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英语短剧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震泽一中 王国红
英语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在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具有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适应生产和生活、满足未来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外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我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经常排演一些课本剧以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对人的学习行为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进行长期有效的语言学习,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集中反映在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上。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60年代曾提出成就动机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认知的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和附属的内驱力(Affinitive Drive)。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认知的内驱力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有关,也与认知的兴趣有关。心理学证明:人的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围绕着具体的学习动机形成、发展的。因此,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进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认知的兴趣更来自于人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教师要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来激发这方面的内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步入高中阶段学习后,英语教材的难度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词汇量大幅度的增加,课文的篇幅也加长了,内容复杂、覆盖面广,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长期的单一的学习环境、考试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缺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时间一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导致学习上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语言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反映,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激活相关记忆,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有感而发,激发言语表达的欲望,从而培养运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使认知内驱力中天性的那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发挥。英国教育家Jayne Moon的研究表明,学生具有“go for meanings”的天性。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the teaching model of role-playing),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改编、续写等,在自己设计的情景中进行生动的扮演,创设模拟的情景,为学生使用英语提供真实的情景,体现了语言“学以致用”的原则,还语言以生命力,以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每次都要挤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上台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每天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用英语作有关星期、日期、天气、出勤等的值日报告,然后由该值日生邀请其他同学表演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短剧,剧情可以参照已学过的课文情景,也可以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须是已学过的类型,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在准备阶段吸收新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多次组织课本剧表演竞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好胜心。例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A tale of two cities”片段。事先教师没有提供过多的材料和意见,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设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短剧的主题,因此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明确小说的主题,学生借阅了许多相关的小说,了解故事的梗概和背景, 对原版小说进行了认真的解读。由于原著系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经典之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了地道的英语,了解了小时的时代特征。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曼奈特医生的亲生经历为主线,揭露了封建贵族迫害农民的现象,预示了革命必将到来,为富不仁者必受惩罚。大量的课外阅读大大加深了这方面背景知识的“厚度”,同时由于原著中有大量的新词汇,学生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就需要查阅字典,对作品和作者加深了了解,并通过字典的查阅丰富了词汇量、拓宽了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戏剧的排演过程中学生们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他们的创造力,狄更斯是个出生于底层的文学家,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挫折,因此他的作品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所使用的语言就比较通俗丰富,但小说人物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语言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方气息,有些地方需要学生多方查找、大胆揣摩。如在莎士比亚名著“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夏洛克只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英镑的肉,由此可见他的狠毒、残忍;当鲍西亚为安东尼奥辩护,声明夏洛克可以得到那磅肉,但要做到只能割一镑肉,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不流一滴血。演到此处,同学们群情激昂,他们都被鲍西亚的聪明才智所震撼,都为夏洛克得到报应而拍手称快。学生们的表演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学生的潜能如果被有效地挖掘出来所爆发的能量是超乎想象的,而在短剧的编排中我似乎找到了一条引导他们的渠道。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又促使他们期望在随后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学生们产生了凭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想赢得相应地位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发现自尊的需要是所有缺失需要的最高层次。有人评价我国的教育上有一种“跳高”现象。无论选手能跳多高,总有下一个更高的要求在等着,而跳高的最终结果始终是失败,因此我国的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学生们在不断地经历失败考验的同时,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也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因为经常性的失败体验会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逐渐引起学习上的回避和退缩反应,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而在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中,剧本的难易程度、评价的标准等都有相当的灵活性,评价的宗旨要以鼓励为主,适当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每位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作为回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能够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内在需要被满足的乐趣,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态势。而通过类似英语短剧的编排、表演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这种教学摸式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认知、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都存在个体差异。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满意,都有所得。我所教的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平行班级,可以说他们已经经历了中考的失败,要重树信心、再壮斗志对他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我们的学生在很多时候不是缺乏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他们需要的是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研读那些看起来似乎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内容;他们需要的是人们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去实现被认为是他们所“无法实现”的目标。然而当学生发现自己在课本剧编排和表演时也能感受较高层次的“心灵震撼”时;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体现自身价值时,他们的满足感是显而易见的。在兴趣提高的同时,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例如:有一位英语较差的学生在扮演“At the shop”中的那位顾客,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经过充分的准备,他的英语台词说得非常流畅、风趣、幽默,表演逼真、滑稽,把人物演活了。他的表演为自己赢得阵阵掌声,也为自己找到了自信。由此可见,通过短剧的排演,可以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在以后的课堂上该生表现也非常积极。这种语言的实践活动除了对学生学业方面有帮助外,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演课本剧让全体学生都成为演员,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让每位学生的能力都能获得持久、充分的发展。
“尊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学生有了对教师尊敬和热爱,又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必然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需要与价值认同,然而能否使已经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均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当教师已成为学生心中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学科“偶像”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本身的喜恶。均使他们十分看重和非常介意。往往是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一个动作等都会挫伤学生的心灵。因此,我在课本剧的编排中始终遵循着这样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行为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值得肯定的;需要商议的只是时机是否成熟或者是否还有更佳方法。如在《威尼斯商人》的编排中,有学生提出要借话剧表演的道具服装。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为了使表演更成功而提出的要求,然后我再建议他,是否可以考虑在学校大型表演中再借服装,因为我们的表演是课内的几分钟,换服装等活动时间不够。他欣然接受我的意见。至于那些只说一句台词,甚至仅扮演`一盏台灯`等似乎不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行为在短剧的编排设计中都时有出现,但我始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而在“荒谬”的最后总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低调的、是被故意压低的。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多给他们一些掌声,“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不难得以论证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高昂的状态,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创造能力自然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教师要因时、因人、因地,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之。我认为,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用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上是我对于编演课本剧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初步尝试和一些实践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书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 育心理学》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drama”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1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