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引发的教学控制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英语论文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 要】教学控制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表达教学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将引发的教学控制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和优化教学控制的方式方法,其目的在于让教师通过提升教学控制水平更好地适应和促进新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控制;现状;问题;发展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几乎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教育主张都涉及教学控制问题。当前我国正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探究学习与自控式学习,增加了教学控制的难度,更加凸显了教学控制的价值。本文首先检视现行教学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教学控制的建议,其目的是要让教学控制成为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教学质量、适应和促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当前教学控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所谓教学控制,就是对整个教学及教学过程进行的调节和管理。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控制是教学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从我国教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学控制受到的重视程度颇高,但教学控制的效果却并不佳。究其原因,可从现行的课程观及其影响下的人文观、教师文化、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1.国家统一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控制表现出明显被动性和替代权威性。教学控制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课程制约。在新课程实施前,我国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国家课程重视基础性和通用性,其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学专家,运行模式是“自上而下”,这就使教师的教学控制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即教师一切教学控制手段和方式都必须围绕既定的课程和在既定的框架内来进行。另一方面,国家统一课程又赋予教师教学控制以权威性,这种权威可以保证忽略了地方差异和教师差异的课程能够得到实际的贯彻和执行。但这样一来,因为受到极大的约束,所以教学控制的灵活性很差;又因为其具有代理权威性,所以思考改变现状的努力对多数教师来说是不合算的。但这不是说教师们在教学控制上没有丝毫作为,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他们在教学管理和控制方面还是作了很多努力,但这些教学控制仍免不了浓厚的智育目标取向,而且徘徊于“教学法”的狭小领域内,对教学控制的整体触动微弱。
2.学科本位使教师的教学控制狭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独特地位并贬低其他学科,从而拒绝接受来自其他学科教学的经验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合,这就使教学控制不能整合从而达到整体的育人功能。二是在同一学科内,不同教师的教学业绩要进行比较并经常与他们的报酬挂钩,因此多数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控制,并且保守自己的经验。学科本位助产了个人化的教学,教师们很少有合作行为,并且倾向贬低通过合作而取得的成绩;它也使教师倾向认为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别人也不会成功,合作是在浪费时间。由于学科本位和教师的个人化教学,教学系 统被分割成彼此隔离的条块,很难有跨学科的交 流、对话和视野,教学控制也就成了学科控制和教师私人化、孤立化行为,教学控制的范围与功能都 被极大地狭窄化和边缘化了。
3.经验和自我履历使教师教学控制保守化。
课程从外部给教师的教学控制提供了支持,教师们又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增强自己教学控制的信心和内在的效能感。最优秀的教师往往被认为是经验丰富和阅历深厚的人,年轻教师常常被建议应首先向老教师学习,因为自己探索和创新的成本太高,而且可能因失败而被别人看低。这种经验影响下酌教学控制追求的是稳定和熟练,而且是习惯性反对新巧和标新立异。自身的履历进入教学控制是经常性的,教师经常容易美化自己的履历,以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崇拜或敬佩心理;同时教师也喜欢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当成现在的答案;当学生遇到某些问题时,教师总是说自己过去是怎么做的,即使他现在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没有丝毫把握。另外,自我履历还常常演化为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惯常心理,即“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从而过分相信自己的答案,对学生的质疑感到难以忍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教师对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过分相信.他们将潜在地拒绝接受变化,表现在教学控制上是日趋保守。
4.行为主义塑造观下的负性教学控制。按行为主义观点,学生是被塑造的人,为了塑造理想的人,必须通过严格的行为强化。目前持这种观念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过分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信奉规则和惩罚是最好的教学控制手段,事实上规则约束和惩罚确实简单易行,但教学控制的功能在这里就实际地变成了预防和抑制。当教师多以否定或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学生时,其教学控制必定是负性的,所体现的教学色调是阴郁和压抑。因为强调规则与惩罚等外部手段的结果是疏于情感或心理方面的沟通,把对学生的斥责当作是对学生负责,教学中就很难产生民主的气氛和明朗的心情。行为主义塑造观否定学生的自我塑造和自我设计,并且常把优生置于其关注的中心,把后进生放到教学控制之外。
5.传统教师文化影响下的两种典型教学扎制模式。教师文化是有关教师的集体信念。有关教师形象的征喻是现行教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也明显反映出教师教学控制的风格。“教师像园丁”和“教师是工程师”是两种最典型的比喻,也揭示出两种最典型的教学控制模式,即“保姆型”教学控制和“设计型”教学控制。在“教师像园丁”里,学生被假想为等待浇灌的和弱不禁风的幼苗,他们需要照顾和呵护,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机会就在一种“关怀备至”中失去了。“教师像工程师”则揭示出教师按预制的蓝图设计学生发展道路的事实,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带有明显的“产品生产”特点,学生不能偏离教师为其设计的目标,否则将被教师斥为次品或废品。上述的教学控制模式又因“师道尊严”的教师文化而显示出不可侵犯性。
6.不同个人素质和风格使教学控制水平不均衡。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强自己的教学控制,而玩忽职守的人往往疏于管理。有威望的教师可能把教学控制仅仅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而新手教师却可能用它来提升自己的威信,以弥补自己不足以服人的资历。细心教师的教学反馈信息可能更真实、全面,其教学控制效果较好,粗心教师可能对许多情况视而不见而使其控制不得要领。专制型教师的教学控制趋向于严厉,民主型教师在教学控制时更重视平等和沟通。就现状而言,尽管教师们的教学控制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总的看来其教学控制的方式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新课程给教学控制带来的挑战
