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青岛高考备考研讨会“7+1”高考研究小组发言材料
您现在位置: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日常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8青岛高考备考研讨会“7+1”高考研究小组发言材料
( 新课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如果您在下载时出现“找不到网页”的错误提示,则表明你的IE需要设置:打开IE浏览器,点顶上菜单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高级”,找到“用UTF-8发送URL”这项,把前面的勾去掉。(
观看视频演示
)
试题预览
题目:英语阅读理解专题
发言人:胶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管希娟
一、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基本特点
• 1、阅读量较大: 原考纲规定不少于1000词。实际阅读量通常在1200-1500之间, 加设题总阅读量通常在1700-2200词左右。
• 2、题材: 广泛, 选材贴近生活, 时代感强, 既涉及史地方面, 又关注人文、社会生活、科普等各个方面,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常出现的材料有热门话题、人物传记、新闻报道、广告、情感世界、人际关系、饮食文化、 环境、社会科普知识、书刊、电影介绍、信息技术变革等。这对于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也是一种考验。
• 3、体裁: 多样, 包括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应用文等各种文体, 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原则。
4、语言表达: 原汁原味(99年以来), 突出了真实性原则。自1999年以来,高考的阅读材料不再是中国人写的或者是经过中国人改编的英文材料,而是采用了原汁原味的英文,习惯于过去材料的考生曾经一度很不适应。
5、阅读速度: 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从每分钟四十多词已发展到现在的六十多词。
6、 信息量: 阅读内容的复杂程度加大。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内容结构有一定复杂度,文段信息含量大;
二是句式结构复杂,增加了长难句,长句中包括了一个或多个从句,而且常常夹杂着多种语法现象,如;插入语、倒装句、省略句等。
二、2008山东卷考试说明新要求
•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理解具体信息;
3. 识别不同文体特征; ☆
4.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
5. 作出判断和推理;
6. 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
7.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大家可以看的出来,这一要求与原考试大纲相比,唯一新的东西就是加星号的第三条,这一条来自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要求。
三、关于变化的一些思考
1、篇数不固定: 由原先的“5篇”变成“4或5篇”
2、词汇量的扩大: 原先的高考命题是在2000词汇量的基础上的,而2008年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八级目标要求,要求考生学会使用3300左右单词和 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一要求在阅读材料中一定会有所体现。
3、阅读量变化不大,有减少的可能。依据有四:
一是纲领性文件中关于阅读量的规定--- 原大纲: 规定不少于1000词
新说明: 规定约1000词
二是新说明中关于做题参考时间,仍然是以往的35分钟
三是山东省命题指导思想里面的“要保证平稳过渡”的要求
四是出于对试卷总长度的考虑:因为二卷的变化比较大,既增加了试卷长度,又增加了试题难度,对考生做题速度和语言能力要求明显提高。鉴于此,一卷的长度和难度不至于增加。
4、新增加了“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的要求。
这一要求值得我们大家注意,它首先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不同文体文章的特征。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常见文体的基本特征,需要通过阅读材料来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同时加强对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导。
新增内容在今年考题中体现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思考,试题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这一要求呢?我们猜测:①文章来源?文章可能出现在?该段文字可能摘自?---报纸?书刊?书信?②文章的意图?---是向读者介绍一个旅游项目的说明文?还是旅行社招揽顾客的广告? 还是记叙一次旅游活动的记叙文?③某个段落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是阐述论点?还是摆明论据?还是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四、目前复习状况及不足
据初步调研,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量不足,与当前新形势不相适应。我们山东卷变化的核心就是增加了对考生语篇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要求除听力30分,单选15分,其余105分均为语篇理解与表达。
2、选材不够科学,过分依赖现成材料,不论孬好,拿来就用,教师在广泛阅读,动脑动手挑选材料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3、方法技巧指导欠缺:一味地练和一味地讲,缺乏训练和讲评的针对性,做了许多无用功。
五、复习策略与建议
1、量的保证
☆ 首先是课程标准八级要求关于阅读量的描述: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 其次是提高悟性的需要:有人说学习语言需要悟性,确实是的。可是悟性从哪里来?先天因素是有的,但在先天已不可改变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言: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溜”
读的越多,人的语言领悟力就会越强。
