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理解题的特点与解题技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手机版


浅谈阅读理解题的特点与解题技巧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3年5月版)明确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而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中关于阅读理解题对能力测试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分析近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越来越强调提高阅读速度
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几篇文章的阅读总量一直保持着递增的趋势,每年的增幅都超过100个单词。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的速度尚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指标,继续加大阅读量,这是阅读理解命题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要高度重视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
2•越来越强调扩大知识面
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这一宗旨,在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题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如题材涉及到故事、科普常识、文史地理、新闻报道、材料摘录等。一些生活气息浓、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尤其是各类广告也为阅读理解题增色不少。广告是现代生活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加强此类文体的阅读与测试,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接触现代生活实际的同时,对体育广告、文化艺术广告、商品广告等以及商品说明与介绍类信息量较大的现代生活产物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中学生也应具备阅读此类文体与广告语言的能力。
3.越来越强调考查综合性理解的能力
一篇文章围绕一个中心或者某一话题展开,文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围绕这个主题来说明它,反映它。弄清细节,获取信息是正确把握主旨中心的前提。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往往掌握文中细节的直接理解在设题中所占比例较大,但近年来的设题中这类题目已明显减少,而推理、判断、综合类试题超过一半以上。考查综合性理解能力的试题要求当然较高,目的是拉开考生距离,有利于高校选拔有潜能的学生,这也是阅读理解题型增加区分度的主要手段之一。考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文章看懂了,但总是答题效果不佳。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读者仅看懂了文章的字面意义,而忽略了作者的态度以及写作意图。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题会涉及到把某些情况的发展留给考生去判断、推理、综合和归纳,只有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才可能找到“不言而喻”的结论。
在近两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增加了判断词语含义题目的比重,突出考查了在语篇中理解生词短语以及句子意义的能力。在一定语境中判断词语意义是阅读理解的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基本的能力。所以,高考阅读理解将其作为考查的热点,这也是今后命题的走向。
4•越来越注重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高考阅读材料内容的选择力求真实,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语言材料均出自于英、美国家原文材料,原汁原味,国内能见到的材料不用。语言均是规范的、现代的英语。由此导致阅读材料文字难度增加,使考生在读懂语句方面感到十分吃力。行文表达使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是所选语篇的一个共同特点,结构复杂的长句子及省略和插入成分等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如nmet2000阅读理解c篇的第一句:一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短短的23个词中用到了6处think,句子结构复杂,确实让学生费解。再如e篇的第一句:excused from recycling(回收利用)because you live in a high rise rubbish chute(垃圾道)?作者在讲什么?虽然文中有两处中文注释,但考生若不认真地将短文读两遍是读不懂的。这也是导致阅读理解难度大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素质的培养。阅读素质的培养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到了高中阶段,教师应注意精读和泛读的有机结合,课文教学应以整体入手。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预习必须先整体理解内容;二是教师上课必须先从背景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问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然后有重点地讨论一些语法、词汇等知识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应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应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课后应适当安排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利,更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的解题技巧。
1.掌握正确的理解模式
正确的理解模式应该是:抓住话题,把握文脉,推断验证。