旧课程因其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封闭和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而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与原有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将对教师构成严峻的挑战,并促使教师在教学控制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1.课程管理上的变化。新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管理上的分权意味着国家课程绝对权威地位的改变,教师课程权利的扩大。这将产生两个明显的结果:教师将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来使学生接纳自己的课程并建立自己的课程权威;教师必须为自己的课程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说教师将再 也不能把自己教学上的无能和失误归为国家课程的原因。反映在教学控制上,教师选择教学控制方式的自由度更大了,但要求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更高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自由设计其教学控制的方式,然而评价其教学控制方式的效果和被接纳的程度将不再是上级部门而是广大学生。当一种教学控制被否定后,教师除了提高和改进外,再也不能有什么借口来抗拒变化了。同 时,当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权利后,在教学控制方面,他们将触动的不仅仅是微观方面如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将有整体性教学控制的改变,这就增加了教学控制的难度和风险。由此,教师虽然拥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利和教学控制的自由,然而这是以课程权威地位的下降和教学控制风险责任的提高为代价的。这对于长期以国家课程权威为支撑和仅在局部作改变的传统教学控制法的教师来说将是个不小的挑战。
2.从课程结构来说,新课程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课程的封闭体系,课程将由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构成。综合课程不仅意味着教师必须在知识结构上变化,而且在教学控制上也要有新观念。一是全局性要求。在综合课程里不能说一门学科比另一门学科更重要.因为综合课程相信每—学科都是成功解决某类实际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所以综合课程的教学控制必须考虑全人发展,在教学中协调好有不同学科兴趣的学生的关系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恰当地组织各种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建立合理的联系。二是灵活性要求。综合课程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的教学控制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综合课程就面临着多种教学控制方式的综合使用和各种教学控制方式必须灵活转换及有机衔接的问题。三是合作性要求。很难有教师门门学科都通晓,综合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力量,从综合课程的准备到最后的评价,都应有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因此综合课程的教学控制决不能是单个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多个教师的合作行动。考虑传统教师学科性的和比较单一的教学控制方式,以及习惯性地独自主导教学控制,这些教学控制上的要求将对他们形成新的冲击。
3.新课程确立了以学习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学控制必须以学习方式而定,这区别于以前学习方式以教学控制而定。同时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为教学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接受学习的过程确定性不同,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多环节、多变化和开放的,这为教学控制首先带来的问题是怎样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由于鼓励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教师通过课本中的知识将很难考察出学生真正的发展水平。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将面临如何处理争论而又不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如何鼓励多变化而又能有效处理偶发事故等问题。比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同观点和不同个性都可以引起争执,那么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教学控制来让学生宽容个性差异而把精力放在认知交锋上,同时又让认知交锋不影响同学情谊?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是事先无法全部预 测学习过程将发生些什么,他们只有随时调整其教学控制才能适应探索性的和变化着的教环 境,稳态和确定性的教学控制将被动态和多变的教学控制所取代。
4.既然是以学习为中心,新课程也同时确立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学生经验应被尊重的思想。传统的教学控制常偏重对学生的控制,教学控制因而变成了学生管理。原因是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不可信任而又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同时,教师即使对教材、教学设备等有所不满也无能为力。当赋予学生主体人格时,这意味着教学控制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并肯定学生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学控制此时必须以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水平而定,并以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为目的,教学控制发展到最后将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物的及教学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控制。过去由于学生的主体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经验在教学控制中不被重视,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经验的独白,学生与教师的隔代距离越来越远,教师的教学控制因而越来越表面和空洞。时代的发展又使教师产生了新的困惑,即学生知道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了,甚至有很多是教师所不知道的,这种“文化反哺”将对教师形成教学反控,并挑战教师经验支持下的教学控制。
5.新课程文化对教学控制所带来的变化。课程文化是有关课程知识、教师等多种课程因素的观点和看法。一是有关知识的看法。新课程认为知识是可以怀疑的,这意味着任何知识在传递给学生之前其真理性必须得到说明,包括教师的意见和看法。以前学生相信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的,教学控制变成让学生如何很好地接受知识,知识的可疑性将使教学控制变为与学生确证或否认知识和产生新知识,,教学控制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二是有关教师角色的新认知。在新课程里,教师将是学生的朋友、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权威和管理者的身份将隐退,教学控制也将体现平等、引导等原则。
三、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控制的转向与发展
面对新课程给教学控制带来的挑战,教师必须有积极的行动准备。事实上,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先行准备,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这一机会并行动起来,将使自己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并将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控制着变化。另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学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其动态化和复杂性使教师的教学控制面临直接而严峻的考验,因此教师的行动计划必须以教学控制的转向和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提升其教学控制这一关键举措达到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和实现教师角色转化等目的。这就必须讲究行动方略.具体而言,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创造提升教学控制的先行条件,二是进行教学控制方式的改变。
