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4 Earthquakes 教学设计
(新课标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Unit 4 Earthquakes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地震为话题,介绍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使大家对地震的起因、前兆、危害及如何在震中自救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告诉学生地震是可怕的,但是人们应尽力减少由地震引起的损失,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本单元所包含的练习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些练习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具体分析如下: (1) Warming Up 用唐山和旧金山的两幅图片导入本单元,旨在让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去描述所见图片,并发挥想象力来描述地震后这两座城市的情景。带着疑问去学新知识,来加强自己对地震的认识。另一方面,它也为学生提供了功能项目、短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方面的练习。 (2) Pre-reading 是 Warming Up 的延续。它设置了两个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部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可通过讨论,参阅有关的书籍并运用一些生活常识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3) Reading部分具体描写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震中和震后。作者详细描述了地震来临前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及动物的反常表现,地震的来势汹汹,并在顷刻间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和地震结束后人们勇敢地面对事实并及时地实施抢救和重建工作。本课词汇量大,并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使得描写更为生动,文中还有不少复杂的数字,这又增加了文章的阅读难度,另外文章中出现了许多定语从句,对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Comprehending部分包括三组练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Reading部分的文章。其中的第三小题要求学生写出各部分的大意,这更突出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部分共分为两部分: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部分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掌握个别重点词汇的词义及使用,这一部分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另外这一部分还对一些复杂的数字的读法进行了检测。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首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定语从句进行分析,其次考查了定语从句关系词的选择。 (6) Using Language部分分为: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Listening和writing。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中包括读一篇邀请函,写一份演讲稿,和关于一套新唐山邮票的little talk,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在Listening部分学生将听到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中一位幸存者的故事,并根据听力材料进行正误判断和回答问题,这个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听力材料中的细节要点,同时让学生了解人们在自然灾害中的经历和感受。Listening部分还设置了一个环节,即学生听磁带并在句子相应的位置标出连音和不完全爆破音,再练习朗读。Writing部分要求学生为报纸写一篇文章,描写家乡的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件。这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写作,如选择适当的标题、组织语言、清晰的表达等,另外这一部分也培养学生写作时注意标题、主旨大意和细节。 (8) Learning Tips部分就听英语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学生多听广播或电视里的英语节目,多听不仅能够提高听力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语音、语调。 (9) Workbook围绕中心内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其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深化。 教学内容重组及课时分配 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听说课(口语技能为主) 1. warming-up 2. pre-reading 3. (workbook)listening 听说领先。本部分听说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先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活已有图式,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阅读课(一) Reading 经过第一课时的语言活动,学生初步感知本单元的话题,通过本课时的精读,学生进一步输入更多的有关信息,增强阅读能力,同时在消除阅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的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 语言知识学习 1. Language points 2. Grammar 学习阅读部分一些重要的句型等。重点在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的交流环境中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 第四课时 阅读课(二) 1. Internet resources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等资源利用策略、进一步培养泛读能力、扩大知识面,为下一步的语言输出做好进一步的准备。 第五课时 口头和书面表达课 1. Assignments 2. writing 在前面四个课时充分的语言输入基础上,本课时进行语言的口头和书面输出,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第六课时 听说课(听力技能为主) 1.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2. (workbook) listening task, speaking task 重点要于听力技能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听和说的训练。同时处理相关材料中的语言要点。 分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 课型 听说课 教学内容 warming up, pre-reading, (workbook) listening, (workbook) speaking task 教材和学生分析 “热身”(Warming Up)部分和“读前”(Pre-reading)部分要求学生描述、讨论与地震有关的话题,如地震过后城市的面貌、地震的前兆等。练习册的听力部分是关于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小短文。练习册里的speaking task是让学生讨论如果发生了地震,而你只能带走五样东西,你会选择哪些东西,实际是讨论震后怎么保护自己的问题。这几个部分学生根据已往所学地理知识和常识能够理解,听懂,并且有话可说,如果课堂活动设计得好,安排得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会很高,可以为下课时阅读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学生方面,高中学生对课堂上的口头表达的积极性不如初中生,他们更多的习惯于听教师讲,做笔记,背笔记,而课本上的听力材料语速较快,因为,本课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好适合的方案,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是一节活动丰富内容充实的语言实践课。 理论和理念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威廉•莫尔登(William Moulton)在1961年第九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提出:Language is speech,not writing.A language is a set of habits.Teach the language,not about the language.A language is what its native speakers say, not what someone thinks they ought to say.Languages are different.这是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具体描述,这些原则成为听说法的语言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与地震有关的单词。 2. 能力目标: (1) 用已学过的单词描述城市面貌; (2) 初步听懂有关地震话题的材料; (3) 口头表述地震成因及有关地震的传说。 3. 情感目标: 通过开放式讨论和听力材料的学习,了解地震成因的科学常识,加强自然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培养对图片进行描述和编故事等口头表达能力; (2) 了解地震形成的科学知识。 2. 难点: (1) 课前搜集与地震有关的资料; (2) 讨论在地震中的救生方法。 教学策略和媒体 1. 资料策略: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唐山的图片资料、有关地震的成因、防震救灾知识等。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与本课时有关的内容。 3.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地震成因及口头编故事。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preparations 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查找如下内容: 1. 唐山和旧金山的图片; 2. 地震先兆知识; 3. 地震的成因。 1. 资源策略:培养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 2. 