(1)构成语篇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话题。话题是纲,纲举目张。抓住话题,才能再现和利用大脑中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才可能对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预测、推断。如nmet99阅读理解中的b 篇是5篇短文中最难懂的一篇。通过扫读短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篇短文是围绕着计算机使用中“人”、“机”关系这一话题展开的:是让人们先熟记各种计算机术语或指令,然后再上机操作,还是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慢慢琢磨、发现,通过专家的指导,逐步学会使用?对此我们都有一定的知识和切身体会。在阅读过程中,围绕话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不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推断、验证、修改,理解便会顺畅得多。
(2)要通过扫读短文,抓住关键词语和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以把握文脉。
所谓文脉,就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即如何由词、句、段构成语篇。
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叙述一个话题,总是少不了某些相关词语。如nmet99阅读理解c篇讲的是乘火车旅行,当然少不了train, ticket, travel, fare, 以及day , weekly, monthly等词语;d篇讲开车系安全带,自然要涉及到drive, travel, speed, accident, danger, die等词。共同出现在语篇中的词语交织出语篇的脉络或“纹理”。它们好像是到达目的地的“站点”,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揣摩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是把握文脉的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其次,应注意语篇中同义词、近义词、同类词和反义词的作用。如nmet99
阅读理解a篇中的book, chance discover, historical treasure, record of big events 等词语指的都是diary. 在同一语篇中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同类词,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使表述更为准确,还可以保证语篇意义连贯。b、d两篇更是用computer literate 与people literate 或 myth 与true这两个词义互补或相反的词贯穿整篇。注意到这一点,在阅读那些篇幅较长,线索较复杂的文章时,思维便不容易断线,从而避免了阅读时常出现的心烦意乱等情绪。
第三,要抓住语篇中词语之间的照应关系。出现于同一语篇中的词语在意义甚至形式上经常是相互预示、照应的。前面的词语经常为后面的词语提供同现的条件或前提。而后面的词语常常照应、解释、补充、归纳前面的词语。
第四,要注意指代、替代、省略、重复等语法或修辞手段。它们都是语篇衔接手段,也是把握文脉的重要线索。
第五,要注意关联词语的篇章纽带作用。关联词语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单词或短语,如表示转折的however, in fact, as a matter of fact; 表示列举的for example, for instance;表示解释的or,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表示总结的in a word, in short, to sum up;表示结果的so, as a result等等。连接词语不仅起着篇章纽带作用,而且是领悟语篇内各语段之间的语义联系的逻辑符号。借助于它们,我们不仅可以把握文脉,还能加快阅读速度。
2•熟悉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方法,至少具有双重意义:(1)训练中有的放矢,答题时心里有底;(2)克服心理干扰,纠正不良习惯。
从解题方法上来区分,高考阅读理解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解答题
这种题型的答案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扫读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这属于难度不高的题型,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查考生通过扫读获取信息能力(尤其在广告文体中)时还经常使用。
(2)词句理解题
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短文中包含重要信息的词句意义,尤其是用来说明文章主旨大意的细节的准确理解。命题方法多采用同义转换。词句理解题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最基本的题型.
(3)归纳概括题
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中筛选提炼信息,形成概念,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归纳段意或全文的主旨大意。有时采取为短文选择最佳标题的方式。这属于高考阅读理解题中中上难度的题,约占阅读理解题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4)推理判断题
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根据已知信息以及语篇的内在联系(文脉)去发掘文中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意思,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这属于高考阅读理解题中难度较高的题型,通常占总题数的15%--30%。另外,阅读理解题中经常出现的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确切意思这类题也属于这种题型。
解答这类题时,要扫读全文,在了解短文的主旨大意和主要信息分布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题干及选项,然后到短文中找到相关词句。正确的答案一定是相关词句的同义表达形式。做这类题时审题一定要全面、准确,注意设问的范围。
