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载体下的多元集体备课的探索和实践---记一所普通高中高一英语备课组建设点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师徒结对”载体下的多元集体备课的
探索和实践
---记一所普通高中高一英语备课组建设点滴
【摘 要】近些年,在很多高中,新教师比例急剧上升,甚至远远超过老教师比例。如何在这一特殊阶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这些高中面前的一个棘手。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那么,怎样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本文以师徒结对作为集体备课的载体,以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以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并从集体备课的实践平面阐述我校高一英语备课组所进行的点滴探索。
【关键词】师徒结对, 集体备课,议一议,听一听,评一评,比一比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些年高中段招生比例大副提高和初三毕业生人数的空前增加,高中出现了新老教师严重失调的现象, 未教满一轮的新教师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老教师。另外,近几年教师的频繁流动对一些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其实我校就面临这一状况。
现以外语组举例:
年级 教师人数 未满一轮新教师人数 师徒结对情况
高一 6 4 2带4
高二 5 4 1带4
高三 7 3 3带3
为了使未教满一轮的新教师能在最快的时间里适应教育教学,掌握教学常规,少走弯路,以快速站稳脚跟,打出旗帜,同时也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推行了两种非常理想化的制度:一、新老教师结对制度:新教师到校后,学校习惯于给新教师指定一位同年级、同学科的老教师为师傅。师徒关系一成立,师徒俩就要经常相互听课、评课,师傅要给徒弟“传道、授业、解惑,给徒弟指点迷津,引导和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二是集体备课制度,就是要求每个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学科备课组,由备课组全体成员分担下学期所有教材的备课任务。备课时采用规定格式的备课制与备课形式,然后大家共享备课成果。这种备课形式在当前中小学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工作单元与管理单元。
可以说, 推行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是和谐教育的要求,也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要求,符合校本教研的要求,更符合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育教育质量.
然而几年下来,总觉得效果不佳,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其实,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根源。近年来,上面“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倡导课程改革”,而下面却“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死抓分数”。“分数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你死我活,可以说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分数不仅同奖金挂钩,还与名誉和地位共存,也真正印证了“同行是冤家”的道理。 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好能成为“常胜将军”。于是乎,集体备课不出手,师徒结对留一手,因为不需多久,徒弟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师傅也不可能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料全盘地教给徒弟,甚至看到徒弟渐渐地成熟,不是感到欣慰,而是坐立不安。他们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采取资料封锁,甚至采取误导等手段扼制徒弟的发展,以给自己的竞争造成有利的地位。因此,这样的“师徒结对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有很好的成效,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搞搞形式罢了。这样的集体备课又能有多大成效?
那么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这两项举措难道不是毫无是处,早该废除了吗?恰恰相反,存在就是他们的价值。假如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处理好以下的两个问题,这两项制度才会也必然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我校高一英语备课组提出了“以‘师徒结对’载体下的多元集体备课的探索和实践”这一课题,并在2005年9月开始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和研究。
2.问题之关键
2.1.想不想
想不想参与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想!年青教师经验不足,想! 老教师精力不足,更想! 备课这个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新课程即将全面铺开的今天,传统的个人式备课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们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于是,教师们发自内心地呼唤“集体备课”。另外,教师的高强度的工作量,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找学生谈心,等等几乎压的教师喘不过气来,而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的引入,恰恰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那么为什么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就不想搞师徒结队和集体备课,或者就在走走形式,应付检查了呢?关键是合理的评价制度的缺失。现行的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集体。既然成绩是属于个人的,别人成绩上去了,意味着自己成绩下降了,同时也意味着评优希望没了,晋升希望没了,离下岗的日子近了?谁又会希望自己得到这样的结局呢?