就教学控制的先行条件而言,教师首先必须参与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从前面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教学控制是受制于课程的,对课程的隔膜和无知将使教学控制失去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国家课程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仍是主要的课程形式,但对国家课程不能仅满足于拿来,应该有思考和研究,理解它的课程理念和编排思想,并发展开阔的课程视野,这样教学控制就可以有较高的宏观着眼点,而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变动的情况。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逐渐发展成课程方面的专家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教师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块“实验园地”,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进去;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当教师把学生的经验纳入自己主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时,他是在采取明智的方式控 制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教学控制主要表现在教师非常熟悉自己的课程理念并且在课程开发的同时或多或少思考过教学控制问题,另外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发展方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控制创造了条件。尽管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些困难,但笔者倾向于认为教师是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他们所欠缺的开发经验可以在课程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结合自己和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任何有关课程的思考、创新都是课程开发,教师们完全可以在不同层次或采取不同的模式去进行课程开发。
同时,需要发展开放型的教师文化。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相应地应有开放型的教师文化,具体表现在应建立学习型的教师组织和进行合作性的教学活动,当然还应该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接触。知识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探索真理的行动永远没有结束,要做到“学高”,只有不断地学习,而“不学”就会“无术”,那种希望凭着教师的名分而能永远占住讲台的想法已经不现实厂,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是学习型教师组织的典型特点,它将让教师学会从学生和教师的双重立场来看待教学控制,并通过教师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榜样以达到一种有效的无形控制。当然,在任何时候,教师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合作和交流既可让教师们形成合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也有利于稳定心态,接受和促进变化。不过仅仅强调教师间的合作是不够的,他们也可能会一致发展出一种比较保守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教师还应与社会发展保持接触,更多接触新鲜观念和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与外界的接触就是要教师了解社会、分析社会、洞察社会,因为教学控制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教学上的控制,教学活动中已更多涉入了社会影响。
在教学控制方式的变化上,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在教学控制上,教师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过去的教学倡导的是全面控制,学生没有自主权,今天学生有了自我控制的权利,教师也就没有必要再一概包干,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不需要全面控制,只是这种全面控制是反映在对宏观层面情况的全面把握上,如果教师在宏观上对教学没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控制,整个教学就有可能失控。但是在微观或具体的事情上,教师确实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把行动的着力点放到极需要控制的地方,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纪律控制并不是关键,而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才是控制的重点。
二是精确控制与模糊控制的关系。所谓精确控制,就是当反馈信息清晰全面,而又有必要和可能进行及时的、明确的控制的教学控制方式。而在反馈信息不清或暂时没有好的控制措施时所采取的不定性和边缘性的控制措施就是模糊控制。精确控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处理及时性等特点,当事态紧急但情况明朗时比较有效;但教师不可能事事都是完全的知情者,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系统里,因此不能每件事情都采取精确控制,教师还应适度地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模糊控制意味着大略地处理或延迟行动,它既可以让教师避免匆忙作决断而犯错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控制和教学系统的自调功能。比如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偶尔犯了错,教师并不点名批评他,只告诉大家此类事情是不对的.这个学生私下里就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我调控。
三是刚性控制与柔性控制的关系。中国人历来崇尚刚柔并济。事实上,人既需要严格加以约束,也可以进行引导和沟通,对待学生也是一样。一方面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要给予追究;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帮助。在家庭里面,这两种控制常由父母分别操作,但在教学中,就只能由教师一人承担,教师们需要消除的一个错误想法是认为只有刚性控制才能体现教师的尊严,而柔性控制是在向学生示弱。在这方面教师们非常有必要接受良好而充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并发展健全的人文观和人本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所扮演角色将有许多变化,尽管其教学控制将一同改变,但其重要性并未减弱,因为只要有教学存在,就会有教学控制,它永远是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是教学控制在不同时候其特点和功能是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教学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控制激发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动教学系统的良性自组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控制将伴随新课程和新学习的产生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教师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吕达,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德清.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8。
[3]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阳泽,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重庆 4000715)
文章选自 《教育研究》2003(2)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