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化因素,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从化六中 贾烛容 提要: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念等。本文通过文化干扰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进行 归类分析,并结合外语教学,阐述重视文化教学,提 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干扰 文化差异 文化渗入 提高能力 一、引言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又是语言形式特色的产生根源。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学习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使学生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这大大有利于其他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胡春洞,1994:17) 胡晓琼撰写的“VSO教师的问卷调查”反映出,63位外教 (63%)发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口语课上,很多话题西方的学生经常讨论,但在中国却几乎无法进行,如supermarket, ferry, royal family, job interviews, government, travel等等,他们认为中国的学生对政治、经济、西方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一味地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社会意义,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方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句子,产生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误会。本文列举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因文化干扰而引起的问题实例,说明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二、文化干扰对学生学习及运用英语的影响 1、交际失误。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王勇,1998年)。但由于对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得甚少,经常可导致学生在进行英语交际时的失误。交际时的失误有很多例子,如中英称呼的差异可导致交际的失误。 例如,中国学生经常说,“Good morning, Teacher Wang" 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 只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英、汉称呼系统是不对应的,英语中采用 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 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 一般而言, 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百分之三十五是由语言传达, 其余的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达的。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掌握不多,也会导致交际上的失误。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body language)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产生误会。如打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5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初期的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在一次访美活动中,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了美国人的不满。而引起美国人不满的原因就出在他的手势上……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是想对美国人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美国人和电视观众却并不欣赏,因为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动作。在此之前,赫鲁晓夫也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美国人感到不快。 3、文化差异可导致听力的障碍。从广义上讲,听力理解是听者把接收到的语音符号“破译”成语义的过程。它需要听者不仅要具备有关的词汇、语音、语调、语法等诸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熟谙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很多高中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听懂所学外语的能力。但有时对说话者的言语或听力材料还是很难理解或根本不知所云。这种理解障碍大多源于文化的差异。如: “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 ”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nonchurch goer. “Well, I'll tell you.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 “Yes,”said the minister.“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 要充分理解这个语篇,就必须对下面3个方面有所了解:(1)“他们把水浇在我脸上”这一句实指父母将新生儿抱到教堂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浇在小孩脸上;(2)“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那以后,我得一直照料她”这一句暗指在教堂举行婚礼,并由牧师宣布“I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这样一个情景;(3)“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蕴含着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送葬人向棺木撩土再行埋藏的背景知识。如果听者不谙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就会导致听力理解受阻,无法欣赏语篇的幽默。 三、创设利于文化渗入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以一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的。遗憾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尚无文化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5)一文综合了现有的语言文化研究成果,把文化内容分为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以上几方面在现行JEFC和SEFC中都得到了体现。如SEFC 2B. L.10 Body Language就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知识。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文化教学大纲,JEFC和SEFC的编写中没有注意到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所呈现的文化内容显得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在教师用书中也无文化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文化渗入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1、在课堂上加强文化的渗入。 一是导入课文背景知识。(1)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SEFC Book 2B.Unit 21 Music谈的是音乐的流传及几种著名的地方性音乐:非洲音乐、印度音乐、加勒比海音乐及爵士乐等,教师可以把音乐的其他分类如摇滚乐、轻音乐、钢琴曲或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选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曲子辑录、播放给学生听,边听边分析音乐的不同分类,这样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又如SEFC Book1B L.86是关于Britain and Ireland 的,可以介绍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ritish Isles(不列颠),Britain (不列颠),the 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and England(英格兰)及Ireland(爱尔兰),the Republic of Ireland(爱尔兰共和国)。(2)欣赏文学作品的风格。SEFC中不少课文是文学名篇,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它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阅读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是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水平。例如SEFC Book 2 At the shop 是 Mark Twain 的作品,可介绍马克·吐温是美国最孚众望的幽默家,以善写男童历险故事及抨击人类的弱点与虚假而著称于世。可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有些句子揭示了资本主义中“Money is everything”的价值取向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Many houses in England employed servants in the period up until the Second World War(1939). To call a servant, you pulled a bell rope, which was connected by wires to the servants' hall or kitchen,where it rang a bell. 又如同一课中的“after tea",要向学生说明“tea" is a meal taken around five o'clock in England. It consists of a pot of black tea, with bread, sandwiches, biscuits and cakes." 但美国人却没有下午四、五点用茶的习惯。这些文化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适当的渗入可扩大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三是渗入文化背景知识,扫清听力障碍。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语国家的特有事物是突破听力障碍的关键之一。如“First Lady”(第一夫人)是对美国总统夫人和州长夫人称谓,但在中国人听来却会以为“第一夫人"之后还有“第二夫人", “第三夫人"呢。再如: A: What about having lunch with me? B: I'd love to join you for lunch. Question:Who will pay for the lunch? a. A. b.B. c. Both A and B. ( key: c) 学生一听对话都知道这是一种邀请。但老师应在前查询资料,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非正式的邀请:发出邀请者不会为被邀请者付任何费用。英语中叫Dutch treat,也是说各人各付各的账,如邀请者说:“Let's go out for a drink”或 “How about getting together for lunch on Thursday?”如果邀请者说:“Let's me take you to lunch.”或“Let me treat you to lunch.”这就意味着要为对方付款了。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同英美人交往的时候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如果不清楚便可以问:“Is this Dutch treat ?”,此外,在英美人的传统习惯中,如果是男士对女士发出邀请,通常应由男士付账。由此可见,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政治制度及历史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充分组织好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SEFC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或文章,从中了解他们的文化。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外文学名著。教师可列出一系列世界名著让学生去选读。至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影视节目,或鼓励他们积极去表演英文话剧、故事,让他们从演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到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 四、结束语 文化作为语言中一个活跃的因素,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点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著名英语教学家胡春洞指出“教人、教文化都是渗透于教语言之中的,不是脱离语言教学的”。这意味着文化的融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主要参考书目: 1、胡春洞,1994,《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杰, 1997,《英美交际与英语会话》,世界图书出版 社。 3、李长兰,1997,外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北京《中小学外语 教学》。 4、温爱玲,1999,跨文化障碍与英语听力理解,上海《中小 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5、 胡晓琼,2000,外籍教师谈中国英语教学与文化差异— VSO教师的问卷调查,上海《中小学英 语教学与研究》。 6、 赵锡强,2000,了解英美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大连《英语知识》。 7、 梁绮云,2000,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从人教版初中 第三册英语教学谈起, 上海《中小学 英语教学与研究》。 8、戴军熔,2000,拓宽文化视角,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海《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胡文仲、高一虹,1995,《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 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