自主探究 Step 2: Speaking practice Task 1:以竞猜的方法让学生猜出本单元涉及的两个城市。教师一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一边让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内容,同时加以启发提示。找一些能反映两地典型城市特征的图片,逐一展示,让学生慢慢猜出。 唐山市容 城市雕塑 火车站 防震纪念馆 旧金山 Bird view of SF Golden beach San Francisco Bridge Street Task 2:介绍本单元新单词 利用多媒让学生充分领略两城市的优美风光后,教师转而问学生,如果两地经历了一场地震,会是什么样呢?向学生展示震后两地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本单元的新单词。 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并介绍新单词。 已学过单词 building, fire, bridge, road, people, police, volunteers 新单词 cracks, cut across houses, canals, fall down, lie in ruins, damage 1. 任务一是通过对几幅图片的描述为学生提供进行口语练习的机会,同时采用兑猜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想像力丰富、描述生动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 2.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比全班活动更能减少学生的焦虑。 3. 描述两个城市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图式经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在两人合作部分让学生表达地震可能对城市造成的破坏,促使合作学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唐山地震和旧金山地震的图片时指导学生用 The building…. The fire…. The bridge…. The road… The people…. The police and the volunteers…. 4. 这些句型引出以下词汇cracks, cut across houses, canals, fall down, lie in ruins and destroy, damage, homeless。这些词汇随着图片在幻灯片中出现。为接下来的听力降低词汇难度。 Step 3:(workbook) listening Task 4:完成(workbook) listening (1) 听前预测。学生听录音前对练习一的答案进行预测,根据地理知识和常识应该能预测正确多数答案,这样降低了难度。 (2) 听第一遍,完成练习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表格,学生进行自评。 题号 预测结果 听后选择 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3) 仔细听录音,完成第二题。 (4) 听力练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利用如下地图,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 1. 进行听前预测可以让学生对于所要听的材料有所了解,为听力练习提供背景,激活已有图式经验。这样可以降低听力练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预测、听后选择和正确答案的对比,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个环节把pre-reading 的问题和workbook中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胆创新使用教材的理念。 2. 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要有效地利用听和读的成果,在充分输入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说和写,加强语言实践活动。 3. 小组活动问题设置不在于让学生得出唯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置身于这一单元的主题当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Step 4: Discussion Task 3:小组活动 Story-making 通过听力材料同学们知道了地震是怎么产生的,但关于地震是怎么产生的,世界各地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教师做一示范。 学生小组活动: 1. In pairs make up a story to explain how an earthquake happens. 2. Describe what happens in an interesting way as the teacher tells. 3. Share your story with your classmates.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Give a reason. 1. 布置作业 1. 利用网络进一步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有关唐山地震的课件,下一课时向全班汇报。内容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造成损失、救援工作、重建等。 2. 非测试性评价 评价项目 自我评价结果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能有效利用预测等策略进行听力练习 了解更多的与地震有关的单词 了解更多的地震成因知识 效果预测 本单元的主题是一个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一方面,有关地震的报道和常识大量见诸于书籍、报刊,甚至课本中;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过地震的亲身体验。通过本课时的听、说活动将激活学生在地震方面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同时,通过网络又搜集到大量未知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为本单元的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英语模块一的第四单元《 Earthquake 》中的热身课,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导入、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和总结等步骤,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从教学手段上都实行了创新设计与构思,以问题为线索,有效地采用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英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拓展了课外知识,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浓厚 ,讨论问题热烈,课堂气氛活跃! 防震知识网站 http://www.eqjc.com/dzjbzs/dzjbzs5.htm http://www.chinese123.cn/xxyw/rjdgb/rjdgbd09c/jxsc/k11-26.jsp http://www.cfkjw.com/Article/ddlm/dzzs/ http://www.yxkewei.com.cn/Science_dzzs04.html http://news.sohu.com/s2006/tangshandizhen1/ http://www.tsbz.com/xx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 第二课时:Reading和Using language部分结合在一起 课型 阅读课 教学内容 Reading —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教材和学生分析 Reading部分具体描写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震中和震后。作者详细描述了地震来临前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及动物的反常表现,地震的来势汹汹,并在顷刻间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和地震结束后人们勇敢地面对事实并及时地实施抢救和重建工作。本课词汇量大,并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使得描写更为生动,文中还有不少复杂的数字,这又增加了文章的阅读难度,另外文章中出现了许多定语从句,对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omprehending部分包括三组练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Reading部分的文章。其中的第三小题要求学生写出各部分的大意,这更突出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Using Language部分分为: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Listening和writing。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中包括读一篇邀请函,写一份演讲稿,和关于一套新唐山邮票的little talk,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高一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略读、跳读等一定的阅读技巧以及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微技能,形成了初步的阅读策略。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好胜心强,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承认,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愿意开口讲。他们有着高中生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理论和理念基础 章兼中教授指出:课文整体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流下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情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阅读理解微技能的培养。着重培养略读(skimming)和查读(scanning)的快速阅读技巧。 (3) 语篇重建: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能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表达相关内容。 2. 情感目标:在问题解决和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 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word设计和制定学习计划;上网浏览,获取和处理信息;用BBS交流观点;powerpoint发表成果;书写和发送E-mail等信息技能。