☆ 四篇还是五篇的问题:至于考试到底是四篇还是五篇,我们认为老师们不必过于追究和计较,不管四篇还是五篇,总阅读量是差不多的,都得在2000词左右。从目前情况推测,四篇的可能性比较大:样题给的是四篇,每篇300词左右(不含设题);当阅读材料的总长度一定,篇数越多,每一篇就越短,信息含量就越小,这不太符合目前的形势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日常训练时不妨高要求,练五篇,这样考场上一旦出现五篇,我们的学生就不被动;假如倒过来,平常练4篇,万一考场上出现5篇,学生心理上就会紧张,会发慌,造成被动。
2、质的保证:严把选材关
☆新:陈旧材料, 离现实太远的材料的筛除。有些教辅材料甚至有些报纸,阅读材料陈旧,或者离现实太远,如果我们老师过分依赖它而不加选择地使用,就势必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浪费。
☆难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较高的词汇量;当然生词太多也不合适;信息含量也要考虑。
☆长度:一轮复习中阅读微技能训练时,可以只取片段; 二轮专题复习时,应贴近高考题的长度,300词左右。
☆题材:时代特色, 贴近生活(报刊/网络时文) 。“7+1”高考研究小组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二十一世纪报》《双语报》《China Daily》等许多报纸都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阅读材料。
☆体裁:多样化,各种文体都要涉猎到。
☆灵活性:其一是在选材方面,针对不同的训练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二是在读后的任务设置方面,不一定非得做几个选择题,也可以结合阅读表达,提一些需要表达的问题,或者引申出一个口语活动,或者搞一些精读练习等等。
3、增强训练针对性, 加强方法技巧指导
☆关注学生阅读微技能形成:美国中学阅读教程,从微技能入手,过渡到综合阅读能力训练,整个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高三复习可以有重点、有选择地重点练习学生薄弱项,比如推理判断、文体特征等。
☆关注学生阅读障碍, 提高讲评质量
恰当引导,切勿包办。很多老师习惯于一篇一篇地讲,追求表面的“完成任务”。逐题分析,解释答案,甚至个别疑难篇章逐句逐段地翻译,用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听讲,然后认同老师对材料的理解,课堂师生对话常常是这样的:“对不对?”“对!”“是不是?”“是!”“明白了吧?”“明白了。”“有没有问题了?”“没有了。”冷静地想一下,这样的讲评方式下,是谁明白了?学生在此过程中到底能有多少收获?再遇到陌生材料,学生会做吗?
讲评前一定要了解学生错误率,以保证讲评的针对性;要给学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重读文章,重新审视题目答案,甚至给学生讨论的机会,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要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去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对材料的理解。
如果经过这些过程,学生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一步步探求答案,重点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寻求答案的思路和技巧,而不要把一切和盘托出。
另外,要结合不同篇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Eg:篇目难读---题目往往易做
词汇障碍---适当忽略,抓主要信息;猜词
长难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总之,教师要当教练,不要当运动员。
☆精泛结合,精彩的文章要精读,精彩的句子和活用的词汇要欣赏,长难句要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结合阅读表达和书面表达,精彩的句子可译成中文,好词好句好段落可划一划,背一背。
☆加强对不同文体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导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点读、回读、声读、译读及伴随动作等不良习惯要下力气纠正。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意群阅读法
意群: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都有密切联系的一组词语.
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文章,速度要比逐词阅读快得多,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获取重要信息.
☆扩大视幅法:每次看到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意群扩大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群.这样,视幅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同时,扩大视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
5、练习限时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外动内静的环境:阅读时教师不要不停地唠叨,干扰学生注意力,指导应该在读前一下子说完。
☆时间把握:力求在35-40分钟内完成5篇文章的阅读。
☆可用高考题,特别是春节后,可用高考题,在训练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感受高考题的特色,体验高考题,找找感觉。
六、英语教学专家谈高考阅读
高三一年应该读够1000篇左右,不达到这个量,难过高考关. (胡小力)
• 阅读为纲,纲举目张 (平克虹)
• 淡化课本,扩大阅读 (李达荣)
• 得阅读者得天下 (田忆林)
由此可见,阅读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我们各位老师的重视!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下大功夫帮学生闯过阅读关,在07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新课标版
高考复习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上一个『
山东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第II卷表达部分的解读与例证
』  下一个『
2006—2007 高三英语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模块2 unit5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