故此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评价制度才是切切实实地实施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即评价应该成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促进教师业务成长的主要手段。写教案只是备课工作的一个环节,对备课工作的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查教案这一层面上,而应赋予更多的实际内容。首先,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能反映教师劳动的创新性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学反思、教改实验、创新性教学和案例分析、真正的电子备课等引入备课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最重要的是,考评教师工作实绩时,要先看备课组集体成绩;“徒弟”成绩的取得要先给予“师傅”的肯定。例:高一备课组在建德市抽考中标准分增量0.6,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同时徒弟教师张三在建德市抽考中标准分增量0.8,而师傅李四教师标准分增量0.4。两位教师得分如下表:
针对“年轻”的“徒弟”教师张三的教学成绩考评表:
徒弟
张三 备课组成绩(满分50分) 50分 总得分 95分
个人成绩 (满分50分) 45分
对“年老”的“师傅”教师李四的教学成绩考评表:
师傅
李四 备课组成绩(满分50分) 50分 总得分 95分
徒弟成绩 (满分20分) 20分
个人成绩 (满分30分) 25分
有这样的考核制度,何愁全备课组各个教师不齐心协力,更不用担心老教师在指导新教师时不倾囊相授。可喜的是,我校教务处已经在“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两方面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上下功夫,这使我们全体教师在这两方面不但“心动”而且付诸“行动”。
2.2 会不会
然而,“心动”并不能代表一切.“行动”才会出成效。那么解决新教师“会不会”就成了备课组长和老教师(即师傅)的首要任务。言传不如身教,在开学的第一天,备课组长,发给了备课组内的每一位教师满满的18页18开的打印资料.这就是本学期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的资料.
① 一份单元学案(2页):30个本单元的重要短语,8个必背的佳句.
② 五份课外作业(10页):紧扣本单元前5课时的每天20分钟的课外作业.符合学生实际,紧贴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点和重难点。
③ 一份单元测试卷(6页): 完成时间40分钟。要求紧扣本单元;难度系数0.75
原来,集体备课就这么简单,谁不会呢?想想简单,做做难。要完成这“18页”的任务,一个教师得翻阅大量的资料,下载大量的课件和电子教案,理清知识点,理解重难点, 这个过程是主备课教师在上所负责的新单元前2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主备课教师是新教师,那么他的“师傅”教师就得关注这一过程的始终,指导该“徒弟”教师做好一切工作,包括18页资料的难度把握以及校对工作。可以说这一过程如果让“师傅”教师一个人单干,他只要30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但是参与指导新教师所化去的时间往往远远超过30小时。但是,新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磨砺,成长之快,却不是用指导教师(师傅)全盘包办代替所能换来的。
试设想,假如这些工作都由备课组长来做,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再设想,如果不进行集体备课,全盘让大家单独去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下附:2005学年第二学期XX中学高一备课组集体备课主备课安排表
周次 单元内容名 称 主备教师 指导教师 集体教研时间 18页完成时间 下载10个
配套课件 备课组长
检查登记
…… …… …… …… …… …… …… ……
13 UNIT19 张三 李四 4.22 4.21 4.21 ……
…… …… …… …… …… …… …… ……
如果把上面所谓的“18页”理解成集体备课的全部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集体备课应该由三个有机部分所组成,即“个人反思”、“同事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个人反思是前提,同事互助是基础,而专业引领是关键。因此所谓的“18页”只是拉开了集体备课的序幕。
3. 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高一备课组充分利用“师徒结对”这一载体进行了“多元集体备课”的实践和探索:
3.1议一议
在师徒二人经过一周左右的探讨和摸索之后,在新单元教学的前一天,我们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中在桃李亭,由主备课就本单元主讲教学设想,阐释理由。这一步要求主讲教师说清“教什么”“重难点在那”和“怎么教”,而且要求说清隐含在背后的“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主讲不等同与一言堂,而是在“师傅”们的引领之下进行质疑研讨,寻求思维碰撞。由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交流,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具体可以围绕以下这些问题展开质疑交流:
①是否从教材和学生两个维度去制订教学目标的?
②从教学目标看,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③从学生实际情况看,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什么?
④本单元教学内容是符合现代学生实际吗?有无必要进行整合?