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唐山大地震的了解, (2) 叙述过去的经历,利用如下句型: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in Northeast Hebei. For three days the water…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 1976, people saw… At 3:42 am everything began to shake. 2. 教学难点: 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效率问题。 教学策略和媒体 高中阶段是个体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认识能力比初中普遍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等均有明显提高,通过活动课、小组讨论等具体形式,特别是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风靡澳大利亚、英、美等国家。根据1998年澳大利亚ALL Guidelines( Scarino Angela, etal, 1998)一书所述,宏观的活动教学法认为“活动”是联结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教师必须把活动作为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微观的活动教学法即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活动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单位以促进语言习得者用目的语言(Target language)进行交际。它认为活动包含积极的有目的的语言使用环境,习得者必须使用已有的语言资源以满足在设定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需要。活动教学法(Activity Approach)是交际法家族的后起之秀。 它一出现,就引起了外语界的高度重视, 迄今已成为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活动的内涵可理解为:“活”即活化、激活(activate);“动”即行动(act)。 2、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知识。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它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设计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问题。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3、交际法: 交际法起源于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是70年代在西欧兴起的外语教学法科学的一个学派。它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功能项目为纲”,力求使教学过程交际化,以培养外语交际的真本领。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同交际或交流始终紧密相联,语言功能首先就是交际功能。功能法把交际或交流作为全部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又叫交际法或交流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1997年在《论交际能力》一书中认为交际能力包括:①形式上是否可能,即语法要正确;②实际是否可行,人们是否这样说;③语言是否得体,这包含语境、对话者的身份、性别等因素;④语言的可接受性如何、结果怎样。 本课我将结合活动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他们的任务。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目前已广泛的用于50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各个国家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侧重相对结构化的方案,着眼于技能、概念、信息的掌握,有的注重非结构性的讨论或小组设计,着眼于社会化、高水平的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能。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但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学生是同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奖励。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导入 Task 1: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地震视频。学生看过,进行讨论。 Discussion: What is the film abou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film? When the earthquake began, the ground started to shake. The people were frightened and rushed out of the buildings. The buildings and bridges were destroyed, the car crashed and then the whole city was in ruins. Many people died and injured, but some survivors were rescued by soldiers. 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的教学中。 Step 2:快速阅读 Task 2: 整体理解文,归纳课文大意。 ⑴ 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Title of the text: Topic sentence of Para 1: Supporting detail 1: Supporting detail 2: Supporting detail 3: Topic sentence of Para 2: Supporting detail 1: Supporting detail 2: Supporting detail 3: Topic sentence of Para 3: Supporting detail 1: Supporting detail 2: Supporting detail 3: Topic sentence of Para 4: Supporting detail 1: Supporting detail 2: Supporting detail 3: 整体理解课文。 梳理清楚课文线索。为各个环节的理解和开展做铺垫 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 Step 3:仔细阅读 Task 3:细节课文,查找信息。 ⑴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判断句子对与错,并说出理由。(举手回答) ① People in Tangshan were warned of the earthquake and didn’t go to bed that night. (F) ②People in Beijing also felt the earthquake. (T) ③ More than 400,000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quake. (F) ④ Many rescue workers and doctors were trapped under the ruins during the aftershock. (T) ⑤ People tried to get fresh water from under the ground in Tangshan. (F) ⑵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① What natural signs of a coming disaster were there? ② Can you think of some reasons why these signs weren’t noticed? ③ What events probably made the disaster worse? ④ What situation probably made the disaster worse? ⑤ How were the survivors helped? (个别同学回答后,全班一起回答) Task 4: 深层理解课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深层理解课文。 1. Why the title is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Suggested answer: night is the time to sleep, and night should be safe and quiet. But that night everything changed. The writer use this title to show how terrible and how usual the night was. 2. What does the sentence “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mean? Suggested answer: the writer compare the city to a person who suffered a lot in the disaster. He felt her pain. So when people came to help her, he feel the city will not die, she has hope and she can recover from the pain.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找这些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 Task 5:要求学生运用语境猜测词的意思,把不认识的单词用简单的语句表述出来,分组讨论学习黑体字单词及词组的意思和用法。 生词 英语解释 rise smelly burst at an end injure destroy shock quake disaster rescue …… …… 查找细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理解细节,熟悉课文,加强记忆,检查对课文的理解。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深化理解。 深层理解。整体重读,深层理解,掌握语言结构,Open-ended Questions加深理解。 Step 4:Dealing with difficult points ⑴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难点 ⑵小组讨论解决难点,然后提出共同难点,交由全班讨论,最后老师分析总结。 ⑶老师提出难点,提问学生 (课件显示课文中由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文章难点,初步认识由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帮助理解课文,为语法课做铺垫 Step 4:Retelling the text 1.要求学生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复述课文。提示如下: sign damage rescue ——|————|————|——→ before… during… after… 2.在以上复述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采访。 