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开课的准备说开去……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 要:有感于学生在公开课准备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态度和能力,本文探讨了应如何在测试内容与形式及评价制度上更好的促进这一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的这种热情和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以保持,进而促进新课改的贯彻与实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公开课,测试的真实性,评价制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多元目标指向的开放的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于是一堂堂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示范课纷至沓来。开课老师为了让这一节课显得精彩生动,达到新课标的目的,都会在开课的前几周,乃至前几个月就开始相关准备,并让学生以收集有关资料等方式一起加入。学生随之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或减少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图书等,集中精力在几周内准备好老师布置的任务。所有准备的内容往往要通过老师的整合、学生的演练、反复的试讲、听大家的意见甚至听专家的意见等诸多环节,改了又改。如此这样几周的精心准备,公开课大多以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地体现而成功告终。结果,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满堂的喝彩和教学师生的如释重负。尽管尔后的教学通常又回归于为考分而努力拼搏的方式,然而仅就这一堂课的准备和实施来说,确实体现了我们新课改的精神。因为学生的学习其实在这堂课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没有局限于45分钟的公开课上。他们翻阅书报杂志,登陆互联网络,向家长和朋友请教,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作了大量准备。这个准备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全方位学习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课结束了,但有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怎样使学生如此的学习热情持续到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怎样让此种教学方式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评价? 深入思考以上两个问题,就不得不站在教者的角度,审视一下我们目前的考试制度。也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中考和高考这样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不啻是一种较为公正而又有效的方法。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要让测试方式或测试内容更好地体现老师所教,体现考生所学、所会和所能,进而更好地推进新课改的步伐和体现新课改的成果,那么使考试任务或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一致,即测试中的真实性,就必须作为一项原则,在各类试卷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以英语学科为例,为了使英语教学达到真正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就应让语言测试的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以及实际的教学达到一致,才能互相促进。笔者对上海市近年来的英语高考试卷作了一些分析,发现其试题在真实性这一原则上已经有了较好体现。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借助字典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手段,如何掌握和正确使用这种手段,自然也是考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并应解决的问题。在2001高考试卷阅读理解中便有了要求考生通过查阅字典中的某一页来完成阅读任务的试题;2002春季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中,试题又选用了某大学信息指南中的一页,要求考生搜索该大学有关服务和设施方面的信息并完成阅读任务。这样的任务是每个高校新生入学后都会遇到的;2002年秋季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中,又选用了某机场的布告作为考试任务,考生读懂简单的布告内容,即可完成在机场办理出关手续的各项任务;2004年试卷中又选用了一则邮购广告作为阅读理解题,该题除了考查考生理解和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外,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气息;另外在2002年的高考听力测试中,采用了听新闻的形式,要求考生在听懂各条新闻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和辨别信息;在2003年的秋季高考中,上海试卷又把部分听力题的答题形式由多项选择题改为填空题,要求考生在听完一段较长的对话后,根据所理解的信息,用填空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比如,电话留言条和信息登记表等);2004年的写作题又以日记的形式要求考生通过“出墙报”的话题,谈谈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学习与为集体服务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针对的是个人学习与集体生活这对矛盾,这恰恰是广大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经常面对和必须解决的。这样的试题自然与学生的心理、与现实生活贴得特别紧。以上考试任务其实都与考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也会觉察到,考试任务与真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在主题和内容上都是相关的。应该说,有了测试内容的真实性,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方面是对考生的答题表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考生更容易展开相关想象,思维也显得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测试内容原来与日常生活差不多”的体会,反过来会对考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使考生逐渐懂得:想掌握知识就必须更加注意在生活中观察,更加善于在生活中学习。除此之外,从形式上看,包括写电话留言条、信息登记表、日记等诸如此类的考试任务,不仅比多项选择题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情景,还能从考生的答题表现中推测出其现实生活中完成同类任务的表现,即可以从考生的分数中推测其语言运用能力。减少考生凭猜测、瞎蒙来得分,使测试成绩更加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分如其人”“分如其能”,从而能通过测试内容的真实性,来体现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在整个过程中体现这一目标而不流于形式?如何让我们教育的实质真正是“一切为了孩子”,而非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堂皇理由掩饰下的“一切为了应试”乃至“一切为了功利”?也许单凭一份试卷的真实性体现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必须从这儿开始。而对于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诸多管理政策,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应该还有许多…… 参考文献 黄 侃:“自主 开放 多元”—从我的一堂教研课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南京教育》,2003年第3期 孙晓明:“用网络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自准备一堂公开课的反思,《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11期。 徐欣幸:“谈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11期。 刘 红:“我是优秀的语文老师么?”,《2004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选》 《英语课程标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