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为切入点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东北育才学校:赵志强 I.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指导性文件,并在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应试教育”的概念,并进行了全会共同的批判;从此中国“素质教育”的口号大张旗鼓地提了出来。随着时间地推移以及全国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研究、探索、实践与经验交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其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而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即“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渠道”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实行。自此,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校本课程”以及依靠各个学校本身特色的教育改革也应运而生。(“校本课程” 即建立有自己学校特色的、遵循教学规律、以国家教委的有关教育规定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目的、以自创教学大纲和教材委依托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我校作为优才教育实验基地,教育改革的力度与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都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实施。本学期,我校提出了以“科学探究”(即研究性学习)为出发点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II.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科学探究”课程的设置与提出是建立在我国理科教材中过分注重科学的结果(科学知识)而忽视科学方法(过程)的教学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换言之,我国的理科教材相当普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想”和 “做”,这一点将毋庸置疑的影响和束缚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不利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所需求的21世纪的优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而“科学探究”课程的设置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其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以自身的亲身经历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本质和精神及科学的整体性,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基本能力和品质的发展与提高。而实际上,“科学探究”课程的目标设置决不仅仅限于理科的范畴,它同样适用于文科教学,自然英语教学也毫不例外: 第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参加高考的需要;换言之,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早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决不仅仅在于学生能在笔试中答多少分,而在于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今后的听说能力以及情景交际能力。而高中作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教学目的的设置也正是为上级教学单位提供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有潜力的、能独立进行自学、能不断进取的学生。“科学探究”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设置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目标前提下自主的学习、主动的训练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资料查询能力、听说能力、资料归纳能力、以及群体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第二.近年来中国青年报对某大学的各系学生进行的有关文学修养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文学品位、文学鉴赏能力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也就要求每一名有责任感的文科教师(英语教师自然也在其中)在平实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学品位的养成以及文学欣赏水平的培养。英语教师自然可以利用高中教材中的已有的文学教材简介的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部分原文(如精彩篇章段落),分析作者写作意图,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人物矛盾冲突,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该文学作品的影音资料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 III.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本学期我校“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正好给我的英语教学改革思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为此,根据如上的想法和可行性条件,我在我们高二年级的所有班级种选取了18名同学分成3组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题目选自高三上学期英语教材的第11单元“The Merchant of Venice”.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希望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以及他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贡献(由学生独立完成) 2.分析“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篇喜剧的特点,欣赏本篇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时代观点。 3.分析该篇戏剧的历史背景以及莎士比亚在该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观点乃至该篇戏剧所反映出的时代特色。 4.培养学生独立查询资料的能力:包括图书文字资料、网上电子资料、影音资料等等;同时训练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群体合作意识、动手实践等能力。 5.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以及在交际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听说能力。 该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具体步骤: 1. 第一节与第二节课确认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学习的目的、完成该文章的阅读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所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明确研究性学习目的得以实施所学要进行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2. 第三节与第四节课为资料查询以及资料共享阶段: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校内查阅图书,查阅教学光盘,查阅网络上关于莎士比亚的介绍以及关于莎士比亚的文学评论的文章;进而实现学生共享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共同理解、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学习者”之间“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介绍给学生自己的教学软件与光盘,引导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Internet 网;学生则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给老师看等等。