Some children who lost their homes and were left without parents have now become useful people in our society. Some even become specialists in the earthquake. Mr zhou is one of them. Many young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during that terrible night and want to learn some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from him. Suppose you are one of the curious young men and now you have a chance to interview him. Following is the dialogue between you and the specialist. Y: Nice to meet you, Mr Zhou. Can I interview you? Z: Sure. Y: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ose terrible days during the earthquake in 1976 in your hometown? Z: Of course. I’ll never forget it. It is really a nightmare. Y: Were there anything unusual happening before July 28, 1976? Z: Yes. For three days the water in the villages rose and fell. The well walls cracked. A smelly gas came out of the cracks. The animals in the farmyards were very nervous and ran everywhere. People saw bright lights in the sky and heard the strange sound. In the city, the water pipes cracked and burst. Y: What about the people? Z: People thought little of the events and went to bed as usual. Y: what happened on that terrible day? Z: At 3:42 am that day, the earth began to shake. A huge crack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In fifteen terrible seconds a large city lay in ruins. Y: What happened after the quake? Z: Rescue workers and doctors came. So did the soldiers.Teams were organized to dig out the trapped and bury the dead. Y: What a terrible experience. The earthquake is really a disaster. As a specialist, do you have anything to tell us? Z: Having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earthquake, especially knowing how to protect oneself in an earthquake is very important. The people who knew how to protect themselves in the earthquake take up 72% of all the survivors in 1976. 巩固理解,让学生明确如何写一篇难忘的经历,这写作提供指导。 Step 6:howework 1. 课后把口头复述写成书面复述。 2. 小组课堂评价表(课后完成) 非测试性评价:小组互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策略,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反思,填写下表(以5分制计),并存入学习档案。 姓名 小组合作工作量 组内活动创意 查找资料量 班级活动参与情况 提出问题个数 参与活动进步情况 非测试性评价: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出发点是学科本位,只重学科,不重学生发展。 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因此,本课我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各个任务,活动既有轻松有趣的诗歌朗读竞赛和重组课文段落的拼图游戏,又有需要深层思考的阅读理解活动和讨论活动,不同的任务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小组活动在竞赛中进行,使得小组活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增加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小组竞赛和课堂评价表的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不扎实,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用英语进行讨论时,不时有学生夹杂着汉语,或有的学生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欲言又止。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常用句型,让学生掌握常用句型,在让学生进行谈论前,应尽量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应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帮助,主动了解学生的语言困难。 第三课时 语言知识课 课型 语言知识课 教学内容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首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定语从句进行分析,其次考查了定语从句关系词的选择。 教材和学生分析 本案例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学习语法知识,在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语法知识。语法知识的学习尽可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情景中感到在语言的应用中需要语法知识,要确保交际的准确,就需要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 理论和理念基础 1. 理论基础 (5)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S1——R1...S2——R2。S1:实际刺激(stimuli),R1:语言替代性反应(response),S2:语言替代性刺激,R2:实际反应。其中,S1就相当于我们语言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S2则是通过语言表达功能给学习合作者传递的虚拟情境,学习者(包括合作者)接受这两种情境的刺激,完成语言习得的全过程,即R1、R2所表示的两种反应。 (6)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一样,发生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中。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该理论反对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的、自足的,从理论上讲与学习和使用它的情境相脱离的东西”。因为这样的知识正如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的,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因而,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情境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真实性、社会性、应用性、互动性。 (7) 情境学习观点重视“知识的情境性”,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成为知识意义建构的贡献者。这种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条件,提供对学习过程的动态指导,使学习者通过活动在其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需要教学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如设计适当的“情景”,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可迁移的一般技能。 2. 英语课程标准理念 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标准》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的状况,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法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 1. 掌握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 whose的用法。 2. 培养在交际环境中应用定语从句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定语从句中交际环境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策略和媒体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示范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校优美的校园和丰富的校园生活。请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和人物,教师同时向学生用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总结学生的表述,引出定语从句。 学生:This is our classroom. It is bright and big. Or: This is our classroom. We study 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教师:This is our classroom that is bright and big. Or: This is our classroom where we study every day. 学生: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e loves us all. Or: 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is pronunciation is perfect. 教师: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ho loves us all. Or: 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hose pronunciation is perfect. 