有些老师经常向学生介绍这样的“窍门”:先看题,后读短文,节省时间。其实这是“误导”。解答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题都必须以抓住大意,把握文脉为前提。尤其是词语理解题,如不先扫读短文,了解主旨大意和主要信息的分布,到哪里去找相关词句呢?这样做“欲速则不达”。解答难度较高的推理判断题时,最主要的心理偏差是把推理判断当成主观臆断。推理判断题的正确答案虽然无法从短文中直接找到,但是短文中一定提供了支持这种推断的依据。阅读者必须迅速准确地找到这种依据,然后根据有关话题的背景如识(即阅读者的经验或常识),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考生做这类题容易犯的错误一是脱离短文的内容,二是违背一般人的思维逻辑,致使推理判断变成想当然的主观臆断。总之,只有根据已经形成的技能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2.新课程理念下语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市北郊中学 王成林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有关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技能教学建议中对听、说、读的教学目的描述都提出了对语感的要求:(1)听力技能教学目的: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口语技能教学目的: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3)阅读技能教学目的: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又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
语感(feel for the language)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和语言素质,也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不同的人对语言的悟性程度和反应速度是有差异的,但是,通过训练都能够逐渐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言学认为,运用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转换是密切相关的。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转换为内部语言,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前者是感受、领会的过程,后者是应用、表达的过程。语感训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训练直觉理解,促使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相互转化,发挥言语内化的积极作用。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相互转化是语感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而直觉理解则是语感的外部特征。这种直觉理解(intuitive feel)是带有经验色彩的,是在大量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有时甚至是近乎本能的反应(instinctive response)。
笔者于今年暑期参加了由常州市教育局牵头、常州市北郊中学组织的英语教师培训团赴加拿大进行英语短训。学习期间有人提出请给我们培训的教师dianne讲讲虚拟语气的用法。她高兴地答应了,并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二天她特意带来一本语法书,照本宣科讲起了虚拟语气的用法,讲一条规则就举几个例句。可她讲着讲着就停了下来,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实在讲不下去了,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学习过,我们从来就不用去记这条规则、那条规则,我们都是凭感觉,如果用错了,会感到别扭,感到不自然。一节语法课就这样半途夭折了。这种“感觉”就是语感。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见一斑。
使用母语的人在长期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养成了强烈的语感,学习外语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逐渐培养起一定程度的语感。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虽不如母语环境那么自然,但由于教师可以控制速度与难度,循序渐进,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可以逐渐培养语感,从而加快学习的速度,进而进一步增强语感,实现外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就好比让学习游泳的人下水,让他们在水中逐渐体验游泳的奥妙,找到那种感觉。站在岸上讲游泳的方法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我们所说的语言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就是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上语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不是看他获得多少英语知识,主要是看他听说读写技能的熟练程度,而技能又是在语言实践中伴随着语感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养成而逐步提高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做会不会削弱了语言知识的教学。我们说,语言知识的获取是重要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来获取,而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做大量的以检查词汇、语法知识用法为目标的繁琐的练习来获取。当前,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出现一些偏差。一是讲解多,测试多。高一、高二阶段就让学生做大量的、以测试语言知识为主的试卷。二是语言知识无限制地加深拓宽,企求一步到位。一个生词的各种用法都要讲全,而且要求学生会用。实际上,每出现一个新的语言知识,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就行了,不必一次性掌握,在今后的不断重现中,学生会逐渐掌握的。这些教学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就无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践,语感也就无从培养。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有的学生买了很多讲解语言知识的书和习题集,做了大量的试题,但进步不大。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做题,但是读了很多英语小说的简易读本,进步反而快。一个原先基础好的学生高考中得了高分,一个原先基础差的学生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说,考试时主要是靠自我感觉答题,头脑中似乎没有什么“规则”。平时的语言实践所培养出的语感在考试中发挥作用了,况且,现在的高考试卷,阅读量很大,没有良好的语感就不善于凭借直觉理解做出快速反应,也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请看这道题:
_____ do you mind if tom joins you in your work ?
_____ yes, i do. i’ll be glad to work with _______tom.
a. anybody but b. everybody but c. nobody but d. all besides
语感好的学生读完题干马上就能从对“mind”的回答中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不愿意tom参加他的工作,从而选择a。单项选择题如此,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题就更需要借助语感的优势了。
语感是通过语言实践培养的。那么,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哪一种训练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呢?那就是阅读。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越好。语言知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仅起“监察”作用。而且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接受性语言能力(听和读)高于表达性语言能力(说和写)。因此,应该首先发展“输入”,即听和读,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掌握语言,也才能有说和写的“输出”。没有大量的“输入”,“输出”也就无从谈起。语言习得理论特别重视阅读量,认为每天坚持一定量的泛读,让学生读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对于掌握语言是极为有益的。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的意思与语言习得理论是不谋而合的。正是基于语言习得理论,课程标准中在读的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在篇章中学习语言知识。”也就是说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查阅词典、语法等工具书,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加强听读训练,特别要注意增加泛读训练。尽管新教材中的阅读理解的篇章要多于老教材,但我们对照课程标准对阅读量的要求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更要鼓励、指导学生泛读,读他们感兴趣的材料,读各种题裁的文章,改变目前“精读过精,泛读不足”的状况。还要提倡朗读。好文章要反复吟诵,朗朗上口,直到熟记于心,从中感受语言,在无意识中培养起语感,产生厚积薄发的效应。
语感是一个多层次的言语感觉,它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等。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音感。培养学生听力技能时对人物、时间、地点、情节过程的敏锐感和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如she went to the library with her classmates yesterday.听这句话时,抓住library, classmates, yesterday就足以感知说话者的意思。要求一词不漏地听清楚别人所说的话是不现实的。
语义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义感。如my first teacher has changed so much that i could hardly _________ him. (know/recognize) 既然“变化很大”,说明以前是“认识”的,现在几乎“认不出了”。
语法感。冠词的使用,介词的固定搭配,连词的不同功能,句子的结构等语法概念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感悟,有些固定搭配能做到脱口而出。随着语法感的增强,学生头脑中的语法“规则”将逐渐淡化,经验型的直觉理解能力将逐渐增强。
语境感。培养学生的语境感,就是要有整体观,任何时候不可脱离上下文孤立地学习某个语言知识。如tom is looking at a ______to find his friend’s house. (a. newspaper b. diary c. textbook d. map)要找到“朋友的家”,只能是看“地图”。
语感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是通过语言实践在无意识状态下逐渐形成的,因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它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能起到一种无形的作用,一种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4月版
该论文于2004年12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我与课改》论文比赛,获市级贰等奖。

3.注重课堂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常州市北郊中学 王成林 [213002]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理解逐渐成为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理解的阅读量在不断增大,阅读理解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这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正如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反复强调的“高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搞好阅读课文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英语新教材中阅读课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第二课,这些文章具有思想性强、体裁广、内容多、信息量大、能力要求全面等特点。学生的阅读技能就是通过这些阅读课文及练习册中一系列的练习来培养的。阅读技能主要是指通过阅读能够抓住其要点,理解文章的内涵,获取书面的或内在的信息、等等。阅读课文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准备阅读[preparation for reading]。
  在阅读开始以前,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课文的题目,教学文中一些关键词语,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推测出其含义。这就是要注意培养的一种阅读技能。
(二)快速阅读[fast reading]。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一遍课文,以便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理              解课文内容。学生开始阅读以前,教师要先简单介绍文章内容,并提出阅读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一般是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迅速抓住相关的语言信息,经过初步思考,做出回答。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这时还不能要求学生说出课文的梗概,但应能了解课文的大意。这个过程要求用速读和默读的方法。学生通过查阅式阅读或跳读(scanning)和掠读(skimming)等阅读技巧,提高速读和快速理解能力。 当学生读完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回答。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全貌,而且有助于解决他们在理解课文方面的其它困难。
(三)精读[intensive reading]。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认真阅读一遍课文。这次应要求学生稍稍放慢速度,力求全面了解课文梗概,同时找出难懂的词、短语和句子。阅读结束后,可以先让学生彼此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pairwork)。最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找出正确答案,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讲解课文[explanation to the text]。