⑤教学设想是否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⑥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具有弹性?有没有调控措施……
简言之,我们集体备课时,我们既要议教材又要议学生;既要议教法又要议学法;既要议考点又要议热点。“议一议”的结果:由主备课形成单元各课时教学预案,并进一步完善“18页”资料,经过备课组长审阅后交印。
本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附流程图如下:
集体议论研讨 个人归纳提升
主备课教师主讲 形成单元教学预案 形成各课时教案
实践之感悟:“议一议”的关键在于研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而不在于是否有共同的教案。即集体备课既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
3.2 听一听
从教委到学校,对教师都有强制性的听课任务。教委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听满12堂课,有些学校规定教师必须听满15节课,还有些学校规定教师必须听满20节课甚至30节课。在听课这一环节上,学校过分强调了对教师听课行为的表面监控功能,而忽视了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客观上将听课活动由“效益目标”异化为简单的“任务目标”,教师的听课行为也就相应地演变成追逐“任务目标”的实现过程,根本无暇顾及听课本身给教师带来的效益性意义。
其实,听课也是对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也是集体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很多的教育教学杂志上,听课和评课被称之为“互动式集体备课”。但是繁重的教育教学负担之下,我备课组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功利性的互动式集体备课”。何谓“功利性”,因为我们备课组在上每个新单元时,由主备课教师根据我们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单元课时教学预案先上课,每个新课时都比其他教师快一天,这样,对上第二天哪个课时没有把握的教师,可以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随时抽时间去听课(当然,这是我们高一备课组教师之间长期以来的形成的默契),难道这还不算“功利吗”?但是这是“务实”派的功利主义,既完成了教委和学校的任务,同时把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出。
听:教师授课时的起、合、转、承、导是否流畅、自然、贴切;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灵活;外显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上是否清新、富有创意等。
看:教学流程的设计、推进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明晰;教师的角色是否自觉转变;“教”是否自觉主动地向“学”转移;教师是否“心中有学生”;教师是否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高涨;学生的参与面、思维度是否“看得见,摸得着”;教师是否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把生成点演绎成课堂“亮点”;教师是否在走“教案剧”等。
思:教师的教材处理是否得当;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师是否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一环节的教学若由你来执教,是否有更好、更妙的处理方案;执教教师是否以“课程标准”与新大纲为指导展开教学。
这种形式的随堂听课有两大好处:一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彼此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相互勉励和指正的基础上,特别有利于年青教师的迅速成长。二是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这堂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堂经过大家都参与集体备课后的展示课,因此同组听课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甚至是带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听课的,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听课教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集体备课单元课时教学预案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教案,并在集体备课和听课反思的基础上修改主备课教师所下载的课件,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层次的课件。我校教务处要求“师傅”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检查“徒弟”教师有无在集体备课预案基础上进行“个人二次备课”,如果没有视为教学事故。
当然,多听听研讨课、优质课之类的公开课,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帮助也是很大的。毕竟这些课,都是经过授课教师精心推敲过的,这些课必然有许多的亮点值得大家的学习。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欣赏这一类型的课,我校外语教研组,在2005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开展了18堂公开课。(详见附件2)因此,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在上学期平均节数远远超过了学校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有一位教师甚至达到了48节。如果为完成任务而听课,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实践后的感悟:听课的目的在听课的过程,以及听后感悟,而不仅仅在于完成任务。即听课既要关注“数量”,更要关注“质量”。
3.3 评一评
“评一评”包括评一评自己的课堂教学,即授课后反思,也包括“评一评”同事的课堂教学, 即听课后的反思。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提倡教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师傅或其他同事解难释疑。集体备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促使其不断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之处,同时,也会有一些意外闪光之点。及时把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分析,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生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上的课,也可以是听了别人的课后的感想。这些宝贵经验,对自己、对他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 评价“成功点”。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教学共鸣。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取得成功?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新教师的朝气,造就了新教师可爱的一面。课间休息时候,外语组办公室经常会传出哈哈大笑声,这时,可以预见的一种情形就是一位教师在“吹牛”,今天上课时,有那N个得意之处。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旁扑“冷水”,如果我是你,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我会怎么怎么处理;如果我是你,那个知识点会怎么怎么处理,即节约了时间又简明易懂。可想而知,两位活宝刚从同一个教室走出来,这当然也是非常及时同时也是非常开心的评价方式。