课前用数码相机拍几张校园里的人和物的图片,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亲近感,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学生的已有语言基础充许他们介绍所看到的图片,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用合并两个简单句的方法,导入定语从句。 Step 2:语言活动 Game 1:一个比划一个猜 游戏规则: 1. 两个人配合,一个人面对屏幕、另一个人背对屏幕,面对屏幕的用英语解释屏幕上出现的某种事物,背对屏幕的那个人则要根据同伴的解释猜出它的名称。 2. 规定所猜的单词必须是教室范围以内的。 3. 全班分几个小组,老师在屏幕上展示一张物品或人物图片,然后由面对屏幕的同学用英语来进行解释,解释对了而且同伴答对了,加一分,如果使用定语从句进行解释,就再加一分。 Some objects that are used in the game: Computer, dictionary, textbook, chair, money, door, eraser, television, pocket, chalk, window, pen, glasses, shoes, paper, knife, pencil, keys, clock, door, water, knife, wall, keyboard, floor Door: something you open before you enter a house or a room Water: something that you drink when you are thirsty Television: something which can broadcast news and other programs … 其中有一些单词需要用介词加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来进行解释,如: Dictionary: a book in which we can find the meanings or the pronunciation of a new word Chair: a piece of furniture on which people sit Money: something with which we can buy things Computer: a machine with which we are playing the game Game 2:竞猜游戏(判断他/她是谁或它是什么) 1. 活动形式:6~8人小组活动 2. 情境设置:教师先对教室里的人、事或物进行口头描述。学生听后作出口头反应(说出是谁或是什么)。例如: T: She is a girl who got three gold medals in the last sports meet. S: Wu Yan. T: Right. Now another one. It is a book that can tell you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when you study English. S:A dictionary. 3. 游戏规则:游戏分初赛和复赛;初赛后每组选出优秀选手3人参加复赛。为了使任务更加有趣,组员每猜中一次可得一分;教师将学生猜中的人或物写在黑板上,以防重复猜测;最后角逐出前三名,并予以奖励。 4. 操作步骤: i. 教师布置任务,讲清游戏规则; ii. 学生活动,教师当裁判并维持秩序; iii. 角逐出复赛选手,复赛后予以奖励。 5. 注意事项: 学生熟悉了该游戏后,教师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拓宽要猜测的人、事或物的范围。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图画、照片或卡片(上面有文字),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描述,另一组猜测。例如: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who travelled in a spaceship. The girl who played the heroine in Titanic. The city that will ho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e first European who discovered America. 传统的语法教学常采用“定义-讲解-释疑-练习”的方式,很难给学生提供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进行真实交际的机会。而通过游戏教学语法,让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任务中,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和教师的帮助,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课改强调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有意义的思想;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语言本身的形式上(龚亚夫,罗少茜,2003)。根据对定语从句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描述、定义和补充说明)的理解,定语从句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选出某一道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能运用定语从句描述或辨别他们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学会定义某个名词,或通过阅读定义准确理解和掌握词义。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规则后,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用所学语法项目进行口头或笔头的交流,以促使其对该语法项目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来突出语法的精髓,通过丰富的情景创设来活化语法,让语法教学生动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沈瑛,2004)。 Step 3:归纳 要求学生总结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that/which, who/whom/whose的用法,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红色部分。 关系代词 主语 人 who that This is the doctor who saved the boy’s life. 这就是救了孩子生命的医生。 The woman that is playing the piano is Miss Zhang. 正在弹钢琴的那位妇女是张小姐。 物 which that The river which(that) flows through the city is very long.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which is lying on the table. 请递给我摆在桌上的那本书。 I’d like to see the films that are just on show. 我想看那些刚上映的电影。 宾语 人 whom that (who) She is the new student whom (who, that)I want to introduce to you. 她就是我要介绍给你的新学生. 物 which that The river ( which, that) we crossed is very wide. Can you lend me the magazine about which you talked yesterday? 你能把昨天谈到的那本杂志借给我吗? The novel which Tom bought is very interesting. 汤姆买的小说很有意思。 定语 whose The river whose banks are covered with tree is very long. The professor whose daughter teaches you English is Dr. Williams 那位教授是威廉斯他的女儿教你英语。 of which The bike whose brake was damaged has now been repaired. 那辆坏了闸的自行车现在已经修好了。 =The bike the brake of which was damaged has now been repaired. The river the banks of which (of which the banks) are covered with tree is very long. 学生在进行大量的口头练习后,对定语从句有了很多的感性认识,但这时的知识还是不很系统的,因此下一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总结,找出其中规律性的内容,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从而能更好地在语言实践中应该定语从句。利用表格进行知识归纳可以使知识更直观,更有系统性。 Step 4:测试 Task 1: 分层次练习 练习一:连词成句 1. man ,the ,us, our English, teacher, who ,lives, is, to, next → The man who lives next to u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练习二:选择填空 1. The man _______ lives next to u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A. whom B. which C. who D./ 练习三:把两个单句合成定语从句 1. The man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e lives next to us. → The man who lives next to u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练习四:用定语从句进行英汉互译 1. 住在我们隔壁的那个人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Task 2: 根据情况,选做课本上的练习。 如左例所示,把同一个句子编制成不同的题型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或从练习一做到练习四,使学生在从易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或只做基础练习(一,二),或只做提高练习(三,四),充分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Step 5:homework 1. 学生完成课本上定语从句练习。 2. 教学评价 (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要求学生做些定语从句专项练习) 第四课时:利用网络上一节泛读课(Reading Task) 课型 泛读课 教学内容 Reading task (workbook) 教材和学生分析 练习册的Reading task部分是一个旧金山大地震的目击者的叙述,描写大地震的当晚旧金山的情景。由于本部分材料内容有限,学生没有经历过地震,很少有地震方面的知识,对旧金山大地震的了解就更少。 理论和理念基础 1、 什么是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关于自主学习,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些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 3、 什么是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的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其中包括三个基本点:1)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2)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熟悉“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的口语技能。 