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后阶段的任务设计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阅读专题指导 手机版 | ||||
摘要:把任务型学习的理念运用到现行教材(SEFC)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进行任务设计,其中最难的部分是阅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本文试图根据阅读后阶段的特点结合David Nunan的任务分析框架从教学目标、学习者、阅读材料、环境四个方面就阅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思路进行探讨并建立动态的任务设计框架。 关键词:阅读后阶段 任务 动态任务设计框架 一)前言 任务型学习理论给外语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如何在结构功能为纲的SEFC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理论,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语学习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焦点。英语阅读课中的阅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是阅读课堂高潮的所在。设计好这阶段的教学任务对一节任务型阅读课教学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动态的任务设计框架来阐明此类任务的设计思路。然而由于笔者所学有限,不妥之处恳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二)国内外任务设计理论 在国外有很多专家对任务进行过定义。Peter Skehan (1998:95)在对一些任务定义分析基础上提出任务型教学课堂任务应该是:A task is an activity in which:(1)meaning is primary;(2)there is some communication problem to solve;(3)there is some sort of relationship to comparable real-world activates;(4)task completion has some priority; (5)the assessment of the task is in terms of outcomes. David Nunan(1989:47—48)在评述Candlin, Wright, Shaveleson 与Stern等人的任务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任务由下面六个成分构成:1)目标;2)输入;3)活动;4)教师角色;5)学习者角色;6)环境。 Nunan在该书中的第三、四章对任务的六个成分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静态的分析,缺乏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有些方面还有不尽人意,比如他在分析输入时只简单的提到输入的类型,虽然使读者对输入材料有了更广阔的了解,但对任务设计的思路却没有多大启示。书中充分论述师生在任务中的角色,反映了作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然而作者似乎忽视了学生认知技能等对设计任务的作用。还有在分析环境(settings)也没有提到教学时间和教学班的实际情况。 在国内,目前涉及任务设计的基本上是任务设计的注意点、建议以及原则(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P29);鲁子问(2002)卢莉(2002))尚未有过建立新的任务设计框架的尝试。 三)动态任务设计框架 阅读后阶段的任务设计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它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整体阅读教学最后阶段的任务活动,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阅读后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阅读内容的巩固和深化,使材料内容融入到读者的内容图式之中,以及发展学习者的其他技能。 任务设计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发点是阅读后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师生角色、学生心理特点和执行任务的环境设计任务来落实教学目标,这个过程的终结就是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任务。如下图所示: ↓ 认知目标 ─→ 第一阶段 ←─ 交际能力目标 技能目标 ─→ 确定教学目标 ←─ 学习方式目标 ↓ 材料特点 ─→ 第二阶段 ←─ 师生角色 学生特点 ─→ 设计活动 ←─ 任务环境 ↓ 活动形式 ─→ 第三阶段 ←─ 媒体运用 ─→ 修辞考虑 呈现的任务 四)阅读后阶段任务设计 1)阅读后阶段的教学目标 Nunan(ibid 49)认为教学目标虽然可以通过分析任务推导出,但不总是清晰地叙述出来的。另外,目标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样,下面所举的教学实例也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a)认知层面 巩固和发展所读内容,扩大学习者对所读话题的图式知识,并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常用的活动类型有新闻采访、新闻发布会、以及角色扮演等活动。但是,要使设计出来的任务避免只是简单重复课文的内容,任务必须要具备认知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加上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在设计以培养学生认知为目的的任务时,我们也可以参照Jane Willis对任务的分类:1)列举(listing)2)排序和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3)比较(comparing)4)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5)分享个人经验(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和讲述轶事(anecdote telling)6)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 )和项目型作业(project work)。 例如,在教Sao Paulo Fire (Lesson 62 Unit 16 Book IB)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Suppose you were one of the people trapped in the Sao Paulo fire/ a firefighter/ a passer-by / a worker next to where the fire started, describe in groups of four what you saw and how you felt during the fire.。虽然任务目的是巩固所学内容,但是也可以看出它要求学生使用课文内容之外还要加上自己的感受,甚至需要发挥想象力。 b)技能层面 任务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一个出发点和归宿。它要求教师首先令学生明白语言的意义(meaning),然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形式(form),即首先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再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形式与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后课堂教学任务从发展技能上看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很多课堂任务是口头形式的。但从写作培养的角度看,好的文章或者片段可以向学习者提供范例。例如,教Aswan Dam (Lesson 90 SEFC 1B)教师提供长江三峡大坝的数据(略)让学生仿写: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ree Gorges Dam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diagram. You must also discus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n provide your own opinion. c)交际能力层面: 这里的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即社交能力。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习很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必要的社交技能。而交际层面的技巧,则必须在与他人进行以达意为目的的、非正式交流过程中方能逐步掌握。