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2002-11-24 12:26:39)
刘 道 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去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外语师资队伍是比较薄弱的。中学47.4万名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43.8%。这种状况是难以应付21世纪的挑战的。现代化的外语教学要求配备外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小学外语教师起码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初中教师应有中专、高中教师应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非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需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并取得证书。
现在,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高水平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专业与在职、脱产与函授、长期与短期、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动员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部门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派出骨干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或讲学,请外籍教师来华与中国教师共同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中国教师。除了以上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教研评优等,以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理解和处理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矛盾
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前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对教改中的〖BF〗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可能“铁板一块”,完全一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讲科学,二要讲民主。要多搞点科学分析,少来点主观随意性;多搞点唯物辩证法,少来点极端化、绝对化。总之,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搞改革。纵观近年来有关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讨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似很有必要。
(一)传统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知识、方法、体系不断经受历史的考验,接受时代的筛选。有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继续保留下来,有的若不改革便可能被淘汰。这叫“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沿革就是个好例子。分析起来,每种教学法流派都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的人才,语言严谨、文字优美,适应文学(特别是圣经)翻译的需要。结构法重视语言的结构,强调通过正确模仿和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促进了学习者直接理解和运用外语,满足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争期间)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功能法强调以交际功能为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标准,这体现了20世纪末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大纲的制订原则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原则、体系和经验。
在大谈改革创新之时,对于传统的好经验和方法,不应一概否定,应毫不犹豫地加以保留和继承,如中国人学习和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方法,长期为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然要大加宣传,大胆使用。所谓推陈出新,是去掉旧事物中的糟粕(如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引导学生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取其精华(如遵循规律科学地记忆单词等),并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语境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并加以运用)。
改革创新是有困难的。例如要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就得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花大气力学习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有快慢之分,但必须迈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要求,不可消极等待、观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如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敢讲语法、重视听说而忽视读写等。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以纠正。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应该肯定。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立足于祖国,放眼世界,才是使教育现代化应采取的态度。仅仅介绍外国人的教学理论、观点、方法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国人为中国研究出了现成的方法。中国人必须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差异、地区不平衡等),吸取外国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体系。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洋,认为凡是外国人的教法、引进的教材准比中国人自己的好;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认为引进的教材和教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嗤之以鼻。目前这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然而对于极左的思潮,人们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是有人对中外合编教材也有非议吗!根据我国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聘用外籍专家与中方合作编写外语教材,语言地道、方法先进、符合中国实际,是无可指责的。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我国不是力求向外推行自己的教材,外国汉学家不是也愿意和中国的汉语专家合作吗?
在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处处事事都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需要由实践去检验,不可搞教条主义,更不可扣帽子压人,否则就难以解放思想。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世袭的阶级地位,通过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保证在选拔人才中实行公平的竞争,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最用功,课堂纪律最好。今天,外语课倍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必考外语。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提出了全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发展、人的权利、教育的公益性等问题。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抛弃大多数学生;突出以文化课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使教学进入误区,难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名目繁多的层层考试和铺天盖地的习题集练习册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得损伤。
90年代,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算小,但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尽管大家在理论上看法一致,但到了实际教学中,往往依然故我,“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高考指挥棒”。大量的题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难以克服。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改革考试,才能使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主化,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主性。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其中包括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但不只是为了选拔高级人才。实际上,高级专门人才-“精英”是可以引进的,但我国12亿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第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第五,要研究出一套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办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要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当取消考试,而应改造考试,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知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过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教师讲了许多语法知识,学生背记了若干语法规则,也能应付知识性的考试,以为讲知识很有用。可是,八九百个课时学完了,却发现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于是,大家明白了,知识不等于能力。接受了教训,又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努力体会大纲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开展多种交际性活动,课堂生动活泼,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然而,事情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因课时少而忽视知识的教学,例如教科书中的“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学生记忆词汇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掉队。有的教师不敢讲语法,生怕被人批作“走老路”。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取消不得的。一旦发现这种倾向应加以纠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教改的方向,甚至认为教学大纲不该要求学生培养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极端化、绝对化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要多讲点唯物辩证法。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一点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是,知识讲解绝对不要贪多求全,应该“精要、好懂、管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15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刘道义:《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
3.郑新蓉:《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5日。
4.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5期。
