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读&写”学习方法的个案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中学英语“读&写”学习方法的个案研究 蔡炳成 一提起英语学习方法,学过英语的人很可能会立刻想到记单词、学语法的决窍。这是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片面理解。英语学习方法包含一系列要素,有些在高层面上,有些在低层面上。高层面上的能对低层面上的要素起制约作用。这些要素形成一个系统。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观念和策略。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或别人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较为深远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管理观念,另一类为语言学习观念。管理观念指学生对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调控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语言学习观念是指学生对如何才能掌握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一系列主张是一种学习理论。学习者形成的学习理论对他们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如要调整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行为,必须使他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见图) 观念 管理观念 语言学习观念 ↓ ↓ 观念 管理策略 → 语言学习策略 ↓ 语言学习策略 策略指对学习过程最理想的调控。调控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过程有关,二是与语言学习材料本身有关。前者称为管理策略,后者称为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涉及目标的制定、策略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策略有效性的评估和调整。这一系列活动都以自我评价为前提。语言学习策略直接用于英语学习。应该说语言学习策略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它们的成效高低要看学习者使用得是否恰当。这种恰当性就是执行管理策略有效性的最好标志。换句话说,学习者如果能用管理策略来合理地调控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就会收到预期效果。 以上学习方法框架结构已在定量研究中得到验证。本文将用该框架结构来分析一个高分者和一个低分者的学习方法,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参加个案研究的学生有刘寅和高骏。他们都是淮安市中学96届高三学生,尽管他们几乎在同一条件下学习,但三年后,他们的英语水平出现了惊人的差异。最为令人不解的是,高骏几乎是付出了双倍的代价,但在全国高考中成绩(96分)却比刘寅(142分)低四十六分,达四个标准差,而刘寅却成了1996年全国高考中的佼佼者。鉴于刘寅和高骏的其它情况基本相仿,造成他们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似乎可以归于学习方法上的不同。 2、数据收集 在个案研究时,刘寅和高骏参加了面谈,记日记和阅读文章。这三项活动都是个别进行的。面谈的内容紧紧围绕他们的观念和策略。例如,“你认为从上下文中猜词义是不是学单词的一种好方法?为什么?”“你平时用不用猜词义的方法学习单词?”如果他们的回答是“用了”,下一个问题便是:“你是如何使用这一策略的?”一个星期日记的内容包括:⑴课外做的与学习英语有关的事;⑵每项活动所花的时间;⑶进行每项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即是否精力充沛,是否思想集中);⑷进行每项活动时所采取的策略。随后,还就日记内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了询问。阅读的文章有450个字。阅读时间不限。要求是象平时阅读综合英语教材一样,该查字典时,查字典。 姓 名 性别 年龄 课外学习 英语时间 (每星期) 高 一 入学成绩 高 二 期末成绩 高考成绩 刘 寅 高 骏 女 男 18 18 12 23 96 98 98 82 142 96 二、研究结果 下面首先考察刘寅和高骏在课外所从事的读、写活动,(篇幅限制听、说部分省略),目的在于探究他们在语言观念和策略上的差异。然后报告他们在管理观念与管理策略上的不同之处。 1、语言观念和策略上的差异 (1)阅读练习 在面谈中,刘寅主动分出了两种阅读:自选读物和教材。在第一种阅读中,她把重点放在阅读速度和整篇文章的内容上,但遇到有趣的生词,她查词典,不仅弄清词意,还注意它的用法:在第二种阅读中,她努力读懂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同时弄懂整篇文章的内容。下面就是她对阅读练习的描述: 假如读的是自己找的材料,我就不一字一句的抠。只要能弄懂大概内容,我就不查生词了,但遇到有趣的词,我还是要查。如果读的是老师布置的内容,我总是非常仔细,因为老师就喜欢挑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出考题。平时我不喜欢背诵课文,但喜欢朗读课文。我通常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朗读课文。如果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我要找出主句和从句。 当刘寅被问及如何处理阅读材料中的新单词时,她讲: 如果单词不重要,我不查字典,特别是读自己选的东西。但读教材时,我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猜生词的意思,不用字典。第二遍读的时候,我才用字典查生词。除了看词义的解释外,还看短语和例句。我不重复个别的单词,但重复短语。一个单词要是查几次字典,我就能记住了。课文中有些词很冷僻,我不花时间记它们,至多考试前看一看。我不喜欢把单词抄在笔记本上,我的习惯是把词义直接写在课本上。我喜欢把单词和读课文结合在一起,我感到这种方法比单独记单词效果要好得多。 根据刘寅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她学习单词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她能区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并对此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二,她把猜词义这一策略与查字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三,她不孤立地记单词,而是记短语,并且把这一任务和读课文连在一起。简言之,她的单词学习涉及了一系列的自我决策和选择。 高骏在面谈中没有主动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他的描述仅限于阅读教材。然而,在一周的日记中,他所记载的活动也有两种。这说明他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在意识层面上没有清晰的区分。根据日记记载,他在阅读课外书时,速度非常快,目标是弄懂大意,难得查字典。但预习课文时,速度慢得惊人,有时一课书竟花了他一个半小时。观察高骏的阅读过程450个字的文章,他共花了35分钟,其中竟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查字典、抄词义和例句。他在抄词义和例句时,没有进行必要的选择,而是一古脑地抄下来。当问及如何记新单词时,他说他没有什么方法,就是反复读,但是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复习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用处。笔者认为他对生词的重要性不加区别,一律采取同样的方法。什么单词都想记,不分重要不重要,平均使用力气,其结果,花了许多时间,但成效仍不尽人意。