下面的任务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A New Car Factory (Lesson 22Unit 2 SEFC SB 1A)的任务链中第一个任务是: 假如你是农民,学生,环保局官员,建筑公司经理,商人或者警察(六人组成一小组,要求每人去扮演一个角色),在你听到这则新闻后,你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为使学生间有更大的交际空间,我又设计了下一个任务: 为了决定是否在本市引进外资建立汽车制造厂,市长(由英语老师担任)希望听到各行业人士对它的看法。学生按角色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向市长汇报。 为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要进行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用到一些交际的手段。在汇报时,学生也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有个学生是这样的开头:Dear Mr. Mayor, we are environmental officials. We think…. d)学习方式层面 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实际有意识地设计探究性的项目作业让学生主动去获取课外信息,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比如, 我在教补充读物VRCs (Exit 8 ExpressWays SB III)时,读后任务是这样的:1)design a questionnaire about classmates’ choices between going to the cinema and watching videos at home;2)make a survey ; 3) make a report. e)情感/思想/文化层面 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注意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P1~2)。 在教Walt Disney (Lesson 2 Unit 1 SB 2A)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任务:When Walt Disney took along some of his pictures to a newspaper in Kansan city in the hope of getting a job there, he had no luck. But in the end, he became an excellent cartoon maker as well as a great film-maker. What do you think led him from failure to success? 思考这样的问题, 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材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对事业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民族性。学习语言我们要着重注意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我们在任务设计时可以考虑中外文化的对比。如:阅读完What is a Healthy Diet?( Lesson 58 Unit 15 SEFC SB 1B)后,可以就中西早餐的食谱、营养情况、就餐地点、营养差别原因等方面进行比较。 SEFC教材中的BODY LANGUAGE 是一篇很好的文化题材的课文,教材本身有比较中美之间的体态语。根据文章内容我们也可以另外设计比较型的任务。如,比较中外在接吻、点头、摇头、触摸等方面习俗。 2)学习者 任务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技能等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高于学习者的水平就会使学习无从着手,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成材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任务要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可以多设计几个难度和类型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 笔者曾经看到一新教师在教 A Farming Pioneer时,让学生讨论中国的农业。这个任务的问题是:一话题太大;二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技能。 3)阅读材料 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阅读材料的因素有:内容,话题和体裁。Jeremy Harmer(2000:70~71)指出阅读教学时任务要与话题匹配,优秀教师应能够深入挖掘阅读材料。 在教AN INTERESTING LIFE(Lesson 102 Unit 26 SB IB)时,很多人会忽视的细节是唱片的名字叫《他们知道这是圣诞节吗?》。为此,我设计的讨论题是:Why did Bob Geldof name the record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经过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圣诞节是西方最大的节日,他们穿新衣吃美食来庆祝节日,而在非洲穷人们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根本谈不上过节。Bob Geldof把唱片名称起名为“他们知道这是圣诞节吗?”的目的是呼吁人们关注非洲人民的贫困生活。 在我指导的新教师上Abraham Lincoln的公开课前,因为这课文大家比较熟悉我希望她能设计出新颖的活动。她从美国的南北战争想到了中国的台湾问题。但在评课时,有一位老师提出把海湾战争引到教学中来。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太成熟,因为海湾战争跟课文话题甚至子话题根本不匹配! 阅读材料的体裁也是任务设计的一个立足点。如Disneyland(Lesson 3 SEFC SB 2A)最后两段是描写Disneyland,这课书教学任务链中一个任务可以这样设计:Design on a piece of paper a park of your own; introduce some interesting parts of the park orally. 4)环境 执行任务时的环境是指课堂环境或学习任务本身所隐含的环境。David Nunan(ibid 92—93)将学习环境区分为学习方式(Mode)和学习环境(Environment)。学习方式包括:个人活动,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学习环境包括课堂和课外。笔者认为小组人数、班级规模、座位排列和教学时间分配也是影响设计任务的要素。比如,每排9位同学的班级分组情况就不同,在任务设计阶段不考虑这一因素很容易导致在课堂内小组中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另外在设计任务阶段我们还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时间决定着任务大小和难易程度的把握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任务开展的方式。如果任务比较大,难度比较高,我们应该考虑把它作为课外的任务。比如,我教补充材料Honk! Honk! (Exit 3 ExpressWays SB III)时设计的课外任务是一项调查报告:Investigate rush hour traffic in Jiaojiang and sugges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五)对任务进行修饰 在上面阶段的任务可能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设计者头脑里。设计者考虑的是如何从教材特点、师生角色、学生心理特点和任务环境的角度设计活动。要使呈现给学生的任务增加点趣味性,我们还要经过修饰阶段。修饰就是要求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设计任务,给任务加上一件五彩缤纷的外衣──活动形式。例如,对话形式的任务我们可以设计为网络聊天,独白形式的可以说成是讲故事。其它常见的活动形式有:竞猜、头脑风暴(brainstorm)、jigsaw、辩论、讨论、角色扮演、海报/广告设计、故事续尾、调查访问、记者招待会、新闻采访等。 1)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 认真挑选符合学生口味的活动形式是非常要紧的。它可以降低任务的乏味性,增加任务的趣味性。最能吸引学生的任务来自于生活实际,即任务要有真实感。例如,在阅读完Disneyland (Lesson 3 SEFC SB2A)之后,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让学生讨论Disneyland成功的原因。二是让学生为Disneyland设计一则海报。用到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但考虑到海报形式新颖而又活泼和学生喜欢挑战的实际,我们选择了海报设计。设计出来的海报可能是这样的: Disneyland In this magic world everyone can find their favourite meet Disney Cartoon characters visit the Sleeping Beauty Castle walk in the 19th century streets see Disney films enjoy first-class service live in the Tomorrow Land All these supplied to you by Disneyland in Los Angeles 2)从修辞角度考虑任务的文字部分 要认真斟酌任务的文字说明部分,力求简明扼要。