板书永远也做不到的。
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迅速、如实地反馈给教师。每上完一章节的内容,学生就可以上网点击进入EXAMINE给自己做一个小测验,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并据以调整课程进度和授课内容,还可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做更加详细的讲解与指导。学生万一考砸了也不必担心面子问题,因为只有教师才有较高的权限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和传统的书面作业相比,E-TEACHING和E-LEARNING省去了许多繁琐的工序,实现了作业无纸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TEACHING和E-LEARNING强调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以及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每个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只有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三向”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
联想到高考改革,20多年前的高考是知识立意,现在是能力立意,将来也许是问题立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与我们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E-TEACHING和E-LEARNING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在宽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谁驾驭了E-TEACHING和E-LEARNING,谁就等于掌握了教与学的主动权。
<3> E-TEACHING和E-LEARNING课件编写设计的新特点
不少教师常常认为:我们的教学信息化之所以落后于别人,我们的课件编写设计之所以不比国外的好,都是因为我们的电子教学设备没有人家的现代化,我们的信息技术不如别人的先进。其实,我们许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已相当先进,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不差,况且还有许多计算机专任教师甚至专业公司可以来帮忙
—— 技术设备和制作水平都不是制约我们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我们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远远落后于别人,这之间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为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便捷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不论是Microsoft(微软)还是Adobe等公司开发的软件平台都是在全世界同步发行的,我们使用的软件版本并不比他们的低。如果咱们依然重复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依然坚持认定学生的成功就是“掌握知识点多、答题技巧纯熟、善于应付考试”等传统教学观念,那么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无能为力。
国内教学课件大多是呈现式课件,仍是课本内容的多媒体复述;一些国内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依然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因为教师只强调自己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思想表达和讨论交流的机会。在这个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教师精心编写、设计、制作的课件,其设计思想还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上。学生虽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直观地了解许多课文知识,精美的界面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用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前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来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费时费力根本不适应“e”时代的教学要求。
E-TEACHING和E-LEARNING要求教师编写的课件必须打破计算机仅仅用来演示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地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从网上获取大量的有关信息资料,经过自己的筛选来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
E-TEACHING和E-LEARNING要求教师编写课件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设计。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班情、学情,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媒体、教学软件、呈现方式、“三向”互动等,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看了许多国外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之后,本人有了更深的感触。如今,网上教学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蔚然成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容易表达、展示其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教师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如果教师过多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教”,帮助自己“灌”,以及如何将课件制作得更加精美,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生“学”的重心上来,那么结局还将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4> E-TEACHING和E-LEARNING有助于教师的尽快转型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中,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定下生活的基调,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在同喻文化中,人们需要向同辈学习;而在后喻文化中,由于社会急剧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和知识,年轻人因为能够“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从而具有了新的权威。
  “e”时代是“后喻”时代,后生可畏。师生在许多时候必须共同探讨学习。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尤其是中老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计算机操作等问题时应不耻下问,主动向学生求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e”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善于将互联网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e”时代是高科技、强竞争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要重新编写教材,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师要勇于应对这种挑战,除了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发展学生能力外,还要大胆地将E-TEACHING和E-LEARNING引入日常教学当中,肩负起推动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
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采用E-TEACHING和E-LEARNING有助于这些目标的整合,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e”时代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具有较强的获取、储存、加工处理、筛选利用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网络课件开发能力,熟悉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随时追踪和了解所教学科国内外最新教改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摆脱过去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慵懒状况,不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从知识传授型转变为创新引导型和综合科研型,以紧跟21世纪全球教学改革的大潮。
INTEL(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克博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正在努力掌握、大胆实践E-TEACHING和E-LEARNING,向最好的魔术师看齐,争当“e”时代的“导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