另外,高骏不记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单词,这就限制了他词汇学习的范围。 最有趣的是当问及阅读时用不用中文翻译时,刘寅立即回答,她从不做解释,除非老师要求做翻译练习。她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依赖中文翻译是有害的。但高骏的看法和做法与刘寅成明显的对照。他说: 中文翻译时理解应该是有帮助的,当然光用翻译未免有点单调。……一般我不做一字一句的解释,但碰到复杂困难的句子,我会停下来,分析句子的结构,想它中文的意思。如果课文容易,脑子会自动翻译。 (2)写作练习 刘寅对发展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视。平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她坚持用英语记日记,她还将练听力和练写作结合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她每写一篇作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既改内容,也改语法和用词上的错误。在日记中,她叙述了写小故事时所用的策略: 尽管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但故事的内容直到写之前才在脑海里出现。在此,我一口气把它写下来,这是第一稿,放一两天后,再写第二稿,然后给同学看,让他们提意见。 高骏承认他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外,自己不进行额外的练习。写作文时,他打草稿。但修改时,只注意内容,不太关心语言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写作是锻炼我们对整体结构的安排”。 2、管理观念与策略上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刘寅有杰出的宏观调控能力。她经常对学习进步情况和策略的成效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在面谈中,当问及如何评价自身的学习情况时,她说道: 当问及如何评价自身的学习策略时,她作了如下的描述: 我非常喜欢对自己用过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例如高一时,许多同学花很多时间记单词。起初,我也这样做。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意识到这样孤立记单词没有什么成效,因为即使记住了,也不知道怎么用。因此我就改变了方法。我读课文,记有生词的句子。高二开始,我自学《新概念英语》,就用这种方法学习单词,比起老方法要有效得多。 刘寅不仅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突出的微观调控能力。这种微观调控发生在进行某个学习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例如,阅读前,她要区分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教材中碰到新单词时,她区分常用与不常用的词,只记常用词。阅读任务完成后,她反思自己所选用策略的有效性。高骏在管理策略上有明显的弱点。首先他从不有意识地选择或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下面是他的描述: 我说不清楚我用了什么学习方法。预习、复习、做作业、记单词,好象就这些。其实也没有什么方法。 同样,他知道他记单词有困难,但从来没有花气力考虑过他记单词的策略是否得当。其次,在微观调控上,他也做得比较差。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他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区分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此,使用的学习策略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致使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以上个案研究表明,刘寅和高骏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异。这既很典型,也具普遍性,因为96届高三4个班的研究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三、个案讨论 下面就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差别进行讨论。 第一,刘寅对读写各项活动没有偏废,既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全面发展。高骏则相反。 第二,刘寅能对所从事的读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分为两种:精读和半精读。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走极端。前一种活动侧重于内容和速度,但不放弃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机会。这两种活动互相补充,一方面她的语言知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她的阅读能力也不断提高。 高骏的阅读活动虽有两种,但和刘寅的不完全一样。他阅读课内教材时注意力几乎完全放在个别字词上,结果花了比别人多的时间,而得到的成效却比别人低。他阅读自选材料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看内容,生词一律不记。为什么这种真实性强的交际活动对他的帮助不大呢?笔者猜想作为外语学习活动应该有双重目的:一是扩大自己的语言知识,二是训练语言技能。如果忽视第一个目的,那就无形中减少了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这可能在外语学习的环境中更为明显。在外语学习的环境中,接触外语的机会很有限,因此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第三,刘寅在英语学习中能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母语,这对提高英语水平有促进作用。英语习得的过程也就是和母语干扰进行斗争的过程。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而外语学习者通常有依赖母语的惰性,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就很难摆脱对母语的依赖。高骏不仅没能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的干扰,相反还认为翻译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依赖于母语,英语水平提高得就越慢;英语水平越低,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第四,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最重要差别体现在管理策略上。刘寅成功地管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对自己有分析有评价,对语言学习策略有选择,有评估,一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而高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控制远没有达到意识层面上。对自身的学习缺少反思,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盲目性、随意性强,因此效果的好坏就无法预测。 从上述两个典型的个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英语教师应在方法上给学生加以点拨,从改变学生的不恰当观念入手,把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能力作为自始至终的中心任务。此外还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管理策略去监控语言学习策略的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