也可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给动植物以及其他物品赋予人格,使任务变得生动。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牛津英语》The Facts on the Wolves时设计的活动是通过对第六段的阅读,完成 A wolf’s accusation,学生扮演狼的角色控诉人对狼的种种不公正的对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增加任务趣味性的另一个方法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它对课堂教学起着很明显的优化效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对文字的色彩、字体、大小的方面的处理能力,适当运用背景画面、动画声音等效果使任务要求更明确,使情景的创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在教NO SMOKING,PLEASE!(Lesson 6 Unit 2 SEFC SB 2A)我们本可让学生来讨论吸烟的害处。但是考虑到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课件并进行一次题为Should smoking be banned?辩论会。 六)结束语 阅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任务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教学理念,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还要增加学生执行任务的趣味性,体现教学任务设计的艺术性。毫无疑问,好的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务之中,使语言得到自然的习得,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Jeremy Harmer,《怎样教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000年8月 2)David 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3)Peter Skehan《语言学习认识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4)Jane Willis, Task-Based Learning: What Kind of Adventure? From http://langue.hyper.chubu.ac.jp/jalt/pub/tlt/98/jul/willis.html 5)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6)卢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陈建国 对于小学英语如何教的问题,现在真可谓百家争鸣 。有的专家认为“小学英语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兴趣为主,有了兴趣,以后的事就好办了。”有的专家认为,“儿童学习英语就应像中国人学母语一样,从听做开始,逐渐习得语言。”还有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小学生学习英语,光靠‘玩’是不行的,必须学习语言知识,通过认知的方式‘学得’英语,因为英语的学习在我国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好英语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单纯靠‘游戏’方式培养起来的英语学习兴趣也不会长久。”不管怎么教,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并且制订一套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体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小学生天性好表扬,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记得很牢,反之忘得很快。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听、说、唱、演、游等多种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情感与态度给予正面的评价来强化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健康的学习品质。小学生学英语,其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会使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如虎添翼。怎样的评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呢? 一、把握学生心理,以评激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在我国这种英语学习是一种外语学习,并非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下,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绝大多数学生学外语是为了应付升学高考或获取文凭。而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连这些也不明白,虽然中国申奥的成功和WTO的加入促动了一部人学习英语的动机,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所以我们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应能刺激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而不能制约和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再者,儿童学习英语有他自身的特点:有热情和想像力学起来比较容易和自然,但是又很容易受到失败的打击和成功的鼓舞,他们自尊心和对成功的渴望很容易受到伤害。态度极佳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学习,教他们是一种乐趣;态度不好的时候,他们就闷闷不乐,甚至无缘无故就不学了,所以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这一特点,使我们的评价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源泉。 1. 尽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凡涉及评价,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焦虑感,适当的焦虑能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但是,过分的焦虑则会阻碍学习的成功。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英语学习的评价时应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首先,教学要求不能太高,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每一次的评价中均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所有评价活动本身要生动、有趣,如可用竞赛、抢答、表演等形式进行,使学生对活动形式产生直接的兴趣。最后,要创设民主、轻松的评价氛围,为学生创造一切成功的可能。 2. 及时有效的反馈 研究表明,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能明显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并定期向学生发出成绩评定报告,使其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这样,能促进学生管理与评价策略的形成,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借此渠道加强师生的沟通,表达老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内因的形成。对学生的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除用等级报告成绩外,还要以对话形式用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指出其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综合评定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倾向,特别是进步趋势,要以一种动态的方法去评价,尽量增强正强化,提高学习动机水平,改善其学习行为和结果。另外,等级中的“不及格”用“待及格”代替,以表达教师的期望,同时应鼓励学生申请重考。 3. 关注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孩子们来说,向别人炫耀自己取得的成绩是他们的天性。