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和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②通过对旧金山大地震的探究学习,了解旧金山大地震的有关情况。 (三)教学难点 ①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学习效率问题。 ②“网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学习的“革命”,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策略和媒体 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讲到“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围绕英语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验,不仅可以扩大英语阅读的“面”和“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诸如“信息的获取、信息的重组和加工以及信息的交流”等多种信息素养。网络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使教师把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来。 本课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借助网络技术的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导入 Task 1: 学生观看一段旧金山地震短片。学生看过如下的问题后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然后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 2.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earthquake? 3. Write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how you feel about the earthquake. 4. Write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how you feel about the people of San Francisco. 利用视频导入泛读话题,首先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制造信息沟。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预测。 Step 2: 阅读如下网页,完成如下的任务。 地震的产生 http://www.geo.mtu.edu/UPSeis/why.html http://www.geo.mtu.edu/UPSeis/where.html http://www.howstuffworks.com/earthquake.htm 地震安全知识 http://seagrant.uaf.edu/features/earthquake/prepare2.html http://www.consrv.ca.gov/index/Earthquakes/qh_earthquakes_what.htm http://seagrant.uaf.edu/features/earthquake/prepare1.html http://seagrant.uaf.edu/features/earthquake/prepare3.html http://seagrant.uaf.edu/features/earthquake/prepare4a.html http://seagrant.uaf.edu/features/earthquake/prepare5.html http://seagrant.uaf.edu/features/earthquake/prepare6.html 旧金山大地震 http://www.eyewitnesstohistory.com/sfeq.htm http://www.zpub.com/sf/history/1906earth.html http://www.eas.slu.edu/Earthquake_Center/1906EQ/ http://bancroft.berkeley.edu/collections/earthquakeandfire/index2.html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ile= /earthquakes/archive/quakedrill.dtl http://memory.loc.gov/learn/features/timeline/progress /cities/earthqak.html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334411 http://www.pbs.org/wgbh/amex/earthquake/sfeature/quiz_02.html http://www.americaslibrary.gov/cgi-bin/page.cgi/sh/disaster/equake_2 http://www.sfmuseum.org/1906/photos.html http://www.sfmuseum.org/1906/06.html Task 1:根据所浏览网页内容,选择填空。 1. Which was the most powerful of these famous California earthquakes? A. 1865 Santa Cruz Mountains earthquake B. 1906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C. 1989 Loma Prieta earthquake 2. Which famous opera singer, staying in the Palace Hotel at the time of the quake, later said, "The chandelier [in my room] was trying to touch the ceiling, and the chairs were all chasing each other"? A. Adelina Patti B. Enrico Caruso C. Luciano Pavarotti 3. What caused the greatest damage to the city? A. The earthquake itself B. Tsunamis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C. Fire 4. How many lives were lost in the earthquake and fire? A. 478 B. 3, 000 C. 25, 000 5. Where did most San Franciscans, whose homes were destroyed in the quake, live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A. In “tent cities” built by relief forces. B. With relatives elsewhere in California. C. In house boats anchored in San Francisco Bay. 5. How long did it take to rebuild San Francisco after the disaster? 6. What invention helped immortalize the 1906 earthquake in the public imagination? A. Photography B. The telegraph C. The radio Task 2: 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Earthquake safety do’s and don’ts What to do during an earthquake? If you are indoors If you are outside If you are driving If you are in a mountainous area If you are at the beach What to do after an earthquake? Check for injuries Safety check Clean up Expect aftershock Earthquake drills, plans, and supplies what drills Practice at home? Develop earthquake plans at home and at school What to take during an earthquake? Task 3: 小组合作,搜集有关旧金山大地震的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San Francisco’s earthquake in 1906 time Deaths Loss of buildings Other information Task 3: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在组内活动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展开成果交流,相互学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本单元有关的网络资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开扩视野。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网络资源无限,如果不加引导,学生会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因此,在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时,需要经过教师的精心筛选,并且归类,这样便于学生有选择地浏览。同时,设置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边浏览边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样利用“任务驱动”方法,使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的精心设计者和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任务一的设置是为了检验学生了解旧金山大地震的情况。培养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的能力,学生只要在快速大量浏览有关旧金山大地震的网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这些题目的答案。 本部分的泛读加深了学生对旧金山大地震的了解,特别是几位地震幸存者的自述,对于下一课时listening 部分的理解提供了背景资料,从而降低了听力练习的难度。 任务二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地震安全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广泛浏览网络资源后,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任务二的所有内容,将进一步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和地震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减少损失,并且懂得在平时应该进行怎样的防震演练和制定防震计划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实现单元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为下一课时做练习册里的listening task听力练习,以及speaking task口头表达练习进行了充分的语言输入,打下基础,从而降低听力和口语练习的难度,使学生更有话可说。 