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词汇教学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手机版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陶治国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00级教育硕士
引言
1、“哑巴”英语时代的困惑
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我国的英语教学的影响可说是根深蒂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先熟记语法规则,然后通过翻译练习巩固语法规则;认为有了语法基础才能阅读和翻译外语原著。我国的外语教学界也深信不疑。由于语法翻译法不强调学生的实践,因而在学生人数多而教师匮乏的学校,便于大班教学,课堂教学容易掌握。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进行口头交际,只会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有沿袭过去语法翻译法之嫌,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阅读课堂上的训练活动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结果是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则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语法结构。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记忆,而忽视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变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者们大量的研究发现:词汇困难频繁地影响着口头交际,交际的中断常常是人们不能适当使用词汇所致。我以为,日益增长的词汇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们可以从孩子学习母语中得到印证。但是,综观我们中学的词汇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弊端:(1)重语法、词汇教学,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语言交际,又轻语法、词汇的教学。始终未能找到它们之间平衡的交点。(2)词汇教学倾向于机械操练和记忆之上,脱离活动以及真实的语言环境。(3)缺乏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关注与指导,学生需要成为自主学习者来扩大词汇量。
2、流利英语时代的到来
从图1有关师资培训这个概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师资”观念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为中的科研”,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此外,交际法在我国中小学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也使我们坚信流利英语时代已经到来!
笔者拟从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实践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策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图1 师资培训的概念变化
(根据“剑桥英语教师丛书”总序制作)
一、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词汇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将模式看成是某一过程或某一系统的简化与微缩式表征,以帮助人们能形象地把握某些难以直接观察或过于抽象复杂的事物(高文,2000)。故而,利用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将教学活动或过程化解为某些关键要素或成分,并借助其简化的、微缩的方式研究与探讨有关的现象。
学校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应是帮助学生取得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首先研究学习理论中的主要变量(参照图2)。(1)我们尽可能寻找一条合理的途径,缩小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巨大差异,寻求学习者共同特
图2 学校学习理论中的主要变量
学生的特征 教学 学习的结果
认知准备状态 成绩的水平
学习的速度
情感准备状态 情感的结果
教学的质量
资料来源:Bloom,1976.
征,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实施。(2)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为基石,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宏观监控,确保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3)区别对待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学习成绩通过学习者之间的横向对比而定其高低,那是相对的,并可能包含不真实的因素;而学习水平则是通过学习者前后水平的纵向比较而定其升降,那是真实的,且能标示学习情况的整体发展。学习成绩是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学习水平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结果。
英国著名外语教学家M﹒韦斯特就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一个特征是学习者的动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得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即“无效或低效教学”的深渊中走出来。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彼德•克莱恩 在《天天天才》中说得好“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2)抑制“丧失学习动机的因素”。最常见且破坏性最大的是焦虑(anxiety)(张正东,2001)。焦虑指心理异常或过度渴望,它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增加了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外语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应努力做到从“教学生愿学”到“教学生会学”。
在充分考虑以上“学习理论中的主要变量”和“学习者的动机”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PDAR”词汇教学模式。其步骤如下:
 导入(Presentation)。单词的呈现最好在上下文中,孤立地呈现,只是为教单词而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我通常以介绍和讨论关键词(与文章主题思想紧密相关的词语)来启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对关键词可以由教师课前有意识地精心挑选,在上课时进行介绍;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文章的脉络上。这些关键词串成一条线,高度浓缩了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总体的了解。
 讨论(Discussion)。通过分组讨论、俩俩讨论以及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如猜测词义能力、构词法知识等),发表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观点的看法,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使他们在尝试错误与“词义达到”时,加强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知识的重新构建。
 活动(Activity)。通过复述(retelling)或表演(acting)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新学词汇的理解。
 强化(Reinforcement)。通过口头、笔头练习或游戏,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巩固所学词汇之目的。课外有条件的话,以e-mail的形式,建立校园网上作业一作业“超市”,加强师生联系,让学生摄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在强化阶段,应进行适当的超量学习。章兼中教授(1986)认为“刚刚完整地记忆所学材料后再继续用50%的时间和精力去重复记忆能获得最佳效果。就是说,刚刚能完整地记住的时间或次数定为100%,再继续用50% 的时间或次数去记忆,效果最高”。超量学习是通过强化巩固所学内容,是中学生学习外语不可少的方法,应积极提倡。
二、小组活动(group work)