孩子们不光需要老师肯定的目光,他同样也希望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优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们的评价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闪光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面对各种挑战。 二.把准评价目标,以评导学 评价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浓缩,检测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的载体和具体化体现,所以评价目标以及检测内容的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反过来,评价目标能统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故此,平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要评价的项目、形式、内容方向和难易程度,给他们指明学习、复习的方向,从而强化学生由未知到知,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自我转化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譬如,在开始学对话时就跟学生明确,编排演对话是英语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刻意去培养编对话、演对话的能力,从而达到以评导学的效果。 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态度习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还应注重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将其列入学期素质报告单。 英语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学期素质报告单) _____班_______组 姓名_________ 评价项目 评价细目 优秀(A) 良好(B) 合格(C) 待合格(D) 形成 性 评价 听的内容 1.听磁带 2.搜集信息 3.听广播 说的内容 1.回答问题情况 2.提出问题情况 3.值日生报告 读的内容 1.朗读情况 2.读补充材料 3.课外阅读 平时情况 1. 自我评价 2. 小组评价 3. 教师评价 阶段性评价 期中 期末 学习成果 口语(30%) 听力(20%) 读写运用(50%) 合计 描述性评价 教师评语 学生心语 家长寄语 三、组织学习网络,以评助学 1. 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学生根本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事实上他们不但有,并且他们做起事情来比我们想像的要认真、负责,诚实。再者,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正如教育评价理论家强调的:“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所以,针对小学生好表现,特别认真负责的特点,可以事先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习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主动性和责任心,当对照目标,自己给自己评价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某处的不足,为了下次评定能打出好的成绩,学生自己会努力的,比教师指出效果可能更好。 2. 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活动 当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都要任教四个班以上的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时时进行评价,老师的精力及时间不允许像传统的评价那样亲历亲为。另外,英语科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当学习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化现象。为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我们组织了“教师──大组(约8人)──小组(2人或3人组,)──个体”这样的网络,在评价过程中,除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外,还对其所在的小组、大组进行评价。首先在班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大组,每个大组由三至四个小组组成,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与评价除以个人为单位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在阶段性检测中多个大组同时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在大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自评、互评,让他们直接参与评价活动,而且,测试完毕,每大组选出最好的一小组在班内交流;在终结性评价中,让学生大组或小组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技能去完成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任务。由于在各个评价环节中均考虑整组的合作情况和整体水平,学生都很自然地把测试组转变学习组,组员之间互相学习、帮助、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辅导后进生的压力和缩小学生间英语学习分化的跨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协作精神、良好竞争意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 将评价延伸到家 在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中,与课程相关的人都应参与评价,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是评价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结果的重要责任人。他们不但关心学校、教师对子女的评价,且直接对子女作出评价。如何引导和帮助家长对孩子作出正确的评价?观察记录表无疑是个好办法,且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如针对听说作业的落实这个难题,教师设计如下表格,每周一发给学生,次周一收回并予以保存,作为平日考核成绩,以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日期 是否听录音 是否跟读 家长签名 听录音时间 跟读时间 学生签名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总之,课堂活动评价要充分体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这一根本目的,其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更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这样学生拥有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关于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北京市朝阳区水碓子中学 赵文娟 内容提要: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教学中如何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指导培养,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二、生生互动教学模式,包括出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组际间互相交流和总结规律。三、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施教的几个原则,包括普通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所谓“教学模式”,是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 以及教与学双边活动结构和各要素间相对稳定关系的简约概括。换言之,它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表达形式。而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发展心理学的“双主体”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媒体是教材。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通过积极探究,使“死”的教材转化为“活”的能力。