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差异下的英汉成语的理解和互译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英语论文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本文探究了英汉成语的理解和互译。历史形成的不同文化意识差异,表现在英汉成语上因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不同造成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成语的翻译。 关键词:英汉成语 文化差异 理解 翻译 第一部分 英汉成语的理解 英汉成语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如果你纯粹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翻译,有时会产生误会。曾经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在接见斯诺时,曾用一句歇后语来描述自己:“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毛主席的原意是说自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共产党人。而当时做翻译的唐闻声,也是后来替周恩来和尼克松传译的人,她照字面翻译了,于是斯诺的文章里,"和尚打伞"变成了"a lone monk with a leaky umbrella" (孤独的和尚撑着漏雨的伞)。这一翻译不着边际,使当事人误会,也浇了异国读者一头雾水。 为什么会弄出这样的失误来呢?究其因是译者没有参透这句歇后语背后深邃的文化渊源。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这里所说的成语是广义的概念。现代语言学家认为: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性词组或句子,已经约定俗成的,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包括习语(idiom)、俗语(common saying)、谚语(proverb)、典故(allusion)、格言(maxim)、歇后语(allegorical saying)等。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它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鲜明、富有韵律节奏,它表达力极强,雅俗共享,富有哲理和生活气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的甚至是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因而汉语里有许多谚语、成语、典故、格言等,无不闪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样,英语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它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英语成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英汉成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应该说虽然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但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不然各民族之间就不可能进行沟通和交流。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人类,共享一个太阳、月亮,都有山川河流和动植物,在观念上都有人、家庭、社会、时间和空间等概念,在行为上都要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劳动。这些人类客观实际中的共性,同样反映在语言负载的文化中,因而特定语言中的文化的相当一部分对另外一个文化来说并不陌生,具有相交的一面。因此英汉成语也存在一些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基本一致的情况,而且使用相同的喻体。比如: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火上浇油=pour oil on the flame 趁热打铁 =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滴水穿石 =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见树不见林=can’t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 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with a sieve 耳闻为虚,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 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 is money. 真金不怕火炼 = Fire is the test of gold. 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英雄所见略同=Great minds think alike 等等。 但是,中西方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注定更多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 一.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不同地理位置的影响。 中国是个陆地面积广大的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良莠不齐,揠苗助长,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依葫芦画瓢等等。 而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 weather (ride out) 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 know(learn) the rope 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2.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佛教,道教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有许多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有关的成语。例,“现身说法”原系佛教用语。现表示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一种道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原是佛教改恶从善的话。.“五体投地”,指得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不同历史传统造成的影响。 而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如 olive branch 橄榄枝(和平的象征); scapegoat 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谚语),(上帝向摩西发布的惩处暴力行为的法则。) 3.神话传说的影响 神话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故事与传说,他们运用各种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反映出古代人渴望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中国的古代神话,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对英汉成语都有很大影响。例: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之源),出自希腊神话。 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开天辟地,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是盘古开辟而成。后来表示从未有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古代神话,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4.寓言故事的影响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中有许多寓言,它们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出自《伊索寓言》。 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自慰)出自《伊索寓言》。 狐假虎威(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自《战国策、楚策》。 5.源自历史事件的典故的影响。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此成语出自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 hosit with one′s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Homer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ometimes even the good Homer falls asleep 伟人有时候也会出错,等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 水落石出, 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 二.不同文化对成语的影响 成语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 1.对于动、植物有关的成语的影响 社会物质、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感受、体验现实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对动、植物的爱好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导致成语的不同。因此,即使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一致时,也会用不同参照物和不同喻体反映同一事物。 比如,当汉语表达“陷于绝境”,用成语“瓮中之鳖”,而英语则是说“like a rat in a hole” ,运用老鼠“rat” 做喻体。又比如,当我们表达 “本性难移”时用“狗改不了吃屎”,而英语成语则是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用的喻体是美洲豹 leopard”。 中国文化中牛是农民耕作的重要工具,而在英国文化中马是农民耕作的重要工具,这两者都表示同一个含义:吃苦耐劳、力大无比。谚语有:力大如牛(strong as a horse)、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 a willing horse)。 在中文中,把老虎比作山中王,而在英文中,把狮子比作山中王(lion king)。如:猛如虎(brave like a lion, fight like a lion)、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在中国寓言《东郭先生与狼》中,狼是恩将仇报的代名词。中文成语有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吞虎咽、杯盘狼藉、声名狼藉。