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语篇教学课堂模式探讨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On a Discourse Approach in High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整体性原则、心理学原理、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来阐述课堂语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一种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归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篇教学;课堂模式;课堂实践;构建
一、前言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始终没能,也不敢摆脱升学的指挥棒,热衷于“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粗略懂一点语法,能辨认一些单词,听、说、读、写能力低下。这一现象极不利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极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听不懂、看不懂、写不出、讲不出的畸形英语。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二、对语篇教学的课堂模式主要内容的思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我们认为,“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巩固、扩大学生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一部分无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师可侧重进行学法指导;这样“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语篇理解的培养;只有在语篇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学生的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是英语学科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主张在英语课堂上构建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归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语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a. 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正如心理学家格式塔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整体的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理解词句,不理解全文。
b.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周密细致地进行整体观察,然后再观察它的各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尤其是遇到新的内容,它们往往希望一口气看完全部内容。
c.图式理论
图式是认识或心理或智力结构,这种结构把有机体所察觉到的事物按照一般的特性组织到“群”中去,可以把图式简单地看作概念或类别。认知心理学家把构成特定情况的事件和行动的发展顺序的意义单位称作图式或框架。图式是认知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学生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因此,图式理论是语篇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图式理论的不断增加,又能促进语篇的整体理解。
d. 认知理论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2.语篇教学法的含义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以往的这种以词、句子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如果用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也许是有一定作用。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用、认知等方面的知识。Skehan(1998:1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3.语篇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高级中学英语(必修)教科书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同时,通过语法和词汇在语篇中的多次循环,反复打好语言基本功,整套教材各个部分都是以语篇形式出现。这为语篇教学的课堂模式提供了保障。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游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因此,我们在对英语课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这三个理解,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a. 导入(呈现) b.速读 c. 理解 d.精读 e.复述(表演)f.讨论g.巩固等七步。
a. 导入(呈现)(Presentation):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篇章的理解要大于语言知识。
b. 速读(Fast-Reading):通过速读,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回答Pre-reading中所提的问题。对整个篇章有个大致了解,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
c.理解(Comprehension):通过作记录(Note-making)、问答(Questions & Answers)、找中心(topic sentence)、关键词(key words)等途径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表层理解。
d. 精读(Intensive-Reading):通过精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所内含的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了解各语篇的含义,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e. 复述(表演)(Retelling/Acting):通过复述或表演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速读和精读这二个环节。
f. 讨论(Discussion):通过分组讨论或俩俩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发表学生自己对作者所发表内容的观点、看法,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g. 巩固(Consolidation):巩固本课的内容,加深记忆。可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起到巩固的目的。
三、语篇教学构建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教学媒体相继投入使用,校园网、多媒体实验、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设备保证了英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为在课堂中开展语篇教学提供保证,因此在每一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来展示语篇功能,从中心句(topic sentence)到关键词(key words);从语篇标记(discourse markers)到段落结构(paragraph structure);从中心话题(theme)到与此有关的深层次的思考(in-depth considerations),在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依托所创设的情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的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由于语篇教学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加强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语篇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学生团体活动,如:对话(dialogue)、同桌讨论(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辩论(debate)等。采用上述团体活动方式,就可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四、结束语
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读者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听者和读者往往根据说者和写者发出的语言信息,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可能发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但要备课,更要备“人”,以填补学生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精心备课,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与语言有关的其它领域的丰富知识,如:文体、修辞、语义、语用、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
主要参考书目:
1. Skehan, Peter.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1996),广西教育出版社。
3. 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9年第9期。
4. 李秋颖,“阅读理解的三外层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9年第1期。
5. 刘绪华,“语篇分析理论和逆向型教学法”,《国外外语教学》,1999年第3期。
6. 尚新平、乔风杰,“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实验成果报告”,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8年第6期。
7.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1990),湖南教育出版社。
8.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199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1996),广西教育出版社。
(桐乡市高级中学 庄志琳)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