但从“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认知的主体,因此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可见,互动式教学过程应包括两个层面,即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如下图所示: (一)“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依据“双主体”理论,经对“教”与“学”互动过程的分析,我们便可提出以下“师生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聚合等思维形式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和概括。 2.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 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主观认知的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尝试问题的解决,由此充分展现个性。当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局限,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之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求异,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创造总是建立在“求异思维”基础之上的,倘若没有“求异”,也就无所谓“创新”。 然而,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够吸纳新的知识,由此不断丰富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顾名远教授就曾指出:“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注重基础是培养问题思维的基石。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知识的广博性与创新性思维“顿悟”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设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4.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客观的认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进而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力。因此,我们既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情境做出反应,更要善于创造新的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英语教学中,句型教学和课文教学十分重要。为了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我又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即: 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家雀架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生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因此,我们可建构如下“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其操作步骤为: 1.出示探究问题 所出示的探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了“如何使用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后,我就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如下一个探究性问题:“假如周末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去香山郊游,每人的路费不能超过10元,而且还要安全省时,你认为可以选择何种交通工具?”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大家很感兴趣,随即便投入了热烈的讨论。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要分一定的步骤展开。可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教师可巡视或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复习“各种时态”时,有的小组就选用“记者采访”的形式练习句型的运用,一人充当“记者”,其他人则当作被采访者,或介绍自己的学生日常生活(一般现在时),或讲述过去的经历(一般过去时),或畅谈毕业后的打算(一般将来时)等。当学习了“过去进行时”后,又有的小组设计了“警察调查案件”的情景,在练习中自然地运用了以下句型── 警 察:What were you doing at 9 last night? Where were you doing that? Did you see him at 9 ? What was he doing? 嫌疑犯:I was …ing … 目击者:He was … I was at …(in…). 实践证明,异质小组的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生生间的互教互学,可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 3.组际间互相交流 即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各自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如有疑问,其他组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在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 4.总结规律 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观点、答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形成共识。例如,在讨论“怎样度过周末” 这个话题时,全班就归纳出以下“提出建议和表达赞同”的常用句型: 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 Shall we do sth? Let’s do sth. What about doing sth? Would you mind if …? Could you … , please? No problem. Why not. With pleasure. I agree with you. I agree to it. That’s a good idea. Great, we’ll try it. You’re right. I think so, too.等。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但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施教的几条原则 1.普通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 2.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必须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实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思维的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不可将“苛求”当成“严格要求”。 3.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在黑暗中摸索”要比“等待火炬引路”更有益;锐意进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这就叫作“过程价值观”。 4.激励性原则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绝不能置之不理,横加干涉,甚至一味地指责。要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承传统教学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在“主体参与”思想的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以上构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尚有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完善。 参考文献: 1.查有梁著:《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中学JIP研究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3.《现代化与主体性》,《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4.《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活动》,《中学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一中 陶战勇) 相关链接:阅读专题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