而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农夫与蛇》的寓言,因而蛇被认为是恩将仇报的代名词,其次,《圣经•创世纪》(snake)中,亚当、夏娃在魔鬼化身——蛇的引诱下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英文中有 a snake in the grass(虚假的朋友)。 西方人特别喜欢宠物,而狗与猫是西方人在有关动物的成语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如:cat and dog life 经常吵闹的生活;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极其讲究;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爱我就爱我的狗)。 中国人也喜欢狗,但狗在汉成语中往往是贬义的,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狐群狗党等。 汉文化中对松、竹、梅的评价特别高,所以才有许多关于它们的成语。例:青梅竹马、雨后春笋、松鹤延年、胸有成竹、梅妻鹤子、罄竹难书、踏雪寻梅等。而西方大多数人喜欢玫瑰花,在历史上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凡事顺利是roses all the way;如果说一切并非尽如人意也用rose,如 be not all roses。相爱的恋人表达爱情,通常献上一束红玫瑰。 2.不同文化对和颜色有关的英汉成语造成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这些喜好对成语也有许多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明黄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它象征神圣、皇权、尊严、庄严。古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成语也就有黄袍加身、黄金时代、黄粱一梦。在西方文化中紫色是尊严、权力的象征。皇帝登上宝座是raised to the purple。生于王室born in the purple。红色也是汉民族喜欢的颜色,新娘结婚时都喜欢穿红色,节庆日挂红灯,党旗、国旗也是红色,成语有红装素裹、红颜知己等。 而西方文化中视红色为不祥之兆,如果看到红色,那就意味着有危险。如red for danger。交通红色代表禁行,如果路上插着红旗表示前方路面有危险或此路不通。waving a red flag 惹人生气的事;see the red light 知道危险或灾难降临;the red赤字,亏空。red tape 繁文缛节,官僚习气;turn red in the gills 现出怒容。 3.英汉成语对数字的体现 汉语成语较普遍地使用数词。汉语成语中的数词多是对举使用的,有的有数词的实际意义,如“一刀两断”等;更多的是虚指多或少,如:一知半解、九死一生、一干二净、一窍不通、千方百计;有的只虚表先后顺序,如一清二白、三令五申、四分五裂、七嘴八舌。汉语成语、习语数目对举使用还表现为:和“一”对举的是“一”、“二”、“三”、“四”、“五”、“九”、“半”、“十”、“百”、“千”、“万”,却及少用与“六”、“七”、“八”对举,例如:一举一动、一干二净、一岁三迁、一谦四益、一夕五起、一言九鼎、一目十行、一呼百应、一泻千里、一碧万顷、一官半职;和“三”构成对举的有“一”、“二”、“三”、“四”、“五”、“六”、“八”、“九”,如:三位一体、三心二意、三从四德、三年五载、三姑八婆、三媒六证、三灾八难、三教九流;和“四”对举的有“一”、“五”、“八”,如四海为家、四分五裂、四平八稳;和“五”对举的有“四”、“六”、“七”、“八”、“十”,如五湖四海、五颜六色、五劳七伤、五光十色;和“七”对举的有“八”,如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上八下;“十”一般与“九”、“十”对举,如: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由此可见,汉语数词对举使用数量之大已构成汉语的一大特色。 而在英语习语中不存在这种数字的对举,但也有与汉语成语相同、相似或对应的英语习语,如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fall in love at the first sight“一见钟情”,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as like as two peas“一模一样”,be on the verge of breaking out“一触即发”,get something done once and for all“一劳永逸”,in a complete mess“一塌糊涂”,in two minds, half-hearted“三心二意”,again and again “三番五次”,abundant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五谷丰登”,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be perfect in every way“十全十美”。 第二部分 英汉成语的互译 该如何进行英汉成语的互译呢?可以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与直译加注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为读者所接受,成语大都可以直译,直译有益于向译入语输入新的表达法,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英汉语言中的确有不少习语是通过直译借入的,请看下面的示例: 1. Noah’s Ark 诺亚的方舟 2.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3.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4. cry wolf 狼来了 5. break the record 打破记录 6.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7. 闻名不如见面—— To know someone by repute is not as good as meeting face to face. 8.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Sing different songs on different mountains. 9. 友谊万古长青——The friendship will last for 10,000 years and still be forever green. 10. 一见如故—— At our first meeting, it is like old times. 11. 一潭死水—— a pool of stagnant water 12. 纸老虎—— paper tiger 以上例子的互译均为直译。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的差异以及文化陷阱等因素的影响,某些成语仅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势必会造成意义的残缺,影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补出习语的潜在意义及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如: 1.对毛主席的那个经典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有人曾这样加注:It is a double pun. A monk has a shaven head, hence no hair.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is cut off from the sky, hence no heaven. But fa also means “law”,and tian also means “heaven” in the sense of supreme ruling power. Thus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is a man without law or limit- a rebel like Monkey ,unbound by established rules, institutions or conventions, whether earthly or divine.虽然罗索了点。 2.“要我说,那一耳括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翻译成:I should say that 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Z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Gai. 译文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原文的歇后语,但必须加注释简述“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二.套用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相同的意义,相同的色彩,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各自的民族色彩又不十分浓,因此翻译时可用译入语的对等习语来译原语的习语。 1.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大海捞针 2. on the brink of death 濒于死亡 3. hit a man when he is down 落井下石 4. to over through cities and ruin states 倾国倾城 5. seek truth from facts 实事求是 6. 光阴似箭 Time flies 7. 吹毛求疵 find quarrel in a straw 8. 自鸣得意 sing one’s own praises. 9. 骑墙 sit on the fence 10. 鼻子底下 under one’s nose 三.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若直译效果不好,套用又无合适的习语时,可采用意译,即把原语中的习语译成译入语非习语的词与短语也是可能的、必要的,有时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比如,They have led a cat-and-dog life almost since the day they were married.他们几乎是从结婚那天起过的就是经常争吵不休的生活。a cat-and-dog life 直译为“猫狗生活”不易为汉语读者理解,汉语又没有相当或相应的习语可套用,因此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舍弃了原成语的形象。 再如,Peter was a dog in the manger over that microwave oven; it was no use whatever to him, but he would not let me have it.那个微波炉对彼特毫无用处,但他就是霸着不让我用。a dog in the manger (狗占马槽)是一个源自《伊索寓言》的习语,意为“自己不能享用又不让别人享用”,译文只用一个“霸”字就体现了这个习语的内在含义。 各民族自身及赖以生存的一切条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成语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结晶。要做到正确理解和恰当应用,决非易事,需下苦功,认真研究,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肖立明 《英汉语比较研究 》 湖南出版社 1998 3.石爱伟 《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对比趣谈》 《英语学习》,外研社,1999年第10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