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语境与英语教学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推荐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运用语境理论,论析语境对语言意义理解的影响,揭示语言交际环境中语义的理解依赖于语境以及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与作用这一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有效使用语言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境理论; 语义理解; 能力培养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其社会交际功能,因而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场合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所以,语言和语境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忽视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人们的交际就无法实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离不开语境,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交际的语境里,培养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现行的中学英语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即教材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语境的内涵
对语境的内涵,中外语言学家曾有过种种论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1982)按内容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环境和广义的语言环境。伦敦大学的波兰裔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923)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1973)把语境划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把语境因素归为三个组成部分:场境(field),交际者(tenor)和方式(mode)。尽管各家对语境的内涵看法各有异同,所用术语不尽一致,但总的概念却无大的相悖之处。参考中外语言学家的论述,对语境可作这样地概述: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意义所依赖。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简单地说,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前后可帮助理解和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何自然,1997)。情景语境是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环境。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1977)把它解释为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者双方、场合、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文化语境是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即某一言语社团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何兆熊,1989)。这三种语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的关系。文化语境处在最上层,话语语境处在最下层,情景语境处在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情景语境,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也会有不同的话语语境。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见面时有一句常用的招呼语:“你吃过饭了吗?”我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回答:“吃过了”或“还没有吃”。而在英美文化中,人们见面打招时往往谈论天气。如果你对英美人也套用此句(Have you had your meal?)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就会认为你打算邀请他们一起外出用餐,而对年轻的英美女士来说,还有“约会”的含义。由此可见,学习一种外国语言,如果不能熟练地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语言形式或准确理解语言的意义,是难以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
二、语境与语义的理解
1. 语境与词汇意义的理解
英语中许多词脱离了语境,意思就不明确,甚至会产生歧义。这就是说语境对词义起一定的制约作用,语境不同,词义也就不同,因此,对词义的理解就需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推导其恰当的词义,而不只从词汇的基本意义和语法意义上去理解。例如:
①He is a dog.
②He is loyal to his master like a dog.
例①中的“dog”一词带有一定语用意义:像狗一样的家伙(无赖汉,坏蛋),而这个意义是以“dog”的概念意义或基本意义—“狗”为基础的。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dog”这个词所具有的意义不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语言的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赋于它的。根据上下文,例①可以理解为:“他真是个无赖”;或是使用这句话的人可能是在对听话的人发出“警告”或“建议”,提醒听话的人“小心,最好远离他”。
例②中的“dog”带有很强的文化意义。根据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也常不同,了解“dog”一词的文化意义———在语言的概念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却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美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据此,例②可以理解为:他对他的上司非常忠诚。
再例如在JEFC新教材出现的“mouse”这个词,有“老鼠”、“鼠器”等意思。如果语境不明确,只给出一个独立的句子:This is a mouse.就可能使人产生歧义。但在特定语境中,如在后面加上几个词,This is a mouse(of my computer),则歧义消除,“mouse”意思为“鼠标器”。中学教材中类似词汇很多,如,bank(银行;河岸);country(国家;乡村);state(国家;州;政府;状态);light(轻的;明亮的;浅色的)。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独地、孤立地教词汇,而是将词义与使用的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正确把握其意义。
2.语境与话语含义的理解
话语(utterance)是语言交际的一种单位,它是具有一定交际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具有交际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在长度上可能恰好相当于一个语法完整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以省略了某些成分的不完整的句子(何兆熊1989)。因此,听话人有效理解话语的交际价值———话语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D.Speber &D.Willson在Relevence一书中指出,话语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语境的建立过程。这就是说有效理解话语意义的最佳途径就是要求听话人在复杂多变的语境中选择并建立合适的语境———(A)言语交际的上文;(B)言语交际发生的行为环境及场景;(C)共有常识。例如:“It's sun day today”可谓中学英语教材中很简单的一句话语,但是要透彻地理解它就不简单了。离开了具体语境,“today”这个概念是含糊的概念,因为人们说出这句话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今天”。从整句话看,离开了具体语境,“It's sun day today”也只能表达“说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第一天”这个意思,但是把这句话放到具体语境中说出来,那就远远不是它的字面上的意思了。(何自然,1988)。
假设语境A是孩子对平日难得带他外出游玩而恰好此前许诺过这个星期天要带他出去的父母使用上句,其话语意义是“请求或提醒他的父母带他出去游玩”。