实际上,如今的教学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往往比教师获得还要快、还要多、还要细。因此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架子”就必须得放一放了) 3. 由于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同时在中等学校所能获得的关于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作品赏析的资料毕竟不足。因此,这些学生被鼓励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去了解、阅读、赏析更多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同时自行完成更多资料的查询。具体的说可以采用如下方式:a. 制定防谈计划,采访一名或多名对莎士比亚有研究的大学教授,以获得专家的指导;b. 课外阅读“The Merchant of Venice”全文(可以是汉语版的)来深刻领会该戏剧的写作特色;c. 利用自己家庭电脑上网快的优点,通过e-mail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一些网上教学研究机构取得联系,以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d. 进行网上自行资料查询,并进行文件的检索,为自己的研究论文作好准备。 4. 第五节与第六节为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汇总与研究讨论阶段:分为如下几个步骤:a. 由三个学习小组的组发言人陈述本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介绍整个过程中资料查询中遇到的苦难以及取得的经验;b.简单叙本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阐述本组对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结果,特别是对“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篇戏剧中人物关系以及戏剧中矛盾冲突的体会,同时包括对莎士比亚的认识;c. 进行讨论,增加全体学生对这篇喜剧的认识,让学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对全世界文学宝库的贡献。 5. 第七节与第八节为成果展示以及求同存“异”阶段,分为如下几个步骤:a. 三个小组分别展示本组的研究论文,全体共同探讨,取得关于该篇戏剧写作特色、人物特征以及关于莎士比亚文学贡献的共识,同时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关于该篇戏剧的不同认识不加否认,只要求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逐渐加以领会;b.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本组的戏剧演出,即上演本组的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中法庭上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以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并充分理解该篇作品的喜剧特色;c.欣赏英语原版影片“The Merchant of Venice” ,对比学生自己表演与专业演员的差别(特别是不同情景下语言的运用、语音语调以及形体语言的使用等各个方面的差距)真正领会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 d.指导教师评价。 1教师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世界文学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和文学素养,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以及心理成熟能力乃至理解能力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因素,最后研究结果所体现出的个人观点与见解不是很明显;事实上,学生了解的更多的还是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不同阶段作品和相关的文章简介,而对于 “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篇作品的喜剧特色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教师的个人意见(虽然这些学生是主动提出要参加这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而非被动) 2 整个过程中资料查询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进行防谈却是困难重重:一是学生还是比较腼腆、胆子小,不敢走出校门去访问有名的学者;二是一些学生虽然走出了第一步,但在遇到“钉子”后,即遭到访问的拒绝后,感到没“面子”,就停止了下一步防谈计划;三是很多专家学者对学校的这一项工作不愿意配合或没有时间配合,最后还是通过学生的家长的关系找到了某位教授给予了一些指点。 3 高中生还不能正确掌握图书馆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缺乏查找具体文章的能力:比如在查询关于莎士比亚文学评论的文章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查询,即使是查到一些文章后,资料检索的能力还是比较差;此外,学生对文学评论的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还是不够,这也导致了研究成果的简单,留于表面形式。 4 学生的听力以及阅读乃至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表现在资料陈诉过程以及戏剧表演过程中语言 不是很流畅。 V. 研究性学习得以实施的原则与条件: 1学习的主动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要求学生必须是主观愿意投入,这样可以变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投入,包括学生的热情与时间等方面的投入。 2 题目选择的适宜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是有能力和有可能性开展的题目,以避免无的放失,答不到预定的目标;同时题目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获取资料的可能性以及难易性;此外题目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本身的素质与个人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等个方面的因素。 3 资料收集的系统性与计划性原则:即作为研究性学习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资料检索以及资料查询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要强调资料获取的迅速、快捷、准确;同时要求资料的整理与归纳的准确。 4.群体意识和合作原则是研究性学习要达到的预定目的之一:即在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必须加强集体意识,增强合作精神,工作中强调分工合作,注意资源共享,并经常进行讨论以共同提高。 5 平等性原则: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论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学习者身份”的同一个起跑线上;教师必须容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犯错误,同时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活动空间,要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容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换言之,教师与学生是建立在有共同研究目的为基础的临时组合,教师没有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权威”,学生也没有必要对指导教师唯唯诺诺,为马首是瞻。 总之,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情景、强调学习的探究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习结果的迁移,即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形成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经历,自我情感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以及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该学习方式 不仅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呼唤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实践,不断创设这样的学习机会,以培养新世纪更有朝气,更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莘莘学子。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