小组活动(group work)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组活动也能使学习者个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目的语。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产生的交互修正(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能大大增加语言习得的可能性(Long 1981,1983;Long and Porter 1985)。 此外,将讨论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的被动性以及对记忆的过分依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进行推理,确定联系性,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过程来达到的,而不再从事过多的机械记忆。教师选择并阅读要讨论的材料,提问涉及三类问题(Gunter,et al.,1999):
 事实性问题(factual questions):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
 解释性问题(interpretive questions):不仅探讨作者的观点而且探讨课文的含义。
 评价性问题(evaluative questions):关于读者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是否相符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组织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发现:在学生人数多而且能力又参差不齐的班级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活动,并非易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每个小组中一、两个善谈的学生滔滔不绝,其余的组员保持沉默而无趣。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呢?我想下列八个因素(Shen Lei,1998)值得考虑:(1)小组规模(Group size):一般为3一6人;(2)组员之间的关系(Group membership):组员之间有良好的亲和力,他们会做得更好。提供多个话题,按相同话题分组,使他们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交谈;(3)任务陈述(Specification of tasks):每个小组应有一个主持人(moderator)、一个秘书(secretary)和一个汇报人(reporter)。主持人负责主持讨论,秘书记录每个组员的谈话,并与汇报人一起列出汇报大纲,最后由汇报人向全班汇报;(4)讨论的话题(discussion topics):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5)热身练习(warm-up exercises):为学生提供一、两篇与话题相关联的短文,列出有用的单词、短语以及典型的句子结构,帮助他们产生想法或看法;(6)讨论中的教师角色(role of teacher during discussion):教师充当能走动的词典,并时刻关注每个小组活动情况;(7)对汇报人的鼓励(encourage to the reporter):适时的鼓励会产生臆想不到的效果;(8)纠错(correction):教师记录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所出的差错(errors),差错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差错可以提供信息反馈。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差错分析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和差错的类型,知道他们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而这将有利于我们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差错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计划还有哪些欠妥的地方以便调整;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以便进行合理的删除、压缩和补充;课时安排是否合理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等等。
三、“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
Krashen(1981)提出了“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的概念,指的是阅读关于同一话题的若干篇文章。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随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话题的逐渐了解,背景知识的积累会使读者相对容易地理解相关话题的文章。而且由于有相当一部分词汇频繁出现在同一话题的文章里,这种阅读方法便于读者熟悉掌握相关的词汇,也大大缓解了学习者阅读真实材料时词汇量不足的压力。SEFC教材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语言的功能,它是以话题为主要脉络来编写的。因此,在教学中,(1)应拓宽每一个话题,使学生阅读到同一话题更多的信息。这样,为学生提供了频繁接触新词汇的机会,也加强了所学词汇的记忆。(2)通过训练,阅读词汇可以转化为听力词汇。SEFC教材每个Unit后都有一个同一话题的Listening comprehension。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作为听力材料太难,其实这里也反映出,我们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词汇向听力词汇转化的薄弱环节。我认为,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词汇自动化程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先从简单易懂、生词少的文章读起,然后配合核心单词和词组的学习,读一些含有常用词汇,出现频率高的词汇的文章,以此来巩固已学词汇,逐步达到词汇辨认自动化。然后,利用配套的音像、磁带的辅助,并且对有些内容幽默有趣的文章,通过背诵、讲故事等形式,促进阅读词汇向听力词汇的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区分。词汇本身并无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只是表明人们掌握程词汇的程度。学习外语既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积极词汇,又要掌握一定 数量的消极词汇。前者为培养说写外语能力所必须,后者为听读外语能力所必须。低年级学习英语词汇都是经常生活中常用的重现率高,适于说话和写作。因此,这部分词汇应积极掌握。随着学习的进展词汇量会增加很快,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已活用掌握的单词进行复习和巩固,有些积极词汇回逐渐变成消极词汇,反之,有些所谓消极词汇,由于经常重复反复使用,也回变成学生的积极词汇,这说明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是能相互转化的(李庭芗,1983)。 SEFC教材把词汇区分为四会、三会、二会和一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同一词汇的要求会不同。因此,我们应悉心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Nuttall (1982)提出了外语学习者在阅读时常常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如图3所示)。同时,她又提出:为了摆脱恶性循环的困扰,外语学习
图3 阅读中的恶性循环
者就必须打破这个导致恶性循环的“循环链”,重新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链条(如图4所示)。其中,阅读乐趣与阅读数量是通向该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图4 阅读中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在外语教学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最佳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变项交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
词汇是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有意义地阅读,我们必须知道且明白单词。当然,对文字符号的理解,又不仅仅只牵涉到单词。但是,没有词汇知识,就没有理解。要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必要增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者本身对自己“学习策略的运用意识”。
参考书目:
〔1〕高文.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3〕章兼中. 外语教学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4〕张正东. 谈谈怎样教外语〔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1, 3、4.
〔5〕Bloom,B.S. (1976).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M〕.
