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解完形填空题的正确率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完形填空专题指导 手机版 | ||||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周春欣 一、完形填空题的特点与要求 英语完形填空题是一种立意新、要求高的综合性语言测验题。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英语试卷来看,完形填空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篇词数适当、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当的短文中间隔一定数量的词留出一个空格,要求学生从提供的四个不同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适当的词填入空格,使短文意思正确,结构完整。这种题型也称之谓四选一。另一种是在一篇适中的短文中间隔一定数量的词抽去一个单词,但所抽去的单词仍然提供一个首字母,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首字母的暗示,写出所缺单词,使文章意思连贯。这种题也称之谓首字母填空。 这些形式的完形填空的文章内容多半是故事、寓言、科普文章等,内容短少精悍,但涉及面广,灵活性强,集词汇、语法、句法、惯用法、词义的考查于一体。要求在熟练掌握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完整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捕捉并记忆相关信息,通过概括和分析思考,作出推理判断,选出最佳答案或写出正确单词,使完形后的文章不仅语法正确,用词恰当,而且意义无误,结构完整。它是学生最感困难、最为头痛的、得分率较低的一类题型。 二、完型填空题的基本解题步骤与技巧 由于完形填空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因此,要提高正确率,除了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与技巧。 1、重视首句,把握开篇。 完形填空一般无标题,首句一般不留空白,是完整的一句,全文信息从此开始。细读首句,可判断文章体裁,预测全文大意和主旨。 2、通读全文,领略大意。 完形填空题的文章尽管是有意地抽掉了一些词,使信息中断,造成间隔性的词义空白,但仍不失为完整的语篇。阅读全文要一气呵成,尽管有空格、生词或不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读时要注意找出关键词、中心词,划出某些代表人物和情节的词,以便于形成思路。对空格要填的词可作试探性地猜测,为下一步选择答案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要注意不要在未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边阅读,边做题,这样速度慢、准确率低。 3、瞻前顾后,灵活答题。 通过通读全文,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学生可以从头开始边细读边分析。根据上下文意思选取语法正确、语义贴切、语言准确的词语。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瞻前顾后,灵活答题。 所谓“瞻前顾后”,即先读所填词的句子,回顾上一句,兼顾下一句。如果一句中有两个空白待填,在初定答案时要“双管齐下”,在两处同时试填,然后通读全句,确定答案。另外在做题时要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把握性强的选项要做到一锤子定音。而对那些把握性不强的选项,不妨先放一下,接着再往下做,然后再回过头来补填。这时,由于通过你对上下文的精研细磨,上文其意自现。答题时可采用 1)择优法:根据文章及结构边读边填,如果能够立刻判定最佳答案的,不必再去逐个考证其余答案。2)排除法:如答案一时难以确定,可按空格位置,从语法结构、词语搭配、上下文语境、习惯用法、词义辨析等方面,对选项逐项分析试填。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这一步也相当关键,在答题完后一定要再仔仔细细地阅读全文,对所有的答案逐个再进行一次核查。核查时注意以下三点: 1) 上下文的一致性:即时态语态的一致;代词、名词、单复数的一致。 2) 从语法和惯用法及习惯搭配、甚至语感入手,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逻辑。 3) 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否连贯。检查时既要处处留心语法、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等方面的正确性,还应充分考虑语义、内容等方面的合理性。 总之,完形填空题虽然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但是只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探讨剖析,并经过大量的实践,也同样能够做好这类题。 三、典型例题剖析 One summer holiday Tom was in the forest by himself. He went down to __1__ in the river. Soon he got a big fish. Then he heard a great noise and turned round. There, right __2__ him, sat a big black bear! He was frightened and wanted to ran aw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 but it was too __3__. The bear sat there and looked at him. So he moved very __4__. The bear watched him. But it sat still. Tom took the fish and __5__ it to the bear. The bear ate it at once. Now what was Tom going to do? He’d better __6__ fishing, he thought. The bear thought so too. __7__ he got another fish. He went over to the bear and put the fish into its big red mouth. Tom fished and fished — all for the bear. At __8__ Tom was afraid to stop. Then he began to like doing it. The bear was so __9__. When __10__ came, the bear stood up and turned away from Tom and Tom went home. 1. A. swim B. wash himself C. fish D. drink water 2. A. around B. before C. beside D. behind 3. A. early B. late C. easy D. tired 4. A. quickly B. fast C. slowly D. bravely 5. A. threw B. handed C. showed D. gave 6. A. stop B. go on C. enjoy D. try 7. A. Late B. Though C. And D. Soon 8. A. a time B. that moment C. first D. last 9. A. hungry B. friendly C. interested D. beautiful 10. A. evening B. someone C. the keeper D. rain [解题剖析]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得知故事发生在一个暑假。Tom 在河边钓鱼时,碰到了一头大熊。他把钓的鱼都喂了那头熊,直到熊离开他才回家。根据这大意,再来分析每个题目的正确答案。 1、正确答案为C。fish在此作动词用,表示“钓鱼”的意思。可根据Soon he got a big fish.这一句得到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为D。从前一句的turned round可以推断出,熊是在Tom的身后。 3、正确答案为B。Tom由于害怕想赶快跑开,但是熊就在身后瞧着他,再从but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词来分析,此时要想快速跑开为时已晚。其余三个选项与文章意义不符。 4、正确答案为C。这一题要从文章的上下文意义上来分析。上文提到因害怕想尽快地跑开,但已经晚了,所以可以排除选项A和B。选项D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从上下文的意义上来看与文章意义不符,可以排除。 5、正确答案为A。这四个选项从语法上都讲得通,但从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却不行。从后一句可以推断出,选项C不正确,show表示“给…看”,那么熊就不可能吃到。再从上文来分析,Tom怕熊,他不会冒险去把鱼“给”或“递”给熊,hand 和give都表示近距离的,使对方能拿到,所以只有选项A throw 最符合文章意义。 6、正确答案为B。go on表示“继续”的意思。这时,Tom认为不能离开,一旦离开,熊可能就会追赶他,所以根据常理Tom不应该“停止钓鱼”。在这种较紧张和危险的情况下,Tom也不可能有 enjoy 或 try fishing的心情。所以选项B为最佳答案。 7、正确答案为。这一题主要考查关联词在文章中的运用。这些词在文章中起到了呈上启下、连接上下文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的情节,选项A、B、C 都不能在这儿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不能把上下文的意思连贯起来。 9、正确答案为B。根据上文的意思,可以排除选项A,因为熊已经吃了不少鱼,不可能再感到饥饿。从语法角度来分析,选项C也不正确。此处要么用interesting, 要么就用interested in sth结构。选项D虽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从上下文的意义上来说不够确切,不符合文章意义。通过上文分析,Tom起先怕熊,所以只好不停地钓鱼,但后来当他给熊吃了鱼,而且可以亲手把鱼放到它嘴里时,他就不怕了,且喜欢这样不停地钓鱼给熊吃,这可推断出熊并不是那么可怕,而是非常友好的。所以选项B为最佳答案。 10、正确答案为A。这个答案也要从上下文的意义和根据常理来分析。选项B、C、D虽然能讲得通,但没有上下文意思的支撑,文章中没有提及,也没有任何暗示。而从钓鱼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是早出晚归。所以当夜色降临时,熊吃饱了鱼,也就离开了。所以选项A符合整个文章的意义。 相关链接:完形填空专题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