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知识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stone32
摘要: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学生在文化的底蕴上学习语言,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基础上理解语言。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学英语教学、意义、结合
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懂点英语知识。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讲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文化的底蕴上学习语言,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基础上理解语言,让外语学习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我愿结合自身的浅薄经验,谈谈中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知识的关系,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 Thanksgiving, Homecoming, Girls League Dance,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 Uncle Policeman, moon 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赖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的产生这种语言的,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运用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到“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你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英美文化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教育”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也有人说:“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是实现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洽,都能激起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会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例如在学生入门学“Thank you”时, 不妨利用中英美文化的差异,插入这样一则跨文化交际的笑话: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汉语中的“哪里!哪里!”有自谦的意思。一次他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子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新娘说:“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朋友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笼统的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要举例说明,于是便用很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漂亮,”这样,相信学生都能在笑声中轻而易举地记住在英美国家中应用“Thank 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 而且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进一步的学习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兴致高了,学习就是一种乐趣,对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就容易了。
再如,在学习单词“dog”时, 不妨介绍这样的两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相信这两个句子也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毕竟,此时英语中的“dog”与我们汉语中常出现的“走狗”, “狼心狗肺”中的狗大相径庭。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差异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培养语言能力。
由于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母语的干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的对话练习:
○1―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Wei Fang.
○2―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3―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4―Have you had your lunch?
―Yes, I have./ No, I haven’t.
听起来这些对话形式正确,语法没毛病,也挺符合中国国情,可事实上,在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里,除了在医院,移民局等地,其他地方是几乎听不到类似的对话的,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习俗,贸然地用这样的对话与人交际,势必引起误会。上面○1○2的对话,尤其是○2,将引起英美等西方人的极大不满,在他们的国度里,无论男士、女士,大多不喜欢询问年龄。对话○3将被视为“多管闲事”,有“狗拿耗子”之嫌。 在对话○4中, 当英美人乍一听到“Have you had your lunch?”心中就会“暗自窃喜”,有人请客吃饭了,不料中国人问完后如没事一般微笑离开,没有下文,只留下那位被问者的一片茫然,继而有种“被耍”的感觉,类似的文化错误其实不少。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文化错误(cultural mistakes)要比语言错误(linguistic mistakes)严重得多, 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词不达意,无法把心里想说的清楚表达出来,而文化错误往往使本族人与异族人之间产生严重误会,甚至敌意(ill feeling)”这常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英语的表达方式”的英语使用方式造成的,一旦因这样的使用方式而导致文化误会,那交际摩擦就可能出现,极可能影响进一步交际,无法实现“知识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平行发展。为此,在扩充英语知识的同时,应渗透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语言背景,逐步提高学生对差异文化的敏感性,相应的语言能力才可实现。
3.有助于中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知识面。
适当的文化背景,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促进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一个星期七天的英语名称时,可简要介绍各名称的含义:星期天(Sunday)是太阳(sun)之日,星期一( Monday )是月亮( moon )之日, 星期二(Tuesday)是战神蒂龙(Tiu)之日;星期三(Wednesday) 是诗神(Woden)之日;星期四(Thursday)是雷神(Thor)之日,星期五(Friday)是爱神(Freya)之日, 星期六(Saturday)是农神(Saturn)之日。这些名称都来源于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名字,这样的简介,生动有趣,有利于记忆学习。此外,还可介绍西方世界把Sunday作为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圣日”!这样的补充,也许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记住每周的第一天即为Sunday.。
再如在学习把某人介绍给另一个人时所用的句型:This is…/These are…时,应告知学生:在西方国家,介绍时一般只说明某人姓什么,叫什么,往往不涉及到年龄、身份、工资收入,家庭生活,宗教信仰等私事,这和中国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为何英语中介绍某人的句子是如此的简单,干脆。
又如做这样的习题:
○1 When you want to call on a foreigner, you had better______.
A. go quickly.
B. prepare something.
C. go there earlier.
D. call him up first and reach on agreement.
○2 On the Wedding day, people send all the presents to ______home and the bride is in_____.
