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同频效应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 要:本文试图阐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应作用,全面提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同频效应 学生主体
  
  一、精彩不等于成效
  我们经遇到和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某教师的课很精彩,学生都是全贯注听课,课堂上鸦雀无声。教师上课讲话要十分准确,板书预先设计好,提问要预先规定好,学生回答必须可以控制,课堂的进度必须分秒不差,铃响完课,教师上课像演"教案剧"表演的成分很重。精彩的课必须提前精心设计,课堂的各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凑,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讲解,学生被迫得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人也到过一所重点中学参加一个教研活动,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某教师参加工作第三年教高三,平常上课比不上老教师上课精彩,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够"专心"私下里议论交谈的也有不少,但高考的成绩却非常好。其实学生的不够"专心",有议论等,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参与作用。只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交谈、议论、提问、质疑,直接参与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课堂效果方能体现出来。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课堂教学的好坏,并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演,而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课堂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征,作为中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一种尽可能生动、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工作。
  要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多交流、多提问,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勤归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层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引导,切忌包办。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设圆周上2n(n>1)个等分点,从中选出三个点,可以构成多少个直角三角形?
  学生对于2n这样一个变数和何条件才成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感到不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对复杂问题应"从简单做好".或者用华罗庚先生的话说"退"退到问题的最原始的不失本意的地方"。使学生通过动手,体会问题解决的再发现过程。
  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教师亦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给与纠正和引导,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讨论题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使多数学生能发表意见。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选择性的需求,使其主体意识得以发挥。
  三、师生的同频效应。
  1、过多的担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怕学生不懂,那样的知识怕学生不明,事无大小,一一为学生设计好,教师变成了一位绝好的保姆,从早到晚的每一分钟,教师都为学生准备好练习,作业,还经常检查、辅导。学生忙、教师也忙,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题的无限深化,造成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课堂上,教师总感到问题的深度不够,不考虑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拼命追求难题,学生虽有问题学习,但都是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与日俱增,最后讨厌学习数学。
  3、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简明,通俗,有创新意识和可挑战性。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不要怕问题简单,如:在等比数列一节的设计上,本人就采用了一道古老的命题:一个象棋盘共有64个格,第一个格上放一粒稻谷,第二个格放二粒、第三个格放四粒,如此类推,放完整个棋盘需要多少稻谷?开始时学生往往不太感兴趣,但当教师告知起码要全世界五年生产粮食的总和时,学生的悬念就产生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效果就出来了。但是若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很难或非常庞大,学生感到此问题不可挑战,效果将会是适得其反。
  4、打破教师的绝对正确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教师的"错误"、让学生发现指出,而学生也总专心去发现教师的"错误"。通过这些发现和方法的提出,师生在课堂上就产生了很多可以引起同频共振的地方,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数学是可以背诵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好象与以上所提的观点不可相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要达到相当的层次,学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则优秀的教案,主要看它的设计思想,看使用了哪一种教育理念,并和课本的内容、受教学生的情况完善的结合。天天搞"满堂灌"当然不好,但偶而采用,如在高中阶段的某些特定内容,"灌"一下未尝不可,听一堂课像听一次精彩的讲演,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日本的野口悠纪雄博士在他的《超学习法》中提出:"应考数学要用背诵法"。总的来说,学校的数学学习并不要求学生创造新的数学理论,只要理解以前数学家们所建构的体系就可以了。当然,学习数学应注重理解和创造,但当你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深度,创造力还有待提高时,特别是在学完一章书后,对于有关的定理公式,应尽量将它归纳出来,尽量理解它,积累的多了,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可由记忆、到模仿、到领悟、最后到达创造的境界。
  我们的祖先通过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积少成多、熟能生巧的以背为主的教育理论,亦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就拿中国的基础数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包括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竟赛,我们都处在一个领先的位置,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其优秀的一面。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的同时,对于某些应该掌握牢记的知识,公理体系,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让学生背一下还是必要的。
  五、让学生当教师。
  课堂上,教无定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候,教师从教坛上走下来,让学生充当一回教坛的主持者,发表自已对某问题的理解,看法,体会教师教学的情感,将有利于师生在情感方面,对问题的理解方面的同频效应,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师生的平等关系。
  构建师生的平等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师应当十分重视的问题,但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其本上是在前人所确立的知识中进行再发现的过程,或者是在前人所创造的数学模型结合当前的生活的应用问题,因此,让学生做一些以往教师做的工作对于上面所提的问题将是很有益处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其中所做的习题,作业,进行分析、评讲,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解法,亦可以发现学生对问题处理的思维过程,学生容易忽视或出现错误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去组织一些试题,甚至是一些高考模拟试题,使学生可以纵观高中的数学知识,完善其所获得的数学体系。
  六、没有完结的结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