Step 3: listening Task 3: 听课文录音,之后带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Step 4: Homework 1. 课后完成reading task部分第一、二两题。 2. Cooperative Learning学生在网上搜集旧金山地震图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按照预先的分组,小组交流和分享资料,达成共识,建立资料卡,整理汇报思路,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准备向全班汇报旧金山地震的有关情况。 3. 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 自评 小组评价 通过阅读了解地震的成因 通过阅读增加防震救灾知识 通过阅读加深对旧金山大地震的认识 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 阅读过后能积极参与组际成果交流 第五课时 语言实践课 Using language 中 Listening 与 Workbook 中的 listening task, speaking task对课文的扩展,可以整合为一节课。 课型 综合课 教学内容 Using language 中 Listening 与 Workbook 中的 listening task, speaking task对课文的扩展,可以整合为一节课。 教材和学生分析 高中课本的听力材料普遍较难,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听力材料语速太快,且有很多连读、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因此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是能否利用好课本听力材料的关键。 理论和理念基础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TBL(Task-Based Learning)三步活动听力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所听内容确定目标和任务,并采取适当的活动方法,分预听(Pre-listening)、倾听(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三步进行,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依托,活动为中介,英语语言知识意义建构为最终目标,在情境下的合作互动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⒈语言知识: a:掌握与地震相关的词汇如crack, cut across, fall down, lie in ruins , destroy b:灵活运用以上词汇描述唐山大地震及旧金山大地震。 ⒉语言技能: a:学会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b:善于跳跃听力中的难点、学会做笔记并掌握连读、不完全爆破等语音语调的变化。 3. 情感态度: 通过听力材料作者的经历,让学生克服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同时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热情,树立远大理想;并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的地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指导学生掌握好与地震相关的词汇并结合图片描述地震。 2. 培养、提高学生的听力。 难点: 1. 指导学生掌握连读、不完全爆破等语音语调技巧以及推理、判断技能。 2. 指导学生对听力信息进行概括并根据所听内容推测作者的心情。 3. 在听力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语言实践。 教学策略和媒体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将教育信息通过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 该模式分三步进行: 1.预听活动(Pre-listening activities)—听力热身 2.倾听活动(while-listening activities)—听时精听 倾听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是听的输入、接收和理解的过程。该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一边听一边处理练习、增加理解、调整理解率的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听后活动(Post-listening activities)—听力拓展 在听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学生自查、学生互查、教师抽查和小组活动等多种协作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反馈,核实听力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 PowerPoint,扼要讲解听力语篇中的特殊结构、语言难点和理解疑点。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弱读、连读、变音等语音语调知识以及推理、判断技能。 听力“拓展”是巩固与记忆、运用与交际的过程,即活用所学听力语言材料于实际交际或模拟情景中的综合运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原则和“坚持交际性”的教学原则,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英语语言知识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pre-listening Task 1: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搜集有关资料,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各小组向全班汇报。 在听材料前,教师引导学生交谈有关听力内容的话题,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图式经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情境,巧妙导入,可以同化新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做好听前预测活动,降低新学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Task 2: 听前预测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旧金山大地震的情况。The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of 1906 was a major earthquake that struck San Francisco and the coast of northern California at 5:12 A.M. on Wednesday, April 18, 1906. (听前活动)听前让学生猜测练习一中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听第一遍录音完成练习一,多媒体展示如下表格,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题号 预测结果 听后选择 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要求学生提前浏览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听的具体任务,让学生知道自己将做什么,为学生完成听的任务提供了听力过程中可追寻的线索,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猜测,为学生听时训练作好准备。 Step 2:While-listening Task 3:听第二遍完成练习二。教师点击幻灯片,在屏幕上显示参考答案,让学生提出并讨论各自存在的疑问。 本题练习可改编成让学生进行模拟采访,即一学生当记者,一学生当幸存者。 Task 4:听第三遍完成练习三。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三句中的连读和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出其规则。 1. I asked a man standing nex(t)to me wha(t)happened.Before he could answer, hundreds of bricks fell on him an(d)he was killed. 2. I though(t)the end of the worl(d)ha(d)come! Then I met a man who knew the way to a boat, and we ran in its direction. 3. I saw many frightene(d)cows rush up Marke(t)Street an(d)drop into a grea(t)crack in the ground. 语音现象 规则 连读 失去爆破 听时活动的目的是听主题大意和捕捉细节信息;判断真伪(冗余与有效信息);边听边做笔记;完成任务(选择、填空、简答、连线配对、画图、判断、补全信息等);熟悉口语的特点(连读和重音等);讨论。本遍听力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听懂原文。 Task 5: 小组活动 地震发生时,在下列情形下你会怎么做? (1) If you are OUTDOORS, … (2) If you are in a HIGH BUILDING, … (3) If you are DRIVING, … (4) If you are HAVING CLASS, … (5) If you are in a CINEMA, … (5) If you are……… 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潜在的意义进行理解,讨论相关问题。就与听力材料有关的日常生活经验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讨论,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合理的表达。关于这些问题听力材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因而答案是多样的,这个训练活动对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极为有益。 Step 3: Post-listening Task 6: Discussion小组讨论 假如地震发生时,你有时间带走五样东西,并且只能带走五样东西,小组讨论,你会带走哪五样东西?为什么?讨论最后应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它小组交流。 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供学生讨论的东西 Step 4:Homework 1. 为校报写一封稿件,介绍地震发生的防震救生知识,即What are the do’s and don’ts in an earthquake。 2. 本课时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学生自查,与自己预测结果是否一致 同伴互查,在与同伴交流中的参与程度 教师评价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创设的情景或自己创设情景进行对话以达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 教学设计流程图 第六课时:写作课 课型 写作课 教学内容 Writing---结合单元教学话题,写一则新闻报道。 