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刘道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去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外语师资队伍是比较薄弱的。中学47.4万名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43.8%。这种状况是难以应付21世纪的挑战的。现代化的外语教学要求配备外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小学外语教师起码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初中教师应有中专、高中教师应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非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需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并取得证书。
现在,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高水平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专业与在职、脱产与函授、长期与短期、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动员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部门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派出骨干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或讲学,请外籍教师来华与中国教师共同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中国教师。除了以上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教研评优等,以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理解和处理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矛盾
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前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对教改中的〖BF〗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可能“铁板一块”,完全一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讲科学,二要讲民主。要多搞点科学分析,少来点主观随意性;多搞点唯物辩证法,少来点极端化、绝对化。总之,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搞改革。纵观近年来有关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讨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似很有必要。
(一)传统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知识、方法、体系不断经受历史的考验,接受时代的筛选。有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继续保留下来,有的若不改革便可能被淘汰。这叫“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沿革就是个好例子。分析起来,每种教学法流派都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的人才,语言严谨、文字优美,适应文学(特别是圣经)翻译的需要。结构法重视语言的结构,强调通过正确模仿和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促进了学习者直接理解和运用外语,满足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争期间)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功能法强调以交际功能为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标准,这体现了20世纪末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大纲的制订原则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原则、体系和经验。
在大谈改革创新之时,对于传统的好经验和方法,不应一概否定,应毫不犹豫地加以保留和继承,如中国人学习和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方法,长期为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然要大加宣传,大胆使用。所谓推陈出新,是去掉旧事物中的糟粕(如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引导学生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取其精华(如遵循规律科学地记忆单词等),并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语境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并加以运用)。
改革创新是有困难的。例如要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就得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花大气力学习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有快慢之分,但必须迈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要求,不可消极等待、观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如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敢讲语法、重视听说而忽视读写等。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以纠正。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应该肯定。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立足于祖国,放眼世界,才是使教育现代化应采取的态度。仅仅介绍外国人的教学理论、观点、方法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国人为中国研究出了现成的方法。中国人必须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差异、地区不平衡等),吸取外国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体系。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洋,认为凡是外国人的教法、引进的教材准比中国人自己的好;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认为引进的教材和教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嗤之以鼻。目前这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然而对于极左的思潮,人们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是有人对中外合编教材也有非议吗!根据我国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聘用外籍专家与中方合作编写外语教材,语言地道、方法先进、符合中国实际,是无可指责的。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我国不是力求向外推行自己的教材,外国汉学家不是也愿意和中国的汉语专家合作吗?
在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处处事事都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需要由实践去检验,不可搞教条主义,更不可扣帽子压人,否则就难以解放思想。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世袭的阶级地位,通过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保证在选拔人才中实行公平的竞争,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最用功,课堂纪律最好。今天,外语课倍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必考外语。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提出了全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发展、人的权利、教育的公益性等问题。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抛弃大多数学生;突出以文化课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使教学进入误区,难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名目繁多的层层考试和铺天盖地的习题集练习册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得损伤。
90年代,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算小,但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尽管大家在理论上看法一致,但到了实际教学中,往往依然故我,“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高考指挥棒”。大量的题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难以克服。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改革考试,才能使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主化,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主性。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其中包括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但不只是为了选拔高级人才。实际上,高级专门人才-“精英”是可以引进的,但我国12亿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第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第五,要研究出一套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办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要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当取消考试,而应改造考试,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知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过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教师讲了许多语法知识,学生背记了若干语法规则,也能应付知识性的考试,以为讲知识很有用。可是,八九百个课时学完了,却发现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于是,大家明白了,知识不等于能力。接受了教训,又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努力体会大纲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开展多种交际性活动,课堂生动活泼,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然而,事情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因课时少而忽视知识的教学,例如教科书中的“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学生记忆词汇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掉队。有的教师不敢讲语法,生怕被人批作“走老路”。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取消不得的。一旦发现这种倾向应加以纠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教改的方向,甚至认为教学大纲不该要求学生培养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极端化、绝对化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要多讲点唯物辩证法。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一点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是,知识讲解绝对不要贪多求全,应该“精要、好懂、管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15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刘道义:《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
3.郑新蓉:《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5日。
4.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5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