两次阅读后,学生已基本了解文章梗概。此时教师应对文中疑难语言点进行适当的解释。有的可以直接加以解释,有的仍可鼓励学生推断其意思。学生一旦养成“用脑思考”的习惯,他们就具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但是对文中的语言问题只要求作简单的处理,应该明确“阅读课文是为了培养阅读技能,而不是为教语法编写的。”因此,当语法难而影响理解时,要加以适当的解释。但要“点到为止”,而不能去“纠缠不休”。否则,就偏离了阅读课教学的目的。例如第一册54课课文中出现了“used to+动词原形”这一结构。这时,只需让学生知道这一结构指的是“过去的习惯或状态,现在已不存在,因而只用于过去时”就可以了。课文中“we used to be good friends.”可简单解释为“we were good friends in the past, but we are no longer good friends now.”, 这样学生就非常清楚了。而如果在学生对这一结构还很陌生的情况下,就急于教会学生“used to do something.”和“be used to(doing)something.”的区别,甚至还加上“be used to do something.”。其结果往往是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少,甚至越糊涂,事倍功半。
(五)听读课文[listening to the text]。
在教师对文中疑难语言点作适当的解释,并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消化之后,这时学生已充分理解了阅读课文,教师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听或跟读而不是朗读,学生朗读课文应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进行,否则朗读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六)复习巩固[consolidation]。
新教材练习册中还设计了其它围绕课文的活动。例如,要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做理解课文的是非题(true or false),或者做填空练习(这种练习往往是一篇课文摘要)。还有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就是简单地复述课文(retell the text.) ,要求学生用五、六句话说出(不是背诵)课文的主要意思。有时还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较自由地进行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教师可视学生情况,通过围绕课文内容的一系列练习,指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阅读课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在平时学生还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下面就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的现象。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中,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培养把握词义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是阅读中的重要能力。凡考查这方面能力的试题都要求学生能根据句子或段落意思分析,全面平衡意义、语法、逻辑等方面来推测理解词义。许多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词义正确理解的障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词义理解能力。
1、根据有关的定义或解释。在一些文章中,有时作者在使用了一个难以理解的词之后,会对该词作以解释或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解释来理解这一生词的词义。如:
fill in committed time such as eating, sleeping, meeting,classes etc.
从such as后告诉我们的吃饭、睡觉、开会、上课,我们得知“committed time”是“指定时间”的意思。
2、根据上下文的对比关系。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往往通过某种对比、转折等关系,
可以确定一个词的 意思。如:
her voice was usually soft and sweet, but now it is hoarse.
从soft和sweet可确定hoarse是“嘶哑的”意思。
3、根据表述中的同义关系。有时,常通过同义关系重现某一生词的含义。如:
if you are fond of stories, you will, if you are like me, read them quickly, you will “swallow”
them.
swallow含有read quickly的含义。
4、根据构词的词法规律。英语单词很活跃,有很多单词可以通过加前缀或后缀构成一个新的单词。学生若有一定的构词知识,就能容易地理解一些生词。如:
we found her sharpening her pencil. sharp通过加后缀-en变成动词。
( 三)培养判断推理的能力。
需要具备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的能力,在获取信息事实后才能将已知细节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合理判断。这就要求学生能分清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全局还是局部,是总体还是具体,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主次关系等。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明确细节支撑点之间的关系,分清general和specific;找出keywords或key sentences作用下的内部关联,从而分析推理,了解作者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理解词汇和结构本身的意义进行判断推理。二是对文章中的事实、现象进行归纳,推断可能得出的结论。三是通过文章的用词和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和写作目的。四是通过对话,推断对话双方的语气和对问题不同的看法。
( 四)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各年级学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40—60个词,这只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近几年的nmet考试要求学生在50分钟内阅读4篇以上短文,完成20个理解题目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上下功夫。
1、计时阅读。提高阅读速度首先应训练计时阅读。所谓计时阅读,就是阅读一篇文章时,记录下始末时间,然后计算每分钟平均阅读的词数,简称为w/pm。为培养计时阅读的习惯,教师可常在课堂内抽5—10分钟时间进行计时阅读训练,但必须要求学生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计时阅读的训练不只是计算个人读速的快慢问题,还包含复杂的技巧问题。因此只有大量的计时阅读练习,才能养成习惯。
2、指导学生按意群阅读。这是提高读速度的关键,它要求在阅读时,把句子分为若干个意群,通过眼球转动,扫视整个意群,整体领会意思。如:“what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可分为两个意群去读。在每个意群中,要把重点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上,如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不必过多注意语法结 构方面的词,如冠词、介词等。
3、默读。默读是阅读时最大限度地直接将词语转化为义的过程,即见其形便知其义,尽量去掉词语的读音这一环节。现在有的学生在阅读短文时,常常是逐词逐词地读出声来或借助于手指“点读”。这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误解某些短语和文章内容。因此,在学生具有基本朗读能力时,及时把默读能力的培养提到日程上来,纠正错误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期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相关链接:阅读专题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