② 评价“失误点”。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生生的人,因而,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教学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对所出现的问题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采取对策。如果从我们办公室传出的哎声叹气,那么今天你听到大多就是今天上课有诸多之不足,例如……。
③ 评价“创意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原先教学预案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此时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产生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课后要及时地把它们捕捉下来,汇集成“创新火花集”。
无论是成功点、失误点还是创意点,都是教学研究的鲜活材料。都应用笔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教师的宝贵财富。我校教务处要求“师傅”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检查“徒弟”教师是否经常教案后写上教后录(即自我教学评价/课后教学反思),如果没有,则视为不合格教案本。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那就是一篇极好的教学案例研究文章。 2005学年第二学期建德市教研室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叙事反思性”教学案例比赛,正好从教研究角度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当然老教师在评价未教满一轮新教师时,应尽量多做纵向比较,即找出执教者本次教学较之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应讲清原因,让其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同时感悟出“怎么做”。总之,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执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
实践之感悟:如果说课前的集体备课和个人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
3.4 比一比
任何活动的开展和延续必须有相应的价值观支配。同样集体备课要真正“真”起来,就必须让老师们承认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成长有用。因此在每一次活动之后,为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搭建一个“比一比”“赛一赛”的展示平台,把集体智慧的成果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个性特长呈现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研究,让老师们清楚地看到参与活动之后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变化,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集体备课的依赖。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刘,只有为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舞台,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使他们信心百倍,接受一个又一个挑战,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轧道。在一年的工作中,我们为四位新教师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如:新教师汇报课,年青教师比武课,观摩课,组内“三个一”比武---一堂公开课、一分测试卷、一份教学案例。为了上好这些课,老师们齐心协力,尤其是“师傅”教师,从教案的设计、教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环节过渡的安排,都给予了精心策划和热情指导,他们上完课后的那种喜悦将伴随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每一天。随后的日子里,两位新教师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感受着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快乐。时至今日,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就要快一年了,在这期间,她们快乐地成长着,每一个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一些老教师都感叹道:现在的年轻人可塑性强,进步真大呀!
建德市英语优质课比赛即将在我校拉开帷幕。我们的两位“师傅”教师把两位参赛名额都让给了新教师。对于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教师有这样机会大范围地公开展示自我,在我校乃至全市都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全备课组将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期待着他们会在“自己家里”向“自家人”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最关键的是,我们期待着他们从“比一比”的展示过程中获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此机会,我们的两位新教师非常珍惜,我们的两位“师傅”也非常重视,我们的两位“留守”新教师也热情参与,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他们面前的机会多多。
有位专家说:听见的会忘记,看见的会暂时记住,只有做过的,才能成为自己的。我们就是以此为理念,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给予新教师无限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在“比一比”提升,朝着合格的、优秀的、乃至专家型教师奋进。
4.实践之反思
4.1 本实践未能提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我备课组“以师徒结对为载体的多元集体备课”尚且停留在浅层次的操作层面上,对于各个操作环节上的理论研究还很欠缺。例如:授课后的反思没能够结合“元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只停留在老教师的现有的经验基础之上。
4.2 本实践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轻负担高质量”
我备课组以师徒结对为载体进行了近一年的多元集体备课的实践,是做出了一番努力,而且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教学成绩与其他的几所高中相比增量还是比较大的,但离“集体备课”的理想目标还相去甚远。四位新教师的确成绩不错,较之以前的新教师来说,他们的负担的确算轻;但对于两位“师傅”教师,一位师傅教师除担负教学任务之外,还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分管德育),另外一位“师傅”教师,担负三个班级的英语教学,还要担任教研组长,本身已经够累的了。实行“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那就更累了,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和集体备课主备课之余,还要给予四位新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他们的集体备课的主备课任务。
4.3 本实践的前景尚未得到合理评价和激励制度的保证
在学校出台与本实践相配套的合理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之前,我备课组教师齐心合力把以“师徒结对”为载体的“多元集体备课”搞得轰轰烈烈,那是教师积极心态造就了这一切。但长期以往,教师们既爱又恨的“师徒结对”和“集体备课”的前途堪忧。
参考书目:
1.吴永军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2.《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31日第7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