A. the bridegroom's(新郎),red.
B. the bride’s, White.
C. their parent’s, green.
D. their new, yellow.
在题○1中,应选D,因为外国人来访一定要事先通过电话联系,经得对方同意才行,他们做事都有计划或安排,题○2答案为B,因为在西方人眼中,白色象征“纯洁”,新娘穿白衣,所送的礼也要用白纸包好,新娘系以白绸带,双方的礼品均送往新娘家里去。 相应的英美文化知识也能在听力、口语、阅读等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有一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习英语将事半功倍。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且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教育可以开发、塑造和完善人的素质结构。”英语教学也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努力,而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学可为之助一臂之力。
如介绍西方人吃饭时不把自己的餐具(刀、叉、汤匙)放进公共的茶碗里,不乱吐食物,骨头放在自己的盘子里,靠边放,不绕桌子走到别人面前取东西等习惯,有助于学生树立公共道德的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同样,在介绍西方人的守时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介绍西方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胆识、勇气,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
当然,并非所有英美国家的文化都适合我们,但只要认真,客观地对待,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对于学生品质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是不无益处的。
三、如何结合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
1、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隐含的英美文化知识,无论是对话,还是一些单词、短词都有可挖掘的文化因素。例在初一(上)课本上,有一中国小女孩问外国老奶奶“How old are you?”老奶奶客气的回答“oh, it's a secret ”,从这对话中,就可挖掘出有关西方人“禁忌”这一文化现象。
另在学过“boy”一词后,在人教版初二Unit l8 有关party的文章中,不妨以一客人身份举一例子“This is my boy. Let's make it wonderful”(这是我带来的香槟,让我们的聚会更加欢乐),用这样的方式,不知不觉,恰到好处地亮出英美的语言文化习惯,常用“boy ”代替“champagne”(香槟),表示主人热情,试恳, 宾客无拘无束。另外“Where is John?”(厕所在哪里?)也可根据自己教材及进度适时出现,这样恰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与长期的英美文化沉淀结合起来。
现行人教版的中学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文化常识介绍的文章及大量以交际功能为主的对话,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项目:问候(Greetings), 告别(Farewells),介绍(Introductions)(Identifying Things ), 能和不能( Ability and Inability),提供帮助和应答(Offers and Responses),询问(Asking)以及请求(Requests)等,这都为培养学生的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而设置,其中也都含有各自相应的文化背景可供挖掘、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交际正确、自然、得体、大方的训练。
2、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告等媒体手段。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不再限于在学校学习和社会个别人士偶尔使用,而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随之而来的相关内容也逐渐多了起来,报纸上、杂志上、电视节目里,专门介绍英美文化的日益繁多,如《中学生周报》、《英语通》等学习书刊都专门设有“中西文化差异讲座”栏目。多看书,收看电视节目,确是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补充途径。教师应介绍、指导学生好好利用这些途径,以此来补充课堂所学的不足,进一步促进英美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3、利用讲座、游戏、活动方式来促进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团结就是力量,滴水可汇成河。定期在班级开设“大家共话西方”话题活动,集每个人的一点小知识。也可结合课文已出现过的语言现象共同讨论、学习。或改变形式,以笑话、小品、游戏等种种娱乐方式将英美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的使用有效的结合起来,创造相应的文化背景,愉快轻松地使用得体的英语。此外,教师也可自己开设讲座,由学习过的英语知识拓展开来,或由某一文化现象的谈论而引回课本知识,利用活动可集中集体的智慧,真正拓宽学生们的英美文化知识面。
4、长期坚持和积累英美文化知识。
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形的,同时以它为载体的文化背景也不是一日形成的,要长期靠坚持和积累,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探索,英美文化才能与英语学习、交际使用真正融在一起。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我们必须牢记的是语言能力并不等于语用能力,一个语言能力非常出色的人,如果不知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那他就只能是一个fluent fool,在实际交际中是不会成功的。当然,语言能力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语用能力也就无法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1.不光要告诉学生语言形式,还要说明它的文化基础,并设置情境,在情境中练习语言形式。2.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尽可能多地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质,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学地道的语言,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做到在实际交际中语言得体。并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吸收。只有注意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我们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才是完整的。
参考书目:
1.邓炎昌、刘润清,1989, 《Language and Cultur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胡文仲, 1994, 《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第1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5.盛越(辑注)Sunday-the first day or the last? 《英语世界》1991年第1期
6.徐志萍, 1998年2月, “积极学习,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7.邹永谊, 赖莉娅,1995年1月《英语教学新概念》, 重庆出版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