〔6〕Gagne, R. M.et al.(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M〕.Holt, Rinehart & Winston
〔7〕Gunter,M. A.,et al. (1999). 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M〕. London: Allyn and Bacon
〔8〕 Krashen, S. (1989). 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input hypothesi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3(4),440-464.
〔9〕 Long, M. (1981).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H. Winits (ed.). 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C〕. New Yor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Long, M. (1983).Linguistic and conversational adjustment to non-native speakers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5.
〔11〕Long, M. & P. Porter. (1985). Group work, interlanguage talk,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TESOL Quarterly 19/1
〔12〕Nuttall, C. ( 1982 ).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London: Heineman
〔13〕Shen Lei. (1998). Some Ideas On Group Work〔J〕.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Issue 3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注意
桐乡市高级中学 庄志琳 314500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注意”这一心理现象的阐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导入、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以及课型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更好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注意 唤起 课堂教学
1、前言
心理学中,“注意”(Awareness)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二种: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前者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发起的注意。后者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在潜意识下产生的,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扩大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是至关重要的,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两种注意的特点,在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灵活地掌握、应用,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主要手段,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的各种不同导入会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同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大部分是关于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风俗习惯及文学知识等。老师应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利用文中的插图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了道路;或是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设施(如:电脑、电视机、投影仪、VCD、录像机、录音机等)进行教学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教师还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Free-talk)、演讲(Speech)、和表演(Act)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也可以通过复习,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对课文题目进行讨论,直接破题导入;还可以通过重要的语言点进行导入。各种不同的导入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要备课还要备“人”,做到一开始上英语课,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然老师还得注重自己的穿着、仪表等各个方面。当你精神饱满,意气奋发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踏上讲台,并满怀深情地、声音洪亮地说一声:“Good Morning”,会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为听课做好准备。
3、讲课艺术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的重要途径
教师站到讲台上,犹如一位演员站到舞台上,演员的演技是否精湛,舞台场景是否吸引观众,是决定演出成功与否的标志。当然,演员的演技要包括: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动作是否到位,表情是否丰富。同样,作为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语言、上课的动作、表情以及课堂情景的设置。这些因素将直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1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艺术的效应,用语言艺术来调动、调整学生的注意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使语言生动鲜明,逻辑条理清楚,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举一些有趣的例子,使课堂气氛活跃,避免从字典上照搬照抄)。恰当有趣的例子,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集中到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其次是我们教师说话要幽默、灰谐。根据内容起伏变化,不要平平淡淡、直叙其意。
3.2老师形体语言能吸引、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必要的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常用的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摆首、手势等等。由于这些非语言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更为合适。如眼神的运用不仅可以与学生交流思想,而且能够辅助言语控制课堂。常用的眼神运用技巧有环顾法、专注法和虚视法。环顾法即用眼神环视学生,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其意识到教师在关注着自己,从而全神贯注地听讲,还能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验证教学效果,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专注法是把视线集中到某一位或某一部分学生,这样可以“提醒”学生,控制整个课堂秩序。虚视法即似看非看,视而不见,把视线从学生处“收回”,这样便于减轻教学双方的心理压力,保持思路的清晰畅通,把教学活动引入一个更高的境地。又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用点头、手势等形体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以在讲课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
3.3简笔画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简笔画是使语言活起来的一种好方法,其幽默、栩栩如生的画面,常令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一下便集中在有趣的画面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有利于促进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可以利用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按照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合理地设计情景和构图。图的数量、位置及板书的安排,都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4合理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是唤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境,教师首先应把学习英语的课堂变成说话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在情景中引导他们从机械地背诵语句变成会话中的灵活运用,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会话之中,随着情景的进一步生活化,使他们有一种身在课堂似乎置身于外的感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的欲望,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4、课堂教学的反馈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自然的教态、准确生动的表达、灵活敏捷的反应,均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适度的反馈(或评价),将更有助于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积极参加课堂实践,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及时的反馈,能使学生关注到教师在注意他,也能让学生时刻想到老师也在参与课堂活动,我要认真参与;带有激励性的反馈,能直接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带有针对性反馈,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而富有启发性的反馈,使学生思考更深刻,学习更钻研,从而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通过适当的反馈,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确的反馈,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
5、合理的内容编排才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干扰,故必须要有稳定的有意注意,而只凭有意注意进行学习,会引起大脑疲劳,精力不能持久集中。为此,合理的内容编排是非常重要的。备课时要明确每一个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一般内容时,要精心、合理安排,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要列为有意注意,并间隔地对这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述。当然,在讲述内容时,穿插一些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例子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不会使学生过度劳累,这就是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进行,教师要根据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以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理想的注意是广度大,分配力强,注意力稳定,善于转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有效地控制注意的转移,从而造就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因此,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好整节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参考书目:
1.庄志琳,“高中英语课的导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00年第4期。
2.
相关链接:阅读专题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