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走到学生中去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城西中学 丁春兰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动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前不久,在高二年段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上,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上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我认为,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育观念,学会走到学生中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第一、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往而建立,对教育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情感则是这种关系的调节器。现行教育体制内,教育客体的广泛性和特殊性,教育对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性均要求我们:为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达到感情的融洽,促进教育成效。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位”为“生本位”。 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出现“以情论人”的固执和“以人论事”的武断——明明是好学生干了坏事,老师却为之护短;明明是学习差的学生做了好事,老师却不信其有,或虽信其有而疑其动机。此类事情发生多了,既不利于班务工作的开展,又不利于全体同学的健康成长。要改变这种评价学生时消极的思维定势,班主任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在这里主要是变“师本位”为“生本位”。传统的教育思想,总是将教师置于“本位”,教师是“ 传道”者,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纳道”地位。结果,学生在长期的“现实处境”中,渐渐放弃了表现“个性”的愿望,一切以老师的是非观为标准;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培养自己的“服从性”,甚至有少数人学会了曲意“逢迎”。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抗拒”,但大多只能是“地下”的,无法触动“师本位”的权威地位。“师本位”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它使人类道德“前行”在学校教育这一最重要的领地遭到了强硬的“软性拦截”。试想,如果老师永远是对的,学生不可能超越老师,人类的道德还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吗? 第三、走到学生中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要尊重每个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做朋友,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爱学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源,而“爱学生”则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不能因片面追求学分,而忽略了学生德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他们所要学会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教育工作者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