假设语境B是父母看见孩子平时天天伏案学习,星期天也不肯休息时而使用上句,其话语意义是“建议孩子星期天好好休息”。
假设语境C是丈夫看见妻子星期天正准备起早床而使用上句,其话语意义是“希望妻子多睡一会儿觉”。从上述三种不同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不同的具体的语境上的,听话人要真正有效理解话语意义,首先必须把言语交际的上文中相关的话语意义包括进来,也就是说必须知道前面讲过的话,接着从共有常识中激活相关的语境要素,同时加入行为环境中相关的信息。在通常的言语交际中,上文是最明显的语境要素,其次是行为环境与场景,最后是“共有常识”(何兆熊,1997)。只有把握语境的建立是呈动态发展趋势的这一特征,交际者才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征提高自己的英语释义能力。
3. 语境与语篇意义的理解
语篇(discourse)是大于句子的意义连贯的话语。语篇的交际功能在于它总是处在交际的情景之中,所反映的是交际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意向行为,是说话人与听话人或作者与读者双方所表达的或接受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手段之一的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两类:简单意义和复杂意义。表达简单意义的语篇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是一致的;表达复杂意义的语篇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是不一致的。因此对复杂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需要进行语篇分析与综合,然后才能提出关于语篇总体意思的假设,而且往往要超出语篇的“表层意义”,深入其“深层意义”,因为后者才是语篇全部意思之所在。说话人的一段话语的意思,作家的一部作品的含义等等,任何语篇所表达的“深层意义”的产生都离不开语境,都受到语境说制约。因此要弄懂某一语篇的意义,还得从语境着手。
SEFC教材中“The Enperor's New Cloths”(《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之王”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的杰作。据说这一作品的产生背景来源于一个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写的是三个流氓整治国王的故事。安徒生从中受到启迪,从丹麦的社会生活来构思自己的故事。而当时丹麦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在这样的背景中,安徒生选用“童话”的形式来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和虚伪这一严肃主题,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透过阵阵笑声,我们不难悟出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即其“深层意义”———“The Emperor's New Cloths”虽然是以西班牙民间故事为原始材料,但思想内容都是从丹麦现实生活中来的,它受丹麦现实生活的制约,故事本身又是丹麦现实生活的反映。SEFC教材中类似的语篇还有:The Necklace(《项链》)、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等。因此,教师在讲授上述课文时,应介绍其背景知识,并对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与综合,以便学生正确推理出语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语境教学方法的实施
1. 结合现实生活教词汇,提高释义能力
词汇来源于生活,大多数词汇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许多使用的空间。因此,教师应使英语课堂社会化和语境化,将词汇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环境移植到课堂上来,以提高学生的释义能力,准确把握词汇的多种潜在意义。例如,在教JEFC教材Unit 14,Lesson 54中的“put...on”这个词组时,倘若仅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句子“Shall I put this on?”,学生是不能活用这个词组,有时甚至可能产生歧义。因为“this”指代何物不明确,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this”的指代物可形成一种“非语言环境”,对句子的理解将产生很大的差异。而“put...on”这个词组本身则具有各种不同的词典含义:
a)switch...on(把...的开关打开);
b)put...on oneself(把...穿在自己身上);
c)place...on the top of(something else)(把...放在另外一种东西上),可形成“语言环境”,对句子的理解将产生引导作用。因此,只有创造种种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语境,结合适当的实物,伴随动作,学生才能准确选择其中释义:a.Shall I put this(The light)on?b.Shall I put this(the sweater)on?c.Shall I put this (the book) on?
2. 利用教材蕴涵的语境培养语用能力
现行的JEFC和SEFC英语教材是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配以与主题相关的插图,图文并茂。这种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类似语言习得环境的创造,并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语境因素,让学生学会选择与所处语境、说话场所相适应的话语,不断提高语用能力,做到恰当地使用语言,准确表达用意。例如:JEFC教材Unit29是关于在商店“购物”的话题。教师结合课文中提供的语境(插图)暗示、把讲台视为售货台(上面摆放一些随身物品),在这种模拟的“真实”的语境中首先让学生知道在商店“购物”时售货员常用的表达方式是:May 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你要点什么吗),而不是What do you want?然后让学生听课文磁带模仿跟读,接着对学生进行“Drill”和“Practice”训练,最后教师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组织相应的情景对话。
3.利用篇内语境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多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背景。尽管各类篇章的外壳是语言符号,但其核心仍是语义,而语义必定与篇内语境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弄懂篇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应从篇内语境上下文着手。在阅读理解教学中一方面英语教师利用课文(文章)标题,课文的第一段和每个段落的主题句要求学生预测课文和某个段落的大意以把握语篇大意。例如,根据课文标题Country Music(SEFCI,Lesson 42),可以预测该课文的大意是关于美国乡村音乐的变化过程。根据该课中每段的主题句还可以预测段落的大意为:1)美国乡村音乐主题内容的变化;2)演唱场所和歌手的变化;3)乐器使用的变化。另一方面利用课文中某些细节内容的信号语(表示逻辑顺序的:first、second、then、and then、next、last等;表示原因的:because、for等;表示转折的:however、never the less等),并在阅读时教师应常问What will be next?这一类的问题,以对文章中某些细节内容进行预测,把握语篇的详细内容。例如,SEFC教材Lesson 72中有这样一段话:By 1840 about 2,000 Europeans ,mainly British ,had come to settle in New Zealand and the Maori(毛利人,新西兰的原居民)signed an agreement with the settlers 。However...接下来的内容会是什么呢?根据信号词However,学生可以预测下文会谈原居民与欧洲人由“条约”(内容不公)而引发的一些情况。
通过对语境因素的探讨,我们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只有语言的交际环境才能确定词义、语义、句的交际功能和语篇的含义。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在对学生讲解了词的用法、搭配关系、进行了句法分析,讲了文章结构之余,更重要的是要讲实际语境“语言的使用”,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正确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4] Halliday,M.A.K.and R.Has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 don:
Longman,1976.
[5] Sperber,D.,and D.Wilson.Relevence[M].Oxford:
BasilBlackwellLtd,1986,
[6] 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A) 语境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