教材和学生分析 Writing部分要求学生为报纸写一篇文章,描写家乡的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件。这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写作,如选择适当的标题、组织语言、清晰的表达等,另外这一部分也培养学生写作时注意标题、主旨大意和细节。 理论和理念基础 教学目标 学习新闻体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和媒体 1. 读写结合――加大信息输入,激发兴趣,激活灵感。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写的阅读文章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教师可以借助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写作积累,学会学习,把阅读技巧用到写作中。教师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把视线从课文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生活空间。如提供一些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网页供学生阅读。通过网上泛阅读,学生锻炼了自己搜索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拓展了阅读面,增加词汇量,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要能大量阅读并把阅读中所吸收的语言知识内化,并通过写作训练输出语言,就一定能够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 2. 说写结合。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1.感知新闻写作体裁 Task1: 示范阅读 课前教师准备两篇摘自网络或报纸的新闻报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如下表格。 Headline Paragraph1 Main idea Detail 1 Detail 2 Detail 3 Paragraph2 Main idea Detail 1 Detail 2 Detail 3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对新闻报道体裁的写作方法的感性认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单元的课文是一篇新闻体裁的短文,结构清晰,是一篇好范文。拓展阅读材料是学生进一步获取感性认识的途径,因此为学生选取两篇典型新闻报道。 Step 2: 理解新闻体裁写作 Task 2: 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What should you write before writing a newspaper story? (outline) (2) What should a newspaper outline have? (a headline, a list of main ideas, a list of important details) (3) Why a headline is needed? (It can tell the readers what eh topic is; it can attract the readers’ attention) (4) How can you finish a newspaper story? (First, you should write a headline, then organize your main ideas into paragraphs, and then put some details into each paragraph.) (5) Have you fou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newspaper story and a short story? (Usually a short story begins with small details and includes big details later. A newspaper story does just the opposite. Both kinds of stories use paragraphs with main ideas. In a good newspaper story, the point-of-view is objective (i.e. it has no point-of-view) while a short story is subjective(i.e. it has a point-of-view). A newspaper story has no conclusion; a short story generally does.) 在有了充分的感性材料输入的基础上,对材料本质意思的理解很重要。但这个阶段的课堂也不是完全由教师主宰,不是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示下,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同伴互助,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使使自己已有的图式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图式。 Step 3: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写作 Task 3: 写作新闻报道 (1). 精心选题 各小组内活动,确定一个写作主题,准备向校报投稿,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特殊的事。如a big fire, an earthquake, a storm, a flood…, 例如,某小组选择写作主题为a heavy storm。 (2). 个人思考 小组成员独立思考,采用brainstorming的方法,在三到五分钟时间内列举出自己能想到的与a heavy storm有关的词语。如:time, death, lost, money, house, road, carry, bridge, cry, tree, wind, missing, crop, (3). 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集体活动,讨论每个成员呈现的有关词语中,为了写作新闻报道的需要,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可以去掉。如,留下如下的单词time, death, happen, lost, house, road, carry, tree, wind, missing, … (4). 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讨论,为拟写的新闻报道确定一个标题。把留下的单词进行分组,每组体现一个中心(main idea)。再用一句话把每组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如 Headline A heavy storm hit our city Paragraph1 Main idea A heavy storm happened yesterday. Detail 1 Time Detail 2 Detail 3 Paragraph2 Main idea It caused great trouble to people. Detail 1 Roads were flooded. Detail 2 Some trees were blown down. Detail 3 … (5): 自主活动 小组成员根据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提纲,撰写小短文。如: (6): 小组活动,修改作文 小组内交换短文,提出意见,相互修改。 (7): 自主活动 每组成员根据集体讨论意见修改各自的短文,最后定稿。 短文写作的第一步是确定要写什么话题,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很多,尽可能选择具有典型意思的,具备可操作性的话题。 在小组活动之前,学生应有几分钟的时间来激活头脑中已有图式或产生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或参与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确定短文的标题和提纲,这个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纲先作口头作文。 提纲确定后,各组成员根据提纲自己撰写短文。 各自短文成稿后,组内交流,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和互为师生等。 最后,根据组内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定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Step 4: 评价成果 1. 教师面向全班讲评。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讲解。 2. 自我评价。 (1) 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能看懂两篇范例短文 能找出范例中的每段大意和细节 能自主探究,写出短文的写作提纲 能参与小组活动,讨论问题,修改短文 (2) 学习结果的评价 评价内容 文章佳词、佳句 文章的不足和病句的修正 综合评价(ABCD) (3)教师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 等级(ABCD) 写作效果 修改效果 评价效果 激励性评语 先让学生自行修改一遍(或写二稿),其次是小组互评,然后才由教师来评价。一方面会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从自评、互评中受益非浅。由于学生相互了解更深刻,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当学生在意识到教师并不是其文章的唯一读者时,他们会更认真地写好作文。因此,让学生相互传阅和修改作文不仅增加写作时的真实感,也使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中形成新的思路,养成好的写作习惯,体验写作过程带来的点滴进步与成功。 流程图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较为稳定的有机组合。根据不同的模式,教师则起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教学模式安排得体而高涨,也可因运用不当而低落。作为引导者,教师的教授,不仅要严谨、正确、精彩,更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要求学生重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倡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会学。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生学的过程,教为学服务。 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主宰课